APP下载

基于“史料教学”涵养“史料实政”

2018-10-24周晓娟

关键词:史料实证史料教学学科素养

周晓娟

【摘要】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广大历史教师的自觉追求。本文以“对话史料”的教学为例, 围绕历史课要涵养的史料实证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史料教学,提出了三条路径:解读材料获取信息,明确史料实证的前提;多重论证去伪存真,理解史料实证的关键;合理想象再现历史,领悟史料实证的落脚点。

【关键词】 史料教学 史料实证 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7-101-01

0

一堂历史课如果离开了史料教学,就称不上为一节真正的历史课。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阅读思考,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笔者尝试以“对话史料”的教学为例,探索基于“史料教學”,涵养“史料实证”的一般路径。

路径一:解读材料获取信息,明确史料实证的前提

“对话史料”一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是认识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的生活,这是一个离学生生活已经很久远的历史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作出评判,史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史料的类型很多,有文字史料、图像史料、 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蔡权.基于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21期等等。要运用历史资料探讨历史问题,就要分辨历史资料的性质,因为不同性质的史料其研究价值是不一样的。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是实证素养的基本要求。“对话史料”一课,导入时设置了“特工行动”:传递一份绝密情报给指定的人。让学生亲身体会虽口耳相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历史会传的面目全非。随后老师话锋一转:“一起走进史料,考古发掘,探寻历史”,随后通过“考古档案袋”这一神秘又有趣的历史情境,给学生展示了来自河姆渡遗址和浙江省历史博物馆各种实物史料。如猪纹陶钵图、木浆和用陶做的舟模型图、河姆渡出土的水稻种子图、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复原图等,展示给学生解读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

这里有两个好处:首先毕竟是初中学生,对不同史料的价值的判断进而选择收集有价值的史料,对他们来说毕竟是有一定难度;另外上古史的研究历来争议多多,想认识7000多年前的原始先民生活,口述材料毕竟参考意义不大,在课堂上让学生解读是意义不大的。在历史教学实际中,并不是总是能遇到既直观有吸引力又有用的材料,因此,历史教师要从“课程资源”的高度出发,广泛地阅读、平时多注意收集有趣且有用的史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依据教学目标,从多个角度入手,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问题本质的史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获取有用信息。

路径二:多重论据支持观点,理解史料实证的关键

历史的不可复现性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局限。历史学习和研究所能依据的是史料,但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

“对话史料”一课中,老师在提供了史料和解读史料的方法后,设计了第一个活动:“在出土文物(复原品)中选取其中一件,运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推测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并说明理由”。于是学生开始像考古学家一样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如学生在解读猪纹陶钵时,一学生一口气提出了如下观点:“我推测当时已经有畜牧业,因为这是猪的形状,而且应该会雕刻了,因为显然这个陶钵上的猪纹是人为刻上去的,还有猪的地位应该很高,对它很崇拜……另一学生补充:我还猜测当时已经会制作陶器,因为材质是陶钵……在解读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这一史料时,学生这样解读:生:说明当时已经种植水稻,因为是用茅草搭建的;说明当时气候湿润,生活环境较适宜,因为干栏式;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定居生活,用于居住;人们已经掌握建筑技术,编织技术,木料加工技术……

而最让人叹服的是学生在解读河姆渡文物史料并得出初步结论后,老师并没有马上让学生给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总结定论。 而是又问学生:“刚才获取的信息,有些是多个史料论证的,比如制陶技术。但是也有些是只有一个史料论证得出的,比如会造船,会雕刻,会驯养动物,有宗教崇拜,木料加工等,会人工栽培等。孤证不立,需要用多个史料来论证。”然后师生设计了第二个活动:学生“查找浙江博物馆资料”,支持上述观点(之前解读河姆渡遗址文物,得出的结论)。

“对话史料”一课,则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后,继续通过史料(浙江数字博物馆资料)对论据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学生领悟历史实证精神,具有明显的思辨性和思维深度,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求真求实的精神,而这正是史料实证的关键所在。

路径三:合理想象再现历史,领悟史料实证的落脚点

“治史如断案”,西方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和法官断案具有相通之处,从史料信息的提取到结论的获得,应该形成一条清晰的证据链条。

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的生活场景会是怎么样的?接近可能的历史真实会是怎样的?老师在最后让学生拼接历史碎片,还原历史,设计了如下活动:“根据史料支持的观点,描绘下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的生活场景,写一段话(100字左右)”。至此一切都水到渠成,学生很轻松地还原了历史。

总之,“对话史料”一课建构了史料实证的三足:信息获取(前提),证据推导(关键),论点表达(落脚点),完美的包含了“基于史料教学,涵养史料实证”的三条路径。

注释:

①蔡权.基于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21期.

②薛伟强.中学实证意识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教学研究.2014年第8期.

[ 参 考 文 献 ]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田耕. 通 过史 料 实 证 增 进 历 史 理 解 ——以“军机处”微格教学为例 ,历史教学2015 (23).

[3]王烨.试谈历史课的历史“味”.文科指导,2015(5).

[4]黄云龙.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新课程,2017(2).

[5]王梅.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实践.科学咨询,2016(50).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史料教学学科素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