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文祥与闽南歌仔戏

2018-10-24王富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歌仔戏闽南地区曲调

王富盛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

林文祥(1914-1994)先生,生于福建晋江安海,长于漳州,常年活动在厦门,年幼即师从台湾黑根仔,为福建芗剧著名老艺人,原漳州市芗剧团艺术顾问,是我国著名地方戏剧歌仔戏的先驱,一代宗师,与歌仔戏大家邵江海是同门师兄弟,在歌仔戏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遗憾的是学术界对林文祥先生的认知与探究处在起步阶段,当前尚未有相关著作和论文。先生在歌仔戏的形成、生存、发展、改良与繁荣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歌仔戏在闽南地区的推广上。歌仔戏诞生于20世纪初的台湾,以流传于闽台的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车鼓戏、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研究林文祥先生的生平事迹是对先生高尚品德和其在闽南歌仔戏方面的杰出成就的敬仰,更是对我国地方戏剧史的完善,此项工作必要且紧迫。

林文祥先生的生平可谓“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1]403”。先生三岁丧父,八岁时在家读过两年私塾,后在小学读到十一岁。十二岁时灾难再次降临在他幼小的身躯上,母亲不幸去世,此时成了家徒四壁的孤儿,只能辍学,被寄养在厦门的一个亲戚家中。起初在厦门因年幼又未有谋生技能,只能“流落社会为码头上的小贩当跑腿帮工,自谋生路[2]159”。同年到当时还只是从事南曲清唱的小梨园戏班 “新女班”当“童杂差”,通俗言之即打杂的童工,与此同时拜一名为黑根仔的鼓师为师,学习锣鼓,由此林文祥开始与戏结缘。

20世纪初歌仔戏在台湾诞生之后随即传回其发源地之一的闽南厦门、漳州、泉州地区。“1925年新女班出国去,我没有跟去,成为流浪子[3]112”。厦门地区最早的歌仔戏演出班子有台湾的“三乐轩”和“双珠凤”,此时成为流浪子的林文祥随即加入“双珠凤”班当学徒,跟着打鼓师胡军学打击乐,跟着矮仔保学唱戏。在“双珠凤”班停戏无演出的时候,林文祥便到由台湾籍民和日籍台民在厦门创办的歌仔阵“平和社”参加打击乐[4]150,从中学习歌仔戏的基本功。

1927年林文祥在其住所“后岸”街(现厦门思明电影院后面的后壁巷)招募人员,成立了名为“亦乐轩”的歌仔阵,其中就有后来的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戏班成立后因欠缺乐手,后在东南旅社台湾老板与“平和社”的协助下从台湾请来歌仔戏“新女班”鸡鼻仙来教戏,这期间戏班子成员都学习了《姜诗进鲤》《欺贫废亲》《福州奇案》,还向温红涂学习了《山伯英台》[2]159。可以说台胞是林文祥歌仔戏技艺的源泉。

从孤苦的幼年到与戏结缘,林文祥在学戏的将近二十年的生涯中始终坚强不屈、谦虚谨慎,为其后在闽南地区发展歌仔戏事业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

20世纪30年代前后,歌仔戏开始向闽南五县与七县地域广泛传播开,而以林文祥、邵江海、吴太山、陈瑞祥为核心的戏人则是成就此景象的中坚力量。

林文祥在其自传里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其传播和教授歌仔戏的历程:“1928年底,我到同安潘涂乡教歌仔阵说唱,邵江海也跟我去玩。后我再到瞿宅乡教歌仔阵我在同安县顶溪头社、后社记(龙屈东)等处教,同安农村就此盛行起歌仔阵[3]114”,可以说厦门各个大小戏院和城市角落都有林文祥的戏。在台湾歌仔戏班“霓生社”期间,林文祥还随班到漳州市糟米巷和石码戏院演出。而林文祥到石狮小丽金七子班教授歌仔戏,则是受到藩涂歌仔馆主持人林亦乐的推荐。“31年我由石狮衙口“小丽金”班聘去教戏一月后我又到安海大宅乡教小梨园改为歌仔戏[3]115”,此风气的兴盛离不开林文祥等人的艰辛付出。龙溪地区,小梨园七子班转习歌仔戏,“亦乐轩”演员“有我及陈瑞祥、吴太山、邵江海及王锦全等五人[3]115”。浮宫的宝德春班、漳浦的新玉顺班、石码的金瑞春班等也聘请林文祥去传授技艺。另据林文祥回忆,浒茂城内、海澄锦田、北溪头围仔内等三个主要戏班也到子弟班教习歌仔戏,他们从林文祥、邵江海、吴太山等人习到歌仔戏后转而到内地长泰、南靖、华安等地发展[2]160。至此,闽南地区因林文祥等人的大力推广,歌仔戏开始兴盛。根据陈耕、曾学文、颜梓和《歌仔戏史》的统计,目前闽南地区有公办专业剧团9个,民间职业剧团287个[6]2。

20世纪20-30年代,以林文祥等为代表的海峡两岸艺人在“这宝贵的20年里,歌仔戏回到了故土,闽南人把它视为本土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在流传过程中,民间艺术家们又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台湾的民间艺术家们,在将歌仔戏带入厦门、漳州之后,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又吸收了闽南艺术家丰富的表演内容和表现手段,然后又将它带到台湾。两地的歌仔戏就是这样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发展,从而使歌仔戏迅速地适应两地观众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情趣[5]117。”歌仔戏在闽南地区发展壮大的史册上,林文祥功不可没。

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被日本侵占,至抗日战争时期,当时闽南各县掌权的国民政府县党部为了所谓的统一民心,认为台湾已沦陷为日本的附属地区,而产生于台湾和从台湾流传过来的歌仔戏即是“亡国调”,“引诱妇女”,“伤风败俗”,禁止演出[7]95。“其时我在石码教“金瑞春”七子班,有一次在石码宛南亭演出,碰到一个浪氓叫海鹅仔,他是警备司令部的狗腿.登上台来把我拉的那支壳子弦摔破,又放声对我讲,如再唱亡国调.连教戏师傅一起抓[3]161”。1938年厦门失陷,此时很多演歌仔戏的艺人都被日本侵略者抓去飞机场做苦工,生活悲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厦门市以及龙溪地区艺人们,有的做乞丐讨饭吃,有的被国民党抓当壮丁去,有的无钱医治病死在路旁,实惨无天日时期[3]115”。此阶段是全面抗战爆发的初期,即1937—1939年间,歌仔戏及其演出艺人在闽南地区的生存状态可谓暗无天日。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局势稍微有所平息,日本和国民政府都无暇顾及文艺界,为了讨生活和养家糊口,歌仔戏艺人们又开始接戏。为了应对查禁,艺人们采用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如京戏、四平、梨园、高甲等的曲调加以融合改编,同时,不再用台湾歌仔戏的主要乐器,改以六角弦换壳仔弦、二弦换大广弦、洞箫取代台湾笛、三弦取代月琴。这种曲调称为“改良调”。林文祥回忆到:“从此,我就把壳仔弦换成六角弦,大广弦换成南二弦,台湾笛换苏笛,月琴换南三弦。曲调我用厦门锦歌、锦歌大哭、五更鼓、苦瓜园、昭君怨等曲调作为主要基调。本来子弟班不敢演,即学了这些曲调就可以到处演出。从此业余子弟就逐渐发展更多小调以及兄弟剧种的曲牌等,这时农民市民群众就叫它是改良戏[3]161”,邵江海等艺人也纷纷照此办法行之,“创造出新的杂碎调、火炭调、汉调、大捕瓮等一套新的歌仔戏曲牌[8]30”。经过如此高超的改良,歌仔戏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巧妙地避开了反动政府和势力的查禁,得以继续发展。

什一字句的创作是林文祥在推动歌仔戏发展上的又一巨大创新,它极大地丰富了杂碎调的舞台展现力和表现感,是杂碎调迈向板式变化的成功范例,而这是林文祥在1941年协助邵江海改编《雪梅教子》的训商辂唱段时完成的,成为当时艺人们轰动一时的佳话。“至一九三八年漳州成立一个叫“社会服务处”,所有演歌仔戏的戏班,都要到社会服务处学习训练,地址在始兴汽车站,也就是断蛙池内面,计编十四个团。在断蛙池边轮训边演出,有票资收入。才学习改良调[3]161”。1942年,国民党政府漳州社会服务处为了排演14台子弟戏,聘用林文祥先后到新艳春班、丽华班教戏,林文祥在排演《孟丽君》十二本戏中,大量运用杂碎调为主要唱腔的曲调,获得好评。在杂碎调体系的改良中林文祥起了重要作用[2]160。按照当时省政府的指示和要求,经过改良后的歌仔戏成了宣传抗战的一支特别队伍和一股新鲜力量,而林文祥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文祥受聘任教于龙溪地区芗剧团和闽南各地艺术学校,将毕生所学歌仔戏艺术传授给年轻人,参与指导了《逐荷志》《加令记》《南方来信》《碧水赞》等多部芗剧的编导、配曲、音乐设计等工作,“这些戏演出,受到兄弟团很欢迎,特别就是《信陵公子》这戏,农民看完了戏把耕牛牵到舞台上,说要支援抗美援朝献给国家[3]118”,对芗剧的改良创新起了颇大的推动作用。

“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迫害,戏曲和戏曲艺人遭难,林文祥回忆道:“名艺人宋占尾、王游治以及艺人们受到迫害,没工资可领。宋占尾捡破烂苦度生活,有一天,适省文化局蔡大燮副局长,欲往香港去,经漳州看见宋占尾这样的惨状,非常同情艺人的苦。王游治在路边给人家补拖鞋过日,还有林文祥被迫到长太县农村投亲度日[3]159”。“文革”后,文艺界也迎来“暖春”,传统戏曲得以恢复,迟暮之年的林文祥仍然奋战在全力发展歌仔戏事业的一线,也因此获得了“音乐奖”等各种奖项与荣誉。

1986年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芗剧传统曲调选》一书是晚年林文祥先生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书中曲目的曲调与唱由林文祥先生提供,“该书能比较全面地体现芗剧(歌仔戏)传统曲调演变历史面貌,弥补了福建地方剧种音乐在国家出版社出版的空缺[2]160”,是研究芗剧与歌仔戏不可或缺的资料。

1994年林文祥先生病逝于厦门。先生的一生生活俭朴,热诚待人,爱国敬业,勤奋好学,诲人不倦,桃李满园。先生在歌仔戏的形成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也为后世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闽南戏曲人才,其丰功伟绩值得我们崇敬、感怀与研习。

猜你喜欢

歌仔戏闽南地区曲调
Wake up, Bunny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布谷鸟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曾宝珠歌仔戏个人专场上演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新媒体与闽南地区歌仔戏的传播
传统戏曲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以闽南歌仔戏为例
闽南地区医院受检者Rh血型系统D,C和E抗原分布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