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2018-10-24宋钰
宋钰
摘 要:刑事证据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定罪量刑有着重要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注意刑事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特征,并结合各种证据的自身特点,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综合审查与判断。
关键词:刑事诉讼;刑事证据;审查;判断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131-02
由于证据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之中。其目的在于去伪存真,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从而为刑事诉讼活动提供根据。在审查与判断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种类证据的特点,正确把握对刑事证据进行审查判断的标准和方法,从而保障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一、刑事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应当紧紧围绕证据的概念和特征,对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予以综合的认定和审查判断。我国学者对此曾有阐述:“综合审查的关键在于发现矛盾和分析矛盾,以便对案件中的证据材料做出整体性评价。只有当审查结束,不但证据与证据之间,而且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都协调一致没有矛盾,才能就案件事实做出结论”[1]。
(一)刑事证据的概念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此为刑事证据的法律概念。根据此条,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是指: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二)刑事证据的主要特征
1.客观性。刑事证据首先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其存在的基础。它的存在形式及其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而不依赖于人的主觀意志,更不是主观臆想、猜测、错觉等虚幻或虚假的情况。
2.关联性。关联性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证据的证明力。刑事证据应当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存在客观联系。如果证明材料同待证事实之间根本不存在关联,则其由于不具备关联性,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3.合法性。第一,刑事证据的来源应该是合法的,证据必须由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及合法方式收集、固定与保全。第二,刑事证据应当是经查证属实的。第三,刑事证据应当具有法定形式,即属于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八种法定形式之一。
二、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一)物证
物证、书证是刑事诉讼中最为常见的证据形式,其证明力一般高于被告人陈述、证人证言等以言辞形式表现的证据,对于定罪量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犯罪行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行为通常会对外界环境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遗留物证。对于证据的审查判断应当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物证的来源是否合法。一方面,要对取得物证的时间、地点、方式、侦查人员、侦查手段等因素进行审查,另一方面,还应对证据取得的程序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如勘验、检查、搜查、扣押是否依法进行等。第二,物证属于原始证据还是传来证据。由于物证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在诉讼过程中采用复制品或相似物将影响其证明力。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应当允许物证以其他方式呈现,比如毒品等。此外,还应当审查物证是否经过了伪造、变造以及其他处理,如果物证发生了足以影响认定案件事实的改变,即便能够直接证明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的有罪与否,也不能认为其具有证据能力。第三,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物证与其待证事实的关联性直接决定了证据的证明力。
(二)书证
书证是以其内容来证明待证事实的有关情况的文字材料。审查书证应当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应当查证和确定书证的制作主体。其次,还应查明书证制作的具体背景,这对于理解书证所载内容,证明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是否有罪有着重要意义。申言之,第一,由于书证是以其记载或表达的内容来证明一定的案件事实,所以,其自身的内容应当是真实的。第二,由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如果制作主体观察不实、理解错误、记忆不全,则会影响到书证的证明力。
(三)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机关所做的陈述。具体而言,应当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对证人证言进行审查判断。一方面,在程序上,要对证人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从而将不符合作证条件的人员排除在证人范围之外。同时,证人在诉讼进程中的角色具有优先性,即应当优先履行作证义务。证人不能既履行作证的义务,同时又作为本案的被告人或者公诉人等参与到诉讼进程中。这也是为了防止证人在诉讼进程中所履行的义务与其权利或职责相冲突。另一方面,在实体上,证人证言只能由亲历案件或者闻知情况的人做出,而不能由他人代为做出。此外,证人与当事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证人证言的可信性,正如学者所言:“言词证据提供人如果与本案处理结果或案件当事人存在一定利害关系,该关系通常会直接影响言辞的真实性。”[2]
(四)被害人陈述
被害人陈述是犯罪行为的受害人就其所掌握的情况向司法工作人员做出的陈述。在审查时,首先,应当区分被害人所陈述的案件情况、对案件事实的分析判断和诉讼请求,对于后两者,本身并不具有作为证据使用的价值。其次,应审查被害人感知、记忆、表述案件事实的能力。一方面,对于一些过程较为短暂的犯罪行为,行为人所感知的犯罪事实可能与客观进行的犯罪事实存在出入。另一方面,要查明被害人是否受到胁迫、引诱或欺骗等不利影响。最后,应审查陈述的内容是否合理。通过比对被害人前后所做的陈述,审查其内容是否稳定并一致,以及其内容能否与其他证据相互衔接和印证。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在审查时,应当着重审查犯罪嫌疑人供述收集的合法性。通过刑讯逼供所获得的证据非但不能保证其真实性,从而导致其不具有证据价值,而且还有可能使无罪的人遭受刑法的追究。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中明确将“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冻、饿、晒、烤、疲劳审讯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以及“除情况紧急必须现场讯问的以外,在规定的办案场所外讯问取得的供述,未依法对讯问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取得的供述,以及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取得的供述”等以违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予以排除。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翻供的情况,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翻供的,要区分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办案人员要审查翻供的理由是否充足,是否能有其他证据予以证实。
(六)鉴定意见
根据我国学者的观点,“鉴定意见错误主要源于实质性错误、概率性错误和操作性错误。实质性错误是鉴定所依据的理论、技术方法或所做的推论不具有科学性,导致鉴定意见自始错误。概率性错误是科学鉴定的结论依概率而存在错误的可能性。操作性错误是由于鉴定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系统误差以及鉴定人操作中的随机误差而可能产生的鉴定意见的不准确。”[3]
鉴定意见作为刑事证据的法定形式之一,解决的是与案件法律问题相关的专门性问题,其对于解决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在审查时,第一,应当从程序上对鉴定意见进行审查,即审查提出的专门性问题是否准确、审查送检样本及原始材料是否真实可靠、审查鉴定人的鉴定资格以及是否存在依法应当回避的情形而未回避;第二,應当对鉴定意见本身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进行审查。鉴定意见应当有鉴定人的签名,对于多个鉴定人存在意见分歧的情形,还应审查异议的内容、原因。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勘验笔录是办案人员对与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等进行勘查、检验后所形成的记录。在勘验笔录的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受到客观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在审查过程中应审查勘验的对象是否被破坏或伪造,勘验时是否有见证人在场。对于侦查实验笔录应当检查其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方法是否科学,辨认笔录的组织主体是否达到了法定人数,辨认笔录是否有侦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等相关人员的签字,以及是否符合混杂辨认、单独辨认、不得暗示等规则。
(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对于二者的判断应当首先审查其是否真实。在审查时,首要应注意视听资料是否完整,有无人为增删、修改的痕迹。其次,应审查视听资料的原件,是否利用修改工具对数码图片进行处理等。最后,还应对视听资料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三、结论
在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过程中,还应当注意各种证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一种证据的审查判断,往往还需要结合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在完善证据制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在以审判为中心的架构下进行,原因在于,以审判为中心的基本要求是刑事诉讼的所有环节都必须满足权力制衡的正当程序的要求,这是证据裁判的前提,也是证据制度良性运作的基础性条件[4]。
参考文献:
[1]侯■.论刑事证据审查判断的标准与方法[J].河北法学,2011(1).
[2]郑崇智.刑事证据三性审查判断技巧[N].人民法院报,2011-11-2(6).
[3]郭欣阳.从刑事错案看言词证据的审查判断[J].中国检察官,2016(6).
[4]张栋.中国刑事证据制度体系的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