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经济形势下研究生导行教育必要性研究
2018-10-24王竞红任丹婷陈立生杨凤武
王竞红 任丹婷 陈立生 杨凤武
摘 要:在中国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对研究生的培养也应紧跟经济形势,满足社会、行业发展需要。以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学科研究为对象,分析了经济新常态对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构成形式的影响,论述了实施导行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施内容。结果显示,对研究生进行导行教育引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专业前沿意识和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能力。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导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223-02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稳中向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得益于创新驱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要把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1]。在新常态背景下,如何结合学科优势培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人才,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教师深入思考的新问题。
东北林业大学的风景园林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肩负着提升人居生态环境质量的使命,如何教育学生培养正确把握改革发展方向、快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背景和行业发展趋势有明确的认识;如何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思维方式。这一系列问题要求从事风景园林教育的人士,从研究生入学之初就要做好“因势利导,循道而行”的教育引导工作。所谓“势”即是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形势,而“道”则指可持续性发展之道。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处在关键时期,高层次与基本办学需要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与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双重目标[2]。
一、經济新常态对风景园林学研究生构成的影响
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趋于稳速上升,“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3]。一方面,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受到摒弃,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景观设计师们似乎看到了行业发展的春意萌动;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的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作为第二产业的标志性产业房地产业无可避免受到了冲击”[4],与地产行业关系密切的风景园林行业也受到波及,对风景园林设计人员的岗位需求缩减,对从业岗位的要求提升。这些变化势必对风景园林学研究生的生源结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产生影响。
(一)对风景园林研究生生源构成的影响
以东北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为例,风景园林学升为一级学科后,影响力迅速提升,对园林、风景园林、环境设计等专业学生的吸引力增强,相关、相近专业的学生都青睐于考取风景园林学的研究生。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本科生就业门槛提高,促使更多的学生选择了考研,面对巨大的考研竞争压力,更适合应试教育的女生优势明显,女研究生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来源背景以农林类的本科院校居多。
(二)对风景园林研究生择业观的影响
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发经济结构的优化,某些行业面临产能过剩。20世纪90年代末,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基建项目的急剧增加导致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供不应求,随之而来的是在短短的十年间,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等院校增加了一百余所,每年都有数万名风景园林毕业生进入社会。进入21世纪,一线城市的基础性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景观设计要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美学效益。从业人员的增加和行业要求的提升增加了学生就读期间的压力,也使学生理智地考虑就业问题。研究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还存在着因为就业期望值过高而有业不就的问题。
(三)对风景园林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影响
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5]。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不仅重视求职者的专业能力,也很重视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的契合度。求职者的稳定性、求职者的职业道德越来越成为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从专业角度上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风景园林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尤为重要,让学生意识到仅仅有超现实的设计思路和漂亮的表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快速见成效,过度追求景观视觉效果的设计作品已经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背道而驰。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基本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施研究生导行教育的必要性
导行教育,重在因“势”利导,前文提出“势”指的是新常态背景的经济发展形势,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让学生加深对新常态经济特点的认知,既要重视思想引导,使学生明晰新常态背景下的经济发展特点,理解经济导向对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特征的制约性影响;又要让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将内在的思想引领外化于“行”。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更好地服务社会
对施教者而言,应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进行对接,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发展空间,与专业、行业、学科的特性相融合。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对学生的导行教育可以让学生立足实际,达到设计与生活的协调和统一,而不是为了追求新、奇、特,去刻意追求方案的标新立异。通过意识形态的疏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把握现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特点,对学习内容和研究方向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从而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有效避免了单纯追求艺术效果和技法展现的景观作品的出现。
(二)有助于学生把握经济需求,更好地完善自我
在研究生阶段,引入行业经济发展形势、行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行业内人才供需关系的教育很有必要。研究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是影响实际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原因。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施风景园林学学科研究生导行教育,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自身不足的认识,产生紧迫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格局观念,将自身发展放置于社会经济背景和行业发展背景之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意识。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施风景园林学导行教育的主要内容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伴随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增强、经济结构优化趋势加快、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等一系列变化,对风景园林学硕士研究生的导行教育应从“尚德”“勤学”“躬行”三个方面实施。
(一)以传统文化为引领,让学生树立“天人合一”的职业道德观
风景园林学是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的统一,是具有浓郁人文色彩和艺术气息的学科,导行教育应凸显中国古典园林精髓,让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的理念根植于学生的思想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古典园林的体宜之美、因借之妙,感悟自然山水赋予景观的灵性之美,体会“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状态。具体来说,研究生导行教育既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又要融入现代因素,使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舒适。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应引导风景园林学研究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文化书籍,提升自身文化艺术修养,只有文化艺术修养深厚了,才能让付诸笔端的方案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猎奇的夸张,避免出现古怪仄歪的设计作品,这也是新常态背景下行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以地域特色为依托,让学生“知”“行”结合
由于地处北方寒地景观地区,本校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受到地域和气候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特质多是质朴有余张扬不足。园林行业涵盖面广,分工细致,实际的就业岗位对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高要求,研究生应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注重凝练专业特长。导行教育就要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专业探究的积极性。需要学生立足于地方特色探研寒地景观,既能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也能将冰天雪地变为金山银山。同时,还需要依托导行教育,开阔学生的视野,在2016风景园林教育大会上,风景园林学的研究生承担了所有环节的志愿服务工作,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差距,更了解了本行业的最新动向,明确了专业学习方向。
(三)因“导”践“行”,带学生进入创新天地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对风景园林学科来讲,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伴随绿色消费、个性化消费的增加,引导学生投身于独立景观创业师的行列。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景观服務,来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根据经济新常态,在研究生中开展导行教育,提升风景园林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非常必要,这已经成为学科、专业与行业的共识。对风景园林学学科研究生实施导行教育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增强学生专业竞争能力、提升学生职业自豪感的系列教育措施之首,应该贯穿于研究生学习生活伊始到结束的全部教育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41.
[2]关于召开“2016年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的通知[EB/OL].(2016-10-25)[2018-06-14].http://www.landscape.cn/inter
active/events/meeting/2016/1025/180447.html.
[3]张宇.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N].人民日报,2015-12-15(10).
[4]张瑞俏,谷文强.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房地产发展趋势分析[J].江西建材,2016(23):277.
[5]吴炜.基于人才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4):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