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格局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2018-10-24栾祖香徐子恒孟杰
栾祖香 徐子恒 孟杰
摘 要: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大力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后代遗留了大量的生态问题,如我们的空气质量逐年下降,资源能源面临枯竭等等,在这些棘手问题面前,我国提出要走生态发展之路,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所以,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本文就城乡一体化格局下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做了逐一论述,为真正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做出理论贡献。并提出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开发新能源、建立健全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生态城市;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35-02
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互相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1],体现了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机联系,它不是城乡发展的均衡主义和平均主义,也不是城市变乡村,农村改造成城市,而是从城乡综合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城乡融合机制,实现城乡互动发展,为城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1]。环境污染问题是全世界人民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要在积极发展的同时,做到不破坏原有的生态,这才是健康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消除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威胁,在发展中积极走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文明做出贡献,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所以尽早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具有指导性意义,同时城乡一体化也对建设生态城市具有推动作用[2]。
一、城乡一体化格局下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城乡一体化在国外的关注度更高,关注时间更早,所以清晰了解国外的发展现状以及他们是如何建设生态城市的,对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国内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及生态城市建设,这些工作中有什么好的成功经验、不好的失败经验,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以便以后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早在16世纪,乌托邦的提出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征程。到了19世纪,圣西门提出的“城乡社会平等”以及欧文的“理性社会制度”都表示当时西方国家渴望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一起协调发展。直到《共产主义原理》的发表,其中的城乡融合发展,可以说是当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型。20世纪中叶,一大批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二元经济”,即城市工业和农村农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的传统农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劳动力剩余,当这些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时,城市进一步得到发展,而农村也会由于城市发展产生的辐射作用被带动起来,进而缩减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最终慢慢实现一体化[3,4]。
第二,美国、英国在实现城乡一体化时,都是着重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让更多农民能够接触到城市的生活,从而反向去促进城市相应措施的实施,以达到城乡一体化。而德、法等国家更多的就是注重法律的实施,通过法律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4]。
第三,由于欧美等国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关注城乡一体化建设及生态城市建设与国内相比也较早,所以我们在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应该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做适当的调整,这样才会将这些好的理论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3]。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城乡差异的逐渐扩大,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国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发展也就比较缓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第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刚刚提出“城乡一体化建设”。而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发生改变,青年农民也不再在家守护着那几亩田地,更多的是走向大城市,从事各行各业,取得相比之下更多的财富,返乡致富后才让农村的发展有了起色。
第二,农村的逐步发展,促使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去保障农民与城里人共同的利益,新农村的建设、中心城市逐渐向城郊扩散辐射等,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5]。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要科学发展,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同时,我们也应吸取城市发展中的教训,保护农村原有的生态环境,我们要生态发展、文明发展。
第三,城乡一体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当然是目前我们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与机制。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大批专家学者不停地围绕一體化如何发展,以及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做了研究,1997年,杨荣南[6]从内部动力就是城市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市化与外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两个方面对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石忆邵等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应为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应把城市的作用放在主导地位。2000年,李同升等[7]则从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城镇和农村方面进行阐述,他认为,城市的发展可以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向心力及离心力,而由乡村的工业化的发展可引起乡村城镇化以及小城镇的发展。2010年,张道政等[8]对城乡一体化的路径模式进行了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城市主导地位的单极中心城市带动城郊乡镇模式;二是特定区域,小城镇内生长模式;三是城市和农村互助错位发展,互补融合的城乡并重复合模式。这些观点所产生的方法,如农村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大量的招商引资以及城市之间的帮扶等,均有效缩减了国内城乡之间的差距,而后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去推进,形成制度,加强机制建设,这样在建党100年时,才能真正建成小康社会。
综上,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来看,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及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二、城乡一体化格局下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会伴随着一定的问题产生,在生态城市建设之前,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化,而这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就损失了一部分的优良环境,迫使我们不得不再次回到环境问题上,从根源的角度去解决这一难题。所以生态城市建设是具有必要性的。
首先,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薄弱。环境问题不是一天所能形成的,也非一人之力就能造就。加强环保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公民都能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社会,那样城乡一体化及生态文明城市的建成之日就指日可待。其次,制约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因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在资源能源产业结构上并没有做出调整,面临着资源能源枯竭的难题,而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能源的过度使用,加剧了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及全球温室效应,只有做出改变才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一步重要跨越。最后,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因为国家相关的政策不够完善、制度不够完善,没有更好地限制那些破坏环境的企业与个人,从根本上说就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机制没有完善[9,10]。
三、城乡一体化格局下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从人的角度来看,前面分析了是因为公民环保意识薄弱,因而我们就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与惩罚力度,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其次,我们在对成年公民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对于青少年,我们更应该从小就积极引导,积极培养,这样一代人一代人地传承,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好的习惯自然会为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添砖加瓦[11]。
第二,资源能源的枯竭,这将是不久的将来必定会面临的问题,所以开发新能源尤为重要,如对资源的使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使用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12]。
第三,建立健全制度——以制度优势整合资源,建立完整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式方法,以及机制,建立生态发展的目标、方法、路径以及机制,制定法律法规以督促目标的落实、执行,真正做到以制度来制约生态城市这一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浩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张皓逢,杨凌.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张敏.西安市城乡一体化生态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5.
[5]洪丹丹.盐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关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6]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5):40-42,51.
[7]李同升,厍向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分析——以宝鸡市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56-260.
[8]张道政,周小彤.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动力和路径——兼及江苏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J].唯实,2010(5):65-71.
[9]李秀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出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07-110.
[10]孙志国,贾玉鹤.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31(3):53-55.
[11]刘子玉,赵领娣,张忠奎.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海岸工程,2002,21(2):5-12.
[12]苏晔.城乡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与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4(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