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现实诉求
2018-10-24周楠楠盛国荣
周楠楠 盛国荣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与之相应地,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在新时期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选择。以下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国家软实力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个人发展提升对文化自信的现实诉求。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现实诉求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017-04
随着时代变迁以及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中的显著地位不断凸显。文化信息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使世界大范围内的各种文化思潮开始相互涤荡、扩散、融合,在此过程中,要保持自有文化的独立性并及时吸纳新思潮,取其精华,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而提升文化软实力,其中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摆在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并且曾多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
我们所说的文化自信就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有文化的充分认可和肯定。只有充分认可、自觉践行,才能使文化自信的活力不断涌流。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文化自信的现实诉求
一个国家不仅要发挥其硬实力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的作用,也需要学会发挥软实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国家建设方面的吸引力和建设作用。软实力顾名思义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它是一切非物化要素所构成的实力,主要包含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这其中“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
(一)继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内在需求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唯一一个文明未曾断流的文明古国,我们有底氣自信。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但是在逐渐物质化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首先,在社会上,利己主义大行其道,有些人变得只忠实于自己的现实利益,将传统的“厚德”“谦恭”等都抛诸脑后,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衡量标准,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和批判,传统道德观念被摒弃,对传统文化意识的理性自觉也逐渐丧失,却不知“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4],利己主义必无法长久。其次,各种外来文化和异质文化输入也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冲击。借助新媒体等载体广泛传播的各种意识形态,向大众灌输新的理论和观点,淡化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使其迷失自我理性,变得盲从。例如某些国家通过动漫、影视作品等对我们进行隐性的文化输出,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渗透。有些甚至还会扭曲我们的某些传统文化观,致使我们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丧失文化自信,如“中二”“耽美”这些新兴词汇,代表着我们的青少年在三观塑造时,已受到异质文化的不良影响。
除此之外,在对传统文化的推介和创新方面,我们也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缓慢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显著特点,技术层面上“重视、强调复制内容产品,重视、强调工业化的批量生产”[5],远离创意这一文化产业的灵魂。所以其产业结构非常单一,难以促进结构调整,更谈不上优化升级。不仅如此,在对外交流中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展示我们的文化大国形象。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极大的忧患和挑战,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亟待我们对文化自信加以重塑,进而展现我们文化强国的精气神,展现我们文化大国的新风貌。
(二)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现实需求
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经过不断整合、锤炼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伟大的革命文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对我们今天的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影响,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不是过时之谈。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越来越快,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理想信念方面大部分人却变得迷茫起来,而且不单单是普通群众,就连部分党员干部也是如此。理想信念缺失,对共产主义信仰有所淡化,政治纪律和意识不够警觉,脱离群众,工作推诿,不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宗旨意识薄弱。“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1]。所以必须得发挥出革命文化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共产党人不断加强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样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有了理想与信念的指引,才能在保持本色的基础上不断前行。其次,伟大革命文化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了解优秀革命文化可以准确把握政治方向,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减少经济发展的阻力。提高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不仅如此,传承弘扬革命文化也是我们国家军队建设的需要。“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这决定了我军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6],继承和发扬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历来在军队建设上,都备受重视。但不得不看到的是,纪律松懈、作风涣散也是目前军队面对的一项问题。人民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记住我们军队的“根”,并且广泛传播、与时俱进。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需求
先进文化是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符合人类价值需要,有利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先进文化提出了迫切需求。在当前这个发展新阶段,我国不断涌现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为了减少这些问题给我们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我党专门提出,我们不仅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要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统筹联动。然而,要实现我党的要求,必须得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其思想保障,这是因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符合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类文化发展趋势,具有科学性”[7]。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提高社会实践主体的先进文化知识,用先进文化知识指导生产活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党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恰恰就可以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正确的思想保障。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我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让我们坚信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跳出旧思想、旧理论的牢笼,实现崭新的飞跃。另外,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它能够维护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群众基础和群众力量。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党的理论创新和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都对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出了极其迫切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我们大步向前发展。
二、社会和谐进步对文化自信的现实诉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必然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强调:“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8]这说明核心价值观能否被人们真正地从内心深处所接受,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渗透到核心价值观中去,人民群众才能理解接受,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才能保证核心价值观得以延续,才能使其成为实践的价值基础和导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9]。在这个各种思想观念急剧碰撞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带来的不同社會思潮对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人在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在精神上产生了无助,出现了价值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用文化对人们进行隐性的思想灌输,在润物无声的影响下使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正确辨析思想观念的主流和支流,确保正确的意识形态。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价值观念能够自觉地转化为人们的主动实践,而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则承担着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我们在面对外来价值观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它带有机遇的一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使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以彰显文化自信,用文化自信夯实思想基础,凝心聚力,使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够积极涌入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培育中去。
(二)小康社会建设和夯实的推动力量
党的十九大在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及新目标,其中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项。不仅如此,早在这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0]可见,文化软实力建设不单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小康社会充分实现和国家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是小康社会建设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我们的思想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丰富精神世界,凝聚精神力量。
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前瞻性等特征并与人民群众利益紧密联系的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可以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实现全面小康需要我们用最良性的发展方式,实现发展成效最大化、发展成果最优化,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扎扎实实,协调推进,坚持“五位一体”,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来为小康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用文化来促进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并且动员所有力量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强大的合力去夯实全面小康社会。
不仅如此,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是它的重要特点,所以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般都会优先选择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虽然出现较晚,但它与高科技的创新结合已经促使它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生产商品的手段和方式不断升级,包含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的文化商品,不单形式与外观越来越精美,内含的文化理念也越来越丰富。消费者在购买文化产品后,无形中接受了它所包含的文化知识、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这也是致使文化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占据优势、不断获得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文化的力量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用优质的服务、丰富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来促进文化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三)“中国梦”发展和实现的思想保障
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复兴首先必定是对其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和由衷自信,只有对自身的文化保持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信仰,才能汇聚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和思想保障。“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1],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由人民实践创造同时又为人民所享受,人民幸福才是我们最根本的价值追求。而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人民的幸福不应该只单单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还应当表现为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富有。而要想实现精神面貌的转变,必须利用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来加以感染,用潜在的文化氛围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独特精神和素养,进而使人们能够通过理性平和的心态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身的文化诉求,促进自身物质和精神的均衡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对自身的文化不断自信,敢于探索实践,不断焕发出实践创新的活力,文化创造力不断增强,文化生产力不断解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逼近。除此之外,坚定文化自信也是使中华文化登上世界舞台的一个重要保障。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应该“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10],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将我们的优秀文明成果主动与别国分享,展现我们的大国风度和大国自信,同时达到“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文化的创新”[12],使中华文化以更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这既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表现,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个人发展提升对文化自信的现实诉求
(一)促进个人价值观的完善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如何区分好与坏、善与恶、符合意愿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原则”[13],而在人们价值观的确立和完善过程中,文化自信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我们通过对大量知识信息的摄入来增添科学文化知识,而这个增添积累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们的文化视野和知识视野开阔的过程。文化视野一旦开阔,人们在看待事物时便会体现出个人鲜明的观点,这种观点并非有意识发出,而是由于人们增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从而在发表自身看法时有理论底气,能够清晰明了地表达出对于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同时也能做到对事物认知的相对提高,看问题时能够更加敏锐地看清实质。当我们对自身文化有了较强的自信,也就意味着,此时我们对于我国文化又加深了了解。而我们在不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中,也就增强了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从而在不断增加文化储备之时,在解决自身问题、看待某些事物之时,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领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以自身对文化的自信为基础,增强了自身的理解能力。
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判断,“无知”的我们在遇到需要判断时,总会徘徊不前、优柔寡断,看不清事物本质,最终导致自身陷入两难境地。但是,当我们以强大的文化武器武装起自己之后,在面临困境之时,我们便学会了首先应当做到的是沉着冷静,而非自乱阵脚。然后逐一对出现的问题或危机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最终使自己做出正确判断。在做出判断之后,就需要做选择,而选择也是重要的一步。做选择最忌讳犹豫不决,因为很有可能会因为一时的摇摆,最终导致错失良机。选择的做出也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同时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合理的诠释。由此可见,个人对文化的自信会影响其在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即影响个人的价值观,这就是我们单个人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诉求。
(二)促进个人文化意识的发展
意识就是对认识的认识。文化基本上是群体的认识。文化意识就是对群体认识的认识。人认识自己容易,意识自己难。文化也是一样,认识容易,意识难。文化意识是我们在对文化的传承与积累的过程中,主体通过对文化进行自觉的思考与追寻而内化的一种思想意识。在笔者看来,基于文化意识的群体性,文化意识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文化认同”,这是由于“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形成的基础……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对群体发展具有指导作用”[1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学习和认识到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化,但要想真正将这些文化转化为文化意识,则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同它,只有认同并自觉地转化为文化意识,才能将其升华为自身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
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认同具有可变性,“文化认同在一定意义上是可选择的,即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15],所以,我们所积累的文化并不是简单堆砌,而是有所扬弃,其必须是有价值的文化,必须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文化,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从而不断指导个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反之,如果我们吸取的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那就很可能会阻碍我们看清自我本真,更谈不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了。
所以,个人在积累自身文化知识的时候,必须要坚定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坚定文化自信,用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武装自己,使自己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的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正确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去分析和看待多元文化和多种思潮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够在坚定自身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去合理利用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引导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有效结合,共同作用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实践的过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文化意识也是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个人只有紧跟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脚步,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不断调整和改造主体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才能充分激发个人的文化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才能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四、结束語
坚持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力发展,这对国家软实力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小康社会建设、“中国梦”的实现,以至个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文化自信都是不容缺失的一环。当我们的优秀电视节目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进南非,可以看到国家对自有优秀文化输出的重视,而这都要依托于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和自信自身文化的生命力,以文化人,以文强国,不断展现文化大国的新姿态和新风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
016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16-07-02.
[2]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系列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05.
[3]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4]梁奇.墨子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07.
[5]周建新,胡鹏林.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1):54.
[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7]李媛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12-07-27.
[8]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5.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10]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1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25.
[13]杨耕.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8.
[14]钟星星.现代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4:31-33.
[15]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