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及其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理解

2018-10-24朱国明

学理论·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共享价值观

朱国明

摘 要:共享发展理念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增加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为共享建立了制度上的保障,共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共享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前提条件。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共享价值观的推动和促进。

关键词:共享;价值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8-0025-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1。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复杂问题的理论指南,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享观的具体落实。正确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及其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对于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投身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当中具有重要意义。

“共享”一词拆开来讲就是“共”和“享”,“共”为全部、共同,“享”为分享、享用,指资源的共同分享和相互利用,这里的资源既可指物质财富,也可指精神文化。共享理念由来已久,在古今中外的思想宝库中不乏共享的各种思想。可以说共享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对美好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只不过在不同历史阶段,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和阶级利益的制约,对于共享内涵的理解存有较大的差异。

当前我们谈的共享,是指共享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它与同时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理念一起被称为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增加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这段话强调了共享在主体和成果上的全面,是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所有成果,而不是少数人享受社会发展成果,体现的是公平与正义。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所有成果包括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公平、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生活环境以及丰富的精神生活等等内容。这些发展成果的共享能够增强人民群众对我国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凝心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共同努力。

共享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也是一个程度和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条件。共建就是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要履行好为社会发展尽责任的义务,每个人都要各尽其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当中,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当然这种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就需要看人民群众能否共享发展的成果,能不能在社会发展中有获得感,因而共享又是共建的动力和目标,通过合理的方式让人们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激励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去,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才能共同享有。也只有共同享有,才能激发人民共同建设的积极性。共享发展还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质与量都会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有所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步。需要全体人民在共建的过程中不断奋斗,才能逐渐共享更高质量的社会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为共享建立了制度上的保障。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可能真正实现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的理想,虽然标榜平等自由,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资本家享受、无产阶级遭受剥削的社会。要实现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真正共享,必须从根本问题入手,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度,消灭阶级差别。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基础上才能实现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真正的结合。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都能够真正自由地发展、自由地发挥自我作用、自由地享受联合体发展带来的成果。在这种新社会,“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3]列宁在描述社会主义制度时也曾说过:“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4]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共享的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不同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对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劳动产品是统一的,这种生产方式使得劳动者共享劳动产品有了基本的社会制度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是以牺牲广大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绝大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只属于资产阶级享用。相反,在取得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被人民掌握,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更高程度和更具实际意义的公平与正义,人民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平等地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共同享有社会繁荣进步的成果,这种共享是真实的,是正义和公平的。

共享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让劳动者能够共享劳动成果,使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获得感。社会主义的中国,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为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要突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优越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明确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就是要实现公平,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富差距过大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坚持共享,就必然要反对不平等、必然要消灭贫穷。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贫富差距和利益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一定范围和区间内存在是适当的,有利于激活市场各类主体,但过度的利益分化则会导致社会利益格局失衡,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的无序与混乱,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达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就要及时消除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利益分化导致的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共享发展理念的目的就在于消除不断撕裂的社会分歧、缓和或者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通过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达成利益的均衡,实现改革发展成果真正由人民共建共享,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方面就在于它的人民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实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根本问题。人民的共享是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的最终归宿。从实践的层面看,将共享发展理念以及各项相关的共享政策付诸实施,对调节社会分配、降低贫富分化程度,对消弭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实际的效果,特别是许多保障性的政策和措施会使相对弱势的群体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激发社会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共享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来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共享是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当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改变社会分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实现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热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重要举措。

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前提条件。共享是追求社会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过程,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就是不真实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新社会就是一个建立在高度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劳动者共享劳动成果的物质条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在仍然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基础上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5]116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强调当下全体劳动者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人民群众要不断有获得感,同时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扩大和提高人民共享的范围和层次,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确保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除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还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完善相应的社会体制和机制,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公平公正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不断缩小收入差距,消除贫富分化现象。共享的实现需要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制度体系做支撑,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做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和完善这些制度,更好地促成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使每个人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真正享有社会发展的各类成果。

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共享价值观的推动和促进。人的行为是受一定价值观影响和支配的,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需要有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从价值理性角度看,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立场与正义性,因而也是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6]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心聚力,共同奋斗。这种全社会的团结和凝聚不仅依赖于社会利益的公平与正义,更取决于人们内心的文化与价值认同。这里面的价值认同就少不了全社会在共享价值观念指导下的社会认同。共享价值观念的宣传与实践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共享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具有制度上的正义与合理性。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可以让人们在社会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满足更多的需求。只有当人们享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才能增进对社会的认同。相反,如果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无法有效实现自我发展,被社会所排斥或被不公平对待,很少或无法分享预期的社会资源,获得感最终将被削弱甚至瓦解,从而就会弱化自我对社会的认同感。

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始终体现着共享的价值理想。和谐、平等、公正、友善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在不同领域都展现了共享发展理念。通过不断强化而树立起来的共享理念,人与人之间会逐渐建立起强大的认同感和道德感,这种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既能强化公民道德的建设,也能让人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公共生活当中,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共享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每一个人不分能力大小,必须人人参与,人人享有。共享不是坐享其成,不是平均分配,有付出才会有享受;每一个人都享有公平的机会、平等的权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共享的社会是民生有保障的社会,社会不断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起朝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伟大目标努力。这样的价值观一旦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后,便转化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和标杆,既能有效地推进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也能成为评判各类行为决策及后果的基本价值尺度。当全社会的共享价值理念形成,人们普遍具有了共享意识和共享的道德素养,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时候,共享发展目标的实现便有了坚实的道德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央關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09-710.

[4]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魏波.以共享理解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

猜你喜欢

共享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谈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褪色的“共享”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