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探析
2018-10-24刘习根
刘习根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想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必须对其教学过程进行改革。专题式教学方法能够突破该课程传统教学的“科学主义”模式,能够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渗入对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中,由此实现该课程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真正转化,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应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增加教学互动、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来突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式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212-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课程,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由于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变化,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局面,传统的教科书体系和教学模式显得有些滞后。因此,这也直接导致了这门课程目前的教学效率不高和教学效果不佳。基于这个原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就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专题式教学改革则是改变该课程目前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做一次探析。
一、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当前我国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担负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方向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些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不能将其与实际结合起来,就无法发挥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
事实上,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普遍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仅仅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进行传授,而忽视了其思想教育的启发功能,忽视了其与社会实际之间必然联系,因而也背离了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价值目标。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已经刻不容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地改进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由此落实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书育人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仅仅是关于其中的基本原理的部分,是从马克思主义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对于特定的历史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仅具有普遍的、根本的、长远的指导意义,要想使它发挥它的社会功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脱离了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仅仅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势必导致思想脱离实际而歪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遮蔽马克思主义“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学生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必须紧密联系我国的社会现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中,认识世界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是更需要一些正确的立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我们才能真正透过各种现象而看到其本质,从而正确全面地认识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这样的立场和思维方法,它用联系发展的观点,从对立面的统一来把握变幻莫测的世界,因而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而指引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转化为学生能够容易理解的观点和方法,由此引导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因此,理论与现实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凡是背离了整个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教育,都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毛泽东曾经批评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的人。在他看来,不存在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存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学校的教育中,在在职干部的教育中,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经济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经济的特点,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國革命的策略,教军事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适合中国特点的战略和战术,诸如此类。”[1]在毛泽东看来,这些教育貌似是在教育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其实不然,他们不过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从而背离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当然,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也学不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只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讲出它的精髓,才能化为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专题式教学恰好能够突破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方法运用到分析现实问题中,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继而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马克思主义“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应该突破传统教学的“科学主义”模式
实现马克思主义“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化的倾向。从编排上看,我国高校现在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上沿袭了苏联马克思主义教科书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人为地分割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貌似自成体系,都有自己的原理和方法论要求,然而总体上而言,这三个部分却变得没有什么关联,就像是这三个理论简单拼凑起来的一个理论拼盘。从教学的条理性来说,这样的教科书体系安排显然更方便教师组织教学,但这种编排却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这种理论的初衷。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仅仅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言下之意,他自己所创立的理论并不是为了解释世界,因而不会刻意去构造一个理论体系。相反,他创立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回答和解决现实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了使人们获得更好的行动指南,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并非某种“科学”理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使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都是以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作为范本,其内容也通常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唯一科学的东西。其实不然,上面已经论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他们理论的时候,他们绝没想到要创立一套永恒的科学真理,而是要在实践中为人们解决各种实践难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因而他们创立的理论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立足于实践,因此,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这种本质要求体现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就是要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任课教师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课程内容进行创新与完善。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而言,目前尽管有全国统编的教材作为我们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给我们提供的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谓基本原理,就是从马克思主义这个庞大的理论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相比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个别具体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同时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总的指导原则,但这种总的原则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由此化为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观念。然而,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条理化和体系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规范的知识体系,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质。例如,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块,就是沿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做法,貌似是在“科学”地解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实则不然,这种条块分割的“科学”编排办法,一方面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另一方面,也会使马克思主义变成为一堆僵死的教条,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所看到的关于原理的表述,不少属于一种教条式的反复翻炒。
显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这种编排是不适合当作一种规范的知识进行传授的,它要求任课教师必须突破这种教科书体系,把书本知识与现实实践关联起来,专题教学就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专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问题引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人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进行教学。采用专题式教学,任课教师可以以课程教学大纲作为指导,灵活取舍各个教学专题的教学内容。当然,这些内容既要立足于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方向,又要紧密关注与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由此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专题式教学更有利于发挥教师所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自己的研究和专业所长,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专题教学中,应该突破传统教学的唯科学主义倾向,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为一种正统的科学知识。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基本原理”是相对稳定的,但因为时代与实践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其课堂教学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整合与原理相关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不是一门唯教材“正统”、唯教材内容“科学”的知识体系,反过来,它必须不断地关注社会發展大势,结合相关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才能真正起着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基本立场和基本方向的指导作用,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我国高校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让他们形成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素养,解决其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他们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显然,这个目标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成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仅仅被当作一种知识在进行传授,其重点在于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其思想启发和引导的功能。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更重要使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仅仅当作一门传授知识的课程来展开教学,势必遮蔽了其育人的功能,也背离了该课程开设的价值目标。专题教学模式则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教学模式这方面的不足,它通过专题的设计创新,能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立场和方法,由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书育人的根本价值目标。
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专题教学应该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说,专题的设计应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着力解决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培养问题,由此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为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专题设计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要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要目标。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发与引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由于专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教材体系,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跳跃性,学生可能一时不能马上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专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意为兴趣是正向推动学习效率的重要动力。要想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导入专题时,尽可能引用一些最新的、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热点问题来导入,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够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由此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发散思维,由此启发学生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些人囿于传统的观念,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种规范的理论,凡是不符合因果逻辑对其思维,一般都被看作是另类。殊不知,这种观念恰恰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的具体表现,这已经被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课堂教学亦不例外。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拓展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众多可能性当中找到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的逻辑,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抽象的原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由此树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再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应该增加教学互动,由此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因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极,是教学活动指向的目标,因而其参与程度是体现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抽象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要突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因为只有在这种参与和互动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才会真正从抽象走向具体,其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真正锻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掌握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真正的追随者和践行者。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应该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受传统教科书编排的影响,其理想信念部分的内容比较少,而且还是集中在最后两章,即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加上这个部分与其他课程的重叠比较多,因而还往往不被课程教学所重视。显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种编排与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不相符。因此,专题教学必须改变这种局面,即,专题的编排不仅要突出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教学内容,还要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那些原理中突出它们的方法论意义教学,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强的信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