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三形态理论的划分依据
2018-10-24杨贵菊
杨贵菊
摘 要:《1857-1858经济学手稿》从主体的历史辩证逻辑视角出发,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探索个人在各个社会发展阶段中生产能力发展水平的状态,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探索人的发展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划分及其依据。深刻揭示了“现实的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促进人的解放、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关键词:《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三形态;人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49-02
1979年,马克思的《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译本首次在我国出版,这是《資本论》的第一部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经典表述。马克思在这里所讲的社会发展三形态,显然是与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是不大相同的,由此引起我国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一开始对于《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三大社会形态思想的关注,就是同如何划分社会形态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1857-1858经济学手稿》根据人与人的关系和人自由个性发展状态的不同,把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这三种形式。为什么在这里马克思划分三大社会形态的主要依据是人的发展状况?
一、“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146因此,考察现实生活的科学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这也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确立了正确的前提和出发点。
“‘三形态说不是针对人类社会,它的对象是人的发展。这里的‘人主要是指‘现实的个人,不是指人类的整体和阶级、群体意义上的‘人。人的发展也不是指人们之间的代代相传的自然延续,而是指个人在同自然、社会、他人发生关系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生产能力发展水平的状态。”[2]
1.片面自给自足的生产能力。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游牧,总而言之迁徙,是生存方式的最初的形式,部落不是定居在一定的地方,而是哪里有牧草就往哪里放牧”[1]466,当在特别富饶的自然环境,人才有可能定居下来,形成部落共同体,逐渐形成了亚细亚的、古典古代的、日耳曼的三种生产方式所有制。“最初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进入人的依赖性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后来随着社会进入了古代共同体、封建制度的历史阶段,因而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人的依赖关系。
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最初阶段,各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人在自然面前十分脆弱和渺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依靠自己的体力,使用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比如土地、水源等和原始的石器、铁器等简单的生产工具,通过简单的生产协作,在一定封闭狭小的领域内从事物质生产活动。个人直接地在自然界生产和再生产自己,个人的物质生产主要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从自然中获取维持各个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的物质资料。同时,在这一阶段,社会分工还不发达,即使到了古典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社会生产依然是简单的土地耕作和手工劳动,还未形成社会内部发达的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会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第二个阶段则会随着它们的兴起同步发展起来。
2.多方面发展的能力。社会的第二大形态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资本,“只有资本才创造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3]390可见,资本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提升人的生产能力,甚至创造一个社会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既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的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又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界限。”[3]390
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雇佣劳动和资本无限的欲望,打破旧有生产生活方式,刺激了人们广泛的生活需求,开始驱使自然为人的需要服务,扩大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范围,科技革命更带来了生产力迅猛的发展,引起了人的生产能力质的飞跃,但这也使得个人屈从于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中,不能全面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3.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马克思认为,社会的第三个阶段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立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4]100-101
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个人全面发展及其自由个性的需要的产品,不再是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商品;“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5]365,劳动也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即真正自由的劳动。个人可以有丰富的时间在社会活动诸多领域之间自由活动,进行社会各方面的交往,在各个领域中扩展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等,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追求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目的是实现人的历史性解放,这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一点点渗透在他的全部思想之中。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的目的是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
而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对人的发展社会形态的表述是对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状态所达到的水平的描述,是关于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理论。
1.人的依赖关系。“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爱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3]25在“最初的社会形式”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依赖于自然,人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较弱,人还没有發展到与自然对立并征服自然的阶段。由于个人的力量十分弱小,为了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人们不得不结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基本关系,依赖共同体而生存。
在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是以自然形成的血缘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主要表现为氏族关系和家庭关系,个人生活在共同体中,严重依赖共同体,以共同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但个人的个性也被消融于共同体中。在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虽然个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较明显的人的关系,但他们只是作为具有某种规定新的个人而发生关系,如作为封建主、地主和农奴等等,或作为种姓成员等等,或属于某个等级等等。”[3]113个人处在自然发生或者政治性的统治或从属关系中,依赖并归属于不同的阶级、等级中,人格的独立自由更少。可见在“最初的社会形式”,人与人之间还表现为人与人的依赖关系即人的不独立和从属性,人的个性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
2.物的依赖关系。建立在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第二大形式”与“最初的社会形式”相比,人获得了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商品经济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地域限制,为人的独立自由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以物为中介的交换关系,推动了人独立发展的步伐。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独立自由并不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变成物的关系,人们依赖的是商品或者说是货币,而不是作为人的自身,表现为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对象与他们自己相异化,对货币、商品进行顶礼膜拜。
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作用,“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从属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3]111,它是个性形成的早期表现,是个人发展的一定阶段,是实现自由个性路上的必要环节。
3.人的自由个性。马克思认为,“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第三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表现在“建立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的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106-107。
在共产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社会生产的目的变成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各种社会需要,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共同控制之下。人将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还表现为精神条件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共同生产为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赢得更多的时间,个人自由时间更加充足,每个人从事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的可能性。那时,“人最终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5]817
三、小结
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关于人的发展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宏观的人类视野中的,其对人类各个具体发展阶段出现的具体问题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划分三大社会形态的主要依据是人的发展状况,从“现实的个人”这一主体历史辩证逻辑视角出发,以主体人及其发展状态作为区分不同历史阶段的尺度,探索追求人的解放的历史道路。马克思划分三大社会形态不是看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而是着眼于人的生产能力发展水平,个人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所呈现出来的发展状态的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形态的精辟论述,不仅科学说明了“现实的个人”在创造历史上的巨大作用及其限度,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路径的阐释,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皮家胜.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争论及其回应[J].哲学研究,2015(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