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控制·觉醒·自主
——论伍尔芙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2018-10-24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伍尔波伏娃男权

李 娅

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lf 1882-1941)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精英家庭,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家庭也无法摆脱世俗的男女偏见。她和她的姐姐依旧得生活在“维多利亚男权世界”的束缚之下。例如她同母异父的兄长通过学校良好的教育分别进入了牛津大学,伊顿公学或剑桥大学继续完成学业时,她和她的姐姐们只能通过家庭教师的教导完成知识的积累。(刘爱琳,134,2007)这让伍尔芙感到由于男女的性别差异她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纵观伍尔芙的小说,伍尔芙笔下的女性角色都生活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之中。

自古以来,女性便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地位之中。而随着几次女权运动浪潮的掀起,女性开始去争取自己的地位。而现如今,女性似乎收获了女权运动的果实,但是社会对女性的偏见以及女性自身对自己的偏见依旧没有消除。在一些现代文明程度不高的国家中,女性依旧受到社会的歧视,无法主宰自己的婚姻,生杀大权也被掌握在男性的手中。所以即使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得到了部分提升,女性获得真正的独立依旧是任重而道远。本文将重点研究伍尔芙的作品《达洛维夫人》探讨男性角色及社会身份对女性的控制,这种控制所引起的反叛,以及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自我价值来论述女性寻求自我价值的过程。希望通过分析伍尔芙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能让女性在寻找自身独立性的道路上获得一些启示。

二、父系社会下对女性的控制

自母系社会被推翻,女性的地位一直都在被边缘化,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他者”的概念:“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和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体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波伏娃,5,1998)而“他者”的产生正是父系社会企图对女性进行控制的体现,这种控制来源于父系社会下处于强权的男性直接对女性进行控制,企图左右女性的想法;也有来源于父系社会所赋予女性的社会身份。

(一)男性对女性的控制

在男权社会中,男性常常会害怕自己会被女性超越,因此他们常常会对女性进行打压,以此彰显自身地位的不可撼动,以及让女性认为自身生而低劣,生而便不如男性。伍尔芙也在著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千百年来,女性就像一面赏心悦目的魔镜,将镜中男性的影象加倍放大...女人倘若不低贱,他们自然无从膨胀。这就部分解释了男人为什么常常如此需要女人。这也解释了男人面对女人的责难,为什么会很不自在。”(伍尔芙,521,2001)。

彼得时常常会对达洛维评头论足,他永远感兴趣的是“世界的状况......人的性格和她灵魂中的缺点”。他称赞达维罗夫人是一个 “完美的女主人”(伍尔芙,7,2001),而彼得在看见达洛维夫人“浑身一缩”时,有一种目的达成的感觉,“为了伤害她他什么都做的出来”。他让达洛维夫人感到自己只能靠依靠男人,做一个依附于男人的“女主人”。而这里的“女主人”是彼得用来抹去达洛维夫人自主性的工具。而对于达洛维夫人对休有好感的这件事上,彼得也认为是“无法原谅”的。

而这种无法原谅的行为恰恰是男性企图控制女性,成为女性的主宰的象征。在女性企图进行反抗时,女性便会被打上“恶女人”的标记,而打上这层标记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女性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而仅仅是因为她们“对传统妇德的逾越,以及对男性强势地位的颠覆”。(李玲,90,2002)稍稍有一些反叛,便让他们生出一种无法控制之感,于是他们将这种反叛行为归结为“无法原谅”,以此向其余女性展示,这种行为的不正确性。

(二)社会身份对女性的控制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提到了“社会性别论”,这一理论认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波伏娃,1998:309)在男权社会里,女性的社会身份只有两个,一个是妻子,一个是母亲。妻子的角色使女性沦为男性的生育和性工具,而母亲的角色使女性沉浸在日复一日的家务琐事之中。这是男性企图用母亲和妻子的身份营造出一个巨大的谎言,以此来说服女性作为妻子母亲,她们便生来就应当是她们的附属品。本文将重点讨论女性的妻子身份。

卢克雷齐亚是赛普蒂默斯的妻子。对于雷齐亚(卢克雷齐娅的简称)来说,作为妻子,丈夫的冷漠不理让她烦闷,“当她这样瞪着眼却对她视而不见,把一切都搞得十分可怕时,她没法坐在他的身旁。”她深陷在妻子这个身份当中,不愿意为自己留一点点私人空间。作者认为雷齐亚是男权社会下的受害者,她宁愿惹得赛普蒂默斯感觉厌烦,也要去吸引他的注意。很多女性是因为受到了男权社会的洗脑,将讨好自己丈夫的注意力当做自己的唯一工作。

女性的自主性被母亲和妻子的身份所禁锢着。中国古代便有“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传统,而更为可悲的是,大多数女性在这种长期的蓄意的洗脑中,也默默接受了夫权大于天这一“事实”,而自己也生而地位低劣,刻意忽视自身的创造性,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她们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德”是男性所强行赋予她们的,若是撕破这一层虚伪的道德面具,便是男性长期控制她们压抑她们的血淋淋的真相。

三、女性的觉醒

在男权社会的控制下,有一些仍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会意识到这种来自性别的不平等,从而对这种性别不平等进行反叛,而这种反叛的前提,波伏娃认为“……是女性作为人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正是这种自主意识能够催化女性对于男权社会的不平等的认识。而这种不断压抑女性的行为不是永久的,女性一直都是有才能,有自主性的。女性群体在开始慢慢觉醒,开始意识到由于性别歧视她们所遭受的不公正,也开始意识到作为女性她们本身的诉求和渴望。

书中对邓普斯特太太的描写并不是很多,但是这个人物在作品中反思自己的一生,察觉到自己在婚姻中奉献太多。在她遇见梅西·约翰逊时,她不禁联想到这个姑娘之后的生活,“你会结婚的,因为你够漂亮的……每个男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可是如果我预先能知道的话,我会作出这种选择吗?邓普斯特太太想。难道她没有为此付出一切吗?“(伍尔芙,2001:24)这个老妇人最终发现自己将她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了进去。而这也说明女性开始意识到是在两性关系中她们一直都处在不平等的位置。

邓普斯特太太也开始发现了自己心中的诉求,她渴望能够挣脱这种由男权社会所带来的束缚。“飞机快速上升。她总是在马盖特上船出海,但始终在看得见陆地的距离之内……飞机越飞越远,最后变成了一个小光点;一个渴望;一个浓缩。”(伍尔芙,2001:25)这里提到的飞机、陆地都是一种象征,陆地象征着一直依赖包围着女性的一层网,邓普斯特太太只能在能看到陆地的距离之内活动代表着她一直以来都不能打破这层束缚着她的网。而飞机则象征着将邓普斯特太太带离网的事物,伍尔芙借着这两种实体意象来表达女性对于精神上自由的向往。

四、女性的自主

在女性意识到自己长期以来所受到的不公之后,女性便开始衍生出自我意识,开始寻求自己内心一直以来的诉求。本文根据《达洛维夫人》中的女性角色所出现出的自主,将女性的自主主要归纳于女性对自己婚姻的自主,对两性关系的自主以及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改变而不断努力的自主。女性对婚姻的自主具体体现在女性对于自己婚姻的主宰,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动摇,不成为男性的附庸,而遵从自己的内心。

达洛维夫人在婚姻的选择中体现了她达洛维夫人的自主。她选择了理查德,而不是她的初恋情人彼得。“因为在婚姻中必须有一点自由,有一点独立”,而“和彼得在一起什么都得相互知晓;什么都得仔细探究”。(伍尔芙,2001:7)和赛普蒂默斯的夫人卢克雷齐娅相比,达洛维夫人有很强的自主性,她不愿意对自己的丈夫的日常事事巨细。此外,达洛维不愿意被彼得叫做 “完美的女主人”,“为此这让她在卧室里哭了一场”,达洛维夫人不愿意作为男性的附庸品活着。达洛维夫人对结婚伴侣的选择体现了她不甘于作为男性的附庸,她渴望着拥有自己的独立意志。

而在两性关系的自主中,伍尔芙并没有直接写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冲突,而是用了一个特别的方式,女性同性之间的爱情。在维多利亚时代同性恋被认为是有违纲常,尤其对女同性恋,更是不能容忍。而作为具有反叛精神的伍尔芙,她将自己对女同性恋的肯定态度与看法、主流文化排斥和压制它的做法等都反映在文学创作之中。(潘建,2011:61)萨利与达洛维夫人的同性情感由于不被当时的世俗社会认可,所以在伍尔芙的笔下,对这种爱情的描写“十分隐晦”,只是“点到即止”。(潘建,2011:61)伍尔芙对同性情感的描写反映了伍尔芙对两性关系的自主,以及其由于当时两性关系的束缚而产生的一种不满。

五、结语

伍尔芙笔下的女性角色多种多样。通过对伍尔芙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感知到伍尔芙对于女性独立的渴求,对于男权社会的批判。正如罗斯在《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生平》(Woman of Letters:A Life of Virginia Woolf,1978)中的观点:“伍尔芙感情和思想的核心是她的女权主义观念。”伍尔芙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女性也会有自己的欲求,也会有对压抑男权社会的疲惫。社会正在发展,女性应当在不断变化的社会潮流中追求自身的独立性,敢于质疑男权社会下男性的权威。

猜你喜欢

伍尔波伏娃男权
微言大义
Myth and Mechas
体育运动中的性别与性:反抗男权制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波伏娃
法国小花风铃草
站着写成大作家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
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的成长主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