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我抱抱你

2018-10-24董改正

莫愁·智慧女性 2018年10期
关键词:漏雨冲突土地

董改正

与父亲的战争一直持续到我为人父时。

在我的故乡湾村,父亲是外乡人,因为来赡养他的外婆而留下。

父亲矮小粗壮,他不合作的样子并不能吓阻来犯者,摩擦和冲突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我是在惊惧中长大的。记得对门盖房子时,将屋基挪到我家屋檐边,干活回来的父亲见此情景,决眦欲血,怒发冲冠。虽然对方有十多个人高马大的汉子,但他毫无惧色,站到了锄头、洋镐之下,让他们退回原地。

这是一次流血事件,父亲用不惧一死的意志捍卫了自己。这事惊动了外公和奶奶,他们不约而同地劝说父亲学会妥协,尽快融入,父亲拒绝了。他选择了只与土地打交道的活法。我们越来越被边缘化。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兴起了打工风潮,村里盖起了楼房,电视机开始出现,而我们还住在漏雨穿风的老屋里。小伙伴穿着海魂衫和涤卡裤来我家玩时,母亲说:我儿也要有海魂衫。她劝父亲外出,父亲不为所动:“和别人比干什么?庄稼人要本分!”

眼见村里一家接一家富裕起来,他更加埋头苦做,精耕细作,他要在土地上找回尊严。但这个愿望一直没实现,土地是慢的、从容不迫的。随着三个孩子入学,仅靠卖粮维持的家庭经济达到崩溃边缘。

母亲决定自己出去。她假扮僧尼出去化缘,一个月后,带着300元回来了,还有一大袋又大又红的西红柿。那是我第一次吃西红柿,酸甜酣畅的滋味,至今记得。那年,我们没有卖粮救急。第二年青黄不接时,我没再去外婆家打秋风。

由母亲主持的家,开始有人来串门,或借东西。天井边的磨子,常常有人来磨豆子、面粉,他们总会留下一地笑声、一瓢粉或一碗豆腐脑。母亲不理会父亲的气恼,挂在墙壁上父亲的农具,常被母亲慷慨地借出。

越来越好的日子,让我更加亲近母亲质疑父亲。言语的不逊不屑,加深了我与父亲的矛盾,我们的冲突层出不穷。他曾拿着铁叉追赶我,我曾站在悬崖上要跳下去。这样的冲突有三四年吧,直到有一天,看他搛好菜,一个人蹲在天井漏下的长方形明亮里,不声不响地吃饭,我心中蓦然一痛。40多岁的父亲,开始以遗老的身份退到阴影里了。

父亲不再过问家里任何事情,除了庄稼。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里。他信拙不信巧,相信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朴素的因果。他说,总有一天,我们会理解他说的是对的。他的话只会引起我的鄙夷和怜悯。

他越发孤独了。寒风如刀的日子,他不再坐在火桶里,和我们讲徐文长的故事。他顶着夹雪的风,在铅灰的云霭下,牵着牛,踯躅在荒凉的田野上。他与他的牛一起,看天,发呆,拍打前来骚扰的蚊虫。暮色里,他们一起归来,牛角上挂着鲜红的夕阳。

母亲的外交并没换来真正的友谊。那年,家山的界碑被移动了,几十米宽的山变成几米。讼诉决案中,没人为母亲说话。母亲一脸惊骇、愤怒和无奈。她与父亲商议,决定迁回父亲的老家。他们开始了极为艰巨的迁徙,几乎一草一木都要带走。来到故乡后,父亲已经60多岁了,世界依然没有验证他对事物的评判和预言。

我看着衰老的父亲,想着我一直抵御他,反抗他,甚至厌憎着他。我甚至把自身的遭遇归结于他,将家庭的没落问责于他。直到有一天,女儿哭着回来,责问我“为什么你不在市政府、银行上班”,时光倏忽回来,穿过三十年光阴,看到一脸戾气的自己,也曾这样问父亲:“为什么我们家没电视,住在漏雨的破屋里?”

我蹲下来,告诉女儿得多努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像把种子种在土地里,辛勤劳作,一定会有收获;不要取巧,要拙一点,要有硬骨头,要正,正了就勇敢坚定;要坚信,一定会有“春华秋实”这样的公平。说出这些话时,我猛然想起父亲。类似的话,父亲一生都在说。

我在人世间摸爬滚打,却终于平淡庸常。我终于懂得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艰难,理解了他的挣扎、他的孤独。我常被朋友劝告,放弃一些古板的教条,就可以改变处境。很多年后,我竟成了父亲的样子。因为潜意识中,我是认同他的。而母亲外交带来的虚假繁荣,原来在内心深处,我是深以为耻的。

父亲教给我的是平安和淡静,就像老屋明瓦投下的微凉光斑,就像缓缓的静静的流水,就像绵延的瓜瓞。

每次父亲在门口目送我回城时,都会说:“注意安全,平安是福啊。”到了中年,我才明白,这种貌似苟且的人生观里,需要怎样的勇敢、坚持和拒绝,甚至比积极要付出更多的担当。

每一次离别,我总想抱抱他,但每一次伸出手,都变成了向他挥别。我不回头,却能感觉到他的目光,一路跟随。

编辑 赵莹

猜你喜欢

漏雨冲突土地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冲突管理
漏雨小屋
天窗
雨中的家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