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山地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及灌丛景观资源调查研究
2018-10-24于倩楠
于倩楠,彭 勇,刘 政,李 婷,胡 君,黄 涛,刘 庆
(1.西南交通大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成都 611756;2.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 610041;3.四川省环境保护厅,成都 610041;4.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成都 610041)
1 前 言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消费方式,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 Ceballos Lascurain)[1]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正式确认,之后迅速向全球传播扩散。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同华盛顿大学联手,于1991年开始面向社会提供生态旅游教育与培训服务;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于1994年创立“绿色环球21”生态旅游认证标准体系,并从1999年起开始独立运作,至今全球有超过1 500家企业或机构得到认证[2];联合国将2002年定为世界生态旅游年,并颁布了《魁北克世界生态旅游宣言》,这些重大举措标志着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发展开启了新纪元[3]。
生态旅游的兴起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与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世界环保事业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4]。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是世界上生态旅游开展得较早、较好的发达国家。美国于1990年成立环境对策委员会,并于1994年制定了国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在20世纪末已有约4 800万美国公民参加过不同形式的生态旅游;日本于1992年成立了环境对策特别委员会,并发表了《生态旅游的指导方针》,通过多种途径在全国大力推广生态旅游[5]。此外,哥斯达黎加和肯尼亚是生态旅游实践较为成功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其中,哥斯达黎加是世界著名的“生态保护国”,已把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6]。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施,生态旅游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引入中国。虽然我国对生态旅游研究的起步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在北京的召开,使得生态旅游的概念在我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7]。1994年,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成立,1995年1月,第一次“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在西双版纳召开,会上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8],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视。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四川省借此机会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重要景点,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是国内最早响应的省份之一[9]。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全面推进生态旅游”写入发展纲要,表明生态旅游作为近期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获得国家更多的重视[10]。
自生态旅游概念首次提出至今35年的时间里,其内涵处在不间断地发展变化中,最初被提出时,是指“去往相对原始的地区或未被污染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4]。而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综合借鉴前人所提,本文认定生态旅游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但不限于:以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是可持续的、高层次的观赏性旅游活动;旅游开发者、经营者及当地居民均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并接受环境教育[11-12]。一个地区能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前提必然是具备一定的旅游景观资源。而“景观”同生态旅游一样,也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跨学科术语,最初等同于人们日常从视觉审美角度所理解的“风景”、“景色”,之后被引入地理学、生态学分别形成了 “自然地域综合体”、“生态系统有机整体”的新涵义[13]。不同的学科往往侧重点不同,在旅游科学中,景观普遍被认为是“区域内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的文化现象,还可延伸至该区域内的优美环境与接待服务等。”[14]从上述定义不难发现,旅游景观既包括自然景观,又包含人文景观,但生态旅游主要依托的是自然景观资源[15],正是本文研究川西山地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关注点。
据报道,2017年四川省实现生态旅游直接收入884.4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增长14.9%,接待游客3.0亿人次,带动社会收入2 301亿元[16]。这些数字足以说明四川省生态旅游业总体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背后离不开自身丰富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强有力的支撑和“绿色全川”全域旅游理念坚实的推进。为了进一步科学规划我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摸清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整体情况。四川省的生态旅游景观资源主要集中在森林茂密、草原辽阔、水能充足,各种旅游资源异常丰富的川西山地地区,但目前缺乏对该区域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系统的梳理。因此,通过大量查阅资料、比较分析和汇总,本文对川西山地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整体情况加以阐述,并通过野外调查的方式对空缺的灌丛景观资源予以补充分析。
2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所指川西山地,泛指四川盆地以西的高山和高原[17],涵盖一般意义上的川西高山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两个区域。在行政区划上,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攀枝花市全域以及雅安市的石棉县和汉源县(如图)。其中,川西北高原平均海拔3 500~4 500m,年平均气温-1.5℃~15.4℃,年降水量仅有315.7~906.0mm,年总日照时数1 171~2 692h[18]。海拔高差极大,垂直气候显著;川西南山地海拔高度大约在360~4 791m之间,年平均气温10.1℃~20.3℃,年降水量约在760~1 400mm,年总日照时数1 204~2 645h[19]。一年中雨旱季分明,水平气候与立体气候变化均很显著。
图 研究区位置Fig.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3 资料来源与野外调查
3.1 川西山地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基础资料
川西山地地形地貌资料主要来自四川省标准地图·基础要素版(1∶1800000)(川S[2015]79号)、srtm中国90米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来自http://srtm.csi.cgiar.org/);研究区域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的数量、分布和具体信息分别来自其对应主管部门官方网站的最新公布数据;其它数据来自前人研究成果,均在文中标明引用。
3.2 川西山地灌丛景观野外调查
本研究区域的灌丛景观资源,主要依据《中国植被》[20]《四川植被》[21]《中国植被图集(1∶1000000)》(2001)[22]和遥感影像资料加以确定。《中国植被》《四川植被》均编写于上世纪80年代,距今间隔久远,所记载灌丛植被分布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需要通过野外调查加以确认;此外,灌丛实际分布情况与当前遥感影像之间有无出入,也需要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加以验证。本文中使用的灌丛野外调查数据来自“西南山地灌丛碳汇研究(XDA01050303)”和“我国主要灌丛植物群落调查(2015PY110300)”项目。
4 川西山地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基本情况
川西山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同时位于我国地形三大阶梯中第二阶梯向第一阶梯过渡的转折地带,是地形地貌的重要分界区。特殊的构造环境与复杂的气候特征导致了该区域具备独特的多元化自然景观资源。区域内涵盖3项世界自然遗产、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8年3月)、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截至2017年3月),以及10个国家森林公园(截至2017年底)、7个国家地质公园[23](截至2018年初)、8个国家湿地公园(截至2018年1月),等诸多国家级保护区域,具体内容见表1。这些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保护区域凭借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阵地[24]。因此,我们充分赞同“中国山地生态旅游在西部,西部山地生态旅游在川西”[25]这样的说法。
旅游科学中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可简称为自然景观资源或自然景观,是指大自然中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组合,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和气象气候景观等类别[26]。绝大部分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分类都是以我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7]为依据,本文亦是如此,在此基础上,结合川西山地实际,对该区域生态旅游景观资源中主要景观资源的情况加以论证。
表1 川西山地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级保护区域汇总Tab.1 World natural heritages and national preserves in western Sichuan mountainous area
4.1 川西山地地质地貌景观资源
景观地貌是在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各异的高低起伏,是能给人以直观美感的地质遗迹景观的一种[28]。因为地貌起到构景的作用,又因为地质地貌景观的直观性,对于绝大多数旅游者而言通过视觉就能达到欣赏游玩的目的、获得美的享受,存在先入为主的优势,因此地质地貌景观的地位相对更加重要[26]。川西山地地质地貌景观分布广、种类多、形态奇特,主要包括以下具体景观资源。
4.1.1 山岳地貌景观资源
山是风景的骨骼[29],山岳景观是以自然山体为主构成的景观。依照传统的山水审美观,一般将富有美感的山岳景观形象地概括为:雄、奇、险、秀、幽、旷等美学形象特征[30]。名山较之普通山岳更能给人以强烈丰富的美感,如,位于川西甘孜州东部的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最高峰海拔7 556m,是世界第32高峰、四川第一高峰,被誉为“蜀山之王”,充分展示了雄伟险峻之美;位于阿坝州小金县境内的四姑娘山由四座毗连的雪峰组成,海拔均大于5 000m,其中四姑娘峰海拔6 250m,为四川第二高峰,有“蜀山皇后”之称[31],以雄壮俊秀闻名;位于凉山州境内的螺髻山论高度与贡嘎山、四姑娘山不能相提并论,但胜在山势奇特、千峰叠翠,山间溶洞奇险、岩穴深幽,展现的是奇秀幽深之美。川西山地还有众多极具游览价值的名山大川,在此不一一列举。
4.1.2 峡谷景观资源
峡谷指深度大于宽度、谷坡陡峻的V形谷或U形谷,是由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谷坡陡峭,切割深,江面狭窄,急流险滩奔腾。“两山夹一水”谓之“峡”,峡谷是大自然中山与水最紧密结合的动态风景长廊,峡谷景观同样可以展现“雄、奇、秀、险、幽”的美学特征。川西干旱河谷地理上跨横断山北段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岷江、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等一系列纵向河谷,其中除安宁河谷为宽谷盆地外,其余河谷均为高山峡谷[32],覆盖面积广阔,峡谷景观资源极为丰富。
4.1.3 钙华地貌景观资源
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碳酸盐岩分布区,当富含碳酸钙的地表水和溢出的地下水蒸发后,由碳酸钙沉积而形成的多孔沉积物。钙华在地表堆积可形成钙华坝、钙华滩、钙华瀑布等地貌,属于地表岩溶地貌的一种。
4.1.4 冰川地貌景观资源
冰川是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自然冰体,在重力作用下有一定的运动,对环境变化敏感。四川省的冰川地貌景观主要包括横断山区大雪山的现代冰川和沙鲁里山地区以及邛崃山地区的冰川,主要分布在甘孜州和阿坝州行政区域[34]。贡嘎山、雀儿山、格聂山、仙乃日等都是冰川密集分布的地方,在藏语中,“贡”代表冰雪,“嘎”表示白色,所以贡嘎山是为“白色冰山”之意。贡嘎山现代冰川十分发育,其中尤以东坡的海螺沟冰川最具盛名。海螺沟有高1 080m、宽1 100m的中国境内最大的冰瀑布,冰川全长14.7km,是贡嘎山71条冰川中最长的一条,面积31km2,冰川两侧有原始森林和高逾几百米的冰川擦痕绝壁,冰川最低点海拔2 850m,伸入原始森林6km,是国内同纬度海拔最低的冰川[35]。“冰川旅游”或称“冰雪旅游”集科考、观光、探险等项目于一体,是现代山岳地区对游客最具吸引力的项目之一。相较于极地和高纬度冰川,山地冰川更易接近与观赏,能为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36]。
4.1.5 丹霞地貌景观资源
丹霞地貌是在厚层的红色砂砾岩上发育而成,属于沉积岩景观的一种。四川省并非我国丹霞地貌景观最典型分布区,但它却是我国红层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省,面积约131 700m2[37],大面积的红层为丹霞地貌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截至2015年四川已确定的丹霞地貌共有142处,约占全国丹霞地貌总数的14.2%[38],这一比例不容忽视。其中,川西山地丹霞地貌景观还可细分为3个子区域,川西北丹霞地貌区主要包括石渠、德格、新龙、若尔盖、松潘等县域,红层总面积约2 400km2,该区域丹霞地貌以高原上突起的方山为主、雄伟壮观,坡积裙十分发育;川西南丹霞地貌区主要以西昌东北的米市和会理东部的江舟为中心,总分布面积约4 100km2,以单面山为主;盐源盆地丹霞地貌区面积约700km2,以巨砾岩构成的石柱、石堡为主,其中公母山最负盛名,是川西南地区不可多得的一处丹霞旅游胜地[37]。
4.2 川西山地水文景观资源
水是风景的血液[39],古人云“山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美”[40]。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之一,水资源在风景组织中的作用明显,既可单独构景,也可以与山、生物、气候等相互结合构成奇景、绝景[41]。 川西山地区域大江大河广布,水文景观资源是其自然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之一。
4.2.1 河流景观资源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目的,也是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重要体现。然而,由于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积习甚深,导致中央决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引发群众对政策的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陈志刚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成立了一系列领导小组,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领导小组的设立,是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权力结构的调整,既有力地促进了决策民主,也切实保障了决策的效率。”
河流景观不仅仅指河流本身,还包括向外扩延的范围,包含了从流域到微生境的广泛时空尺度[42]。河流是线状的流动水体,由于水面相对狭窄,通常同两岸山崖构成相得益彰的山水综合景观,形成的景观主要有湍流涧溪、峡谷、三角洲等。湍流涧溪多发育在河流上游的高山地区,水流湍急,两岸山岚叠嶂;峡谷,如上所述,是大自然中山与水最紧密结合的动态风景长廊,既属于地质地貌景观资源,也属于水文景观资源,二者并不矛盾;三角洲,是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或入湖处堆积而形成的近似三角形的平原,在川西山地区域分布相对不典型。
4.2.2 湖泊湿地景观资源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与森林、农田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自然风光完好,生态旅游潜力巨大[43]。据我国2014年《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显示,四川省湿地总面积为174.78万ha,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其中天然湿地主要有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等,主要集中在川西,90%以上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地区[44],若尔盖湿地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享有“中国西部高原之肾”的美誉;据统计,四川的天然湖泊有千余个,大多分布在川西地区,水域面积较小[45]。海子山由于保存有1145个高原湖泊(当地藏民称之为海子)而得名,这些高原湖泊是第四纪末次冰川退缩后形成的冰碛湖,发育典型、分布集中、保存完好[46],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苍凉景观。
4.2.3 瀑布景观资源
瀑布,地质学上叫做跌水,代表河流的重大中断。它从陡崖飞泻而下,属于动态水文景观,具有形、声、色之美,可形成千姿百态的奇幻美景。雄壮的瀑布大多水量大、落差大,其声如雷声轰鸣、似洪水决堤,气势磅礴,同时因水流轰击而产生大面积的水雾雨烟,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艳丽的彩虹;秀丽的瀑布往往灵动飞扬、晶莹剔透、一波三折,呈现柔美飘逸的美感[47]。
位于川西山地的九寨沟是瀑布的王国,其中诺日朗瀑布,入选《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选美中国特辑”中最美六大瀑布排行榜之第五。诺日朗瀑布宽140余米,年平均流量5.8m3/s,落差在20~30m之间,号称中国最洁净的瀑布[48]。巨大水流从森林灌木丛中凌空而下,呈多级下跌,形成罕见的“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央,花开在水中”的奇幻景观,美不胜收。
4.3 川西山地生物景观资源
生物景观资源既包括植物景观资源,也包括动物景观资源。其中,珍稀动植物景观资源由于其存在具有特殊性和稀缺性,往往成为生态旅游景区的一种品牌和标志。
4.3.1 森林景观资源
近20年来,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森林供给木材的功能逐步减弱,改善环境和提供休憩的功能日益增强[49]。森林里空气清新、充满野趣,有树之苍翠、水之隽秀、花之芬芳,让人能够充分感受生命的真、善、美,回归自然。
四川森林是我国三大重点林区之一,林地面积约2 672万ha,全省森林覆盖率达20.37%,居全国第五位。以天然林占绝对优势,其中原始林主要分布在川西,以云杉林、冷杉林及高山栎林为主[50]。2016年四川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截至16年底,四川森林覆盖率达到36.88%,比全国平均值高出近15个百分点[51]。川西山地区域内涵盖的全部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多个森林生态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均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不二选择。
4.3.2 草原景观资源
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通常被视为草地、草场的同义词。草原景观以其辽阔、坦荡、悠扬、蕴含天人合一的文化而著称[52],茫茫无垠的草原、遍地开放的鲜花,奔跑的牦牛和羚羊、翱翔的珍禽、名贵的中草药等都是它最美的招牌,具有极高的观赏和开发价值。
四川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天然草地面积约2 000万ha[53],其中80%以上的草地分布在三州(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地区,尤以甘孜州和阿坝州最为突出。川西草原生态旅游资源横跨若尔盖、红原、松潘、阿坝等4县,其中,若尔盖草原、扎溪卡大草原及毛垭大草原是川西地区最著名的三大草原,毛垭大草原还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4.3.3 珍稀植物景观资源
四川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有高等植物近1万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3,居全国第2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63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苏铁、银杏、红豆杉、珙桐等18种,二级保护49种[49]。
苏铁是世界上十分珍贵而稀少的原始裸子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与自贡恐龙、平武大熊猫并称为“巴蜀之宝”的攀枝花苏铁又是苏铁中的佼佼者,是分布最北缘的苏铁[54]。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3年建立,是我国第一个苏铁类植物保护区,占地13.58km2[55],保存着目前北半球面积最大、株数最多的自然苏铁林,区内有成熟植株21万余株[56]。每年3~6月,攀枝花苏铁花盛开,“铁树开花”之景观蔚为壮观;红豆杉是经历了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濒临灭绝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堪称“植物界大熊猫”; 连香树,别名山白果、五君树,1989年我国将其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常与水青树、珙桐、银鹊树等古老树种伴生[57]。川西山地这些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构成了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珍稀植物景观资源,蕴含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旅游发展潜力。
4.3.4 珍稀动物景观资源
四川省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5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山鹧鸪、黑颈鹤等32种,二级保护113种[49]。据特别报导,在四川,雪豹、大熊猫、川金丝猴的主要分布区及活动区域高度重叠。雪豹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中亚高原的特产动物,行踪不定,目前能确定的主要分布区为甘孜州、阿坝州、雅安市等市州的海拔3 000m以上的裸岩地带;全省有野生大熊猫约1 387只,分布范围最广;川金丝猴为我国特有的灵长类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数量最多约10 000只,主要分布在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58]。
除了以上三种国宝级珍稀野生动物外,川西山地还有一些分布相对集中的珍稀野生动物,已建立相应的自然保护区予以专门保护。如,白玉县境内的察青松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白唇鹿为主要保护对象,白唇鹿是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大型鹿科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级;雅江县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有四川雉鹑、绿尾虹雉及大紫胸鹦鹉等。其中,四川雉鹑是我国的特有种,属于古北界中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的鸟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雅江地区分布最为集中[59];绿尾虹雉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山大型雉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特有鸟类中保护价值最高的物种之一[60];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颈鹤,黑颈鹤是世界现存15种鹤类中唯一栖息于高原的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分布区仅限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四川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松潘县、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等地[61]。
4.4 川西山地气象气候景观资源
气象气候景观是山地风景中吸引人们的重要部分之一[62]。2003年旧版《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国家标准,已明确将“天象与气候景观”确定为旅游资源类型之一[63]。降水、云雾、风雪等使得山地景观更富有动感和节律性,增强了其生命感召力。川西山地由于地形多样和垂直气候变化丰富,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景观,气候可直接或间接参与造景,形成的典型气象景观包括:日出、云海、云雾、雾凇、雨淞、夕阳、宝光、霞光、冰雪等。
5 川西山地灌丛景观资源调查及分析
灌丛与森林、草地并称为陆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虽然研究热度和受重视程度不如后两者,但在植物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同样不容忽视。灌丛作为川西山地地区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它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群落演替、区域环境保护及能源替代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4]。因此,对川西山地灌丛资源分布情况展开野外调查并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以1∶100万中国植被图为基础,结合《中国植被》、《四川植被》与遥感影像资料,初步确定调查灌丛类型。并综合考率灌丛重要群系和重点分布区域,采用布设样方法展开调查,以县为基础样方布设单位。据统计,川西山地地区共设置有105个样方,覆盖了69%县域范围,其中分布的灌丛包括4个植被型和18个群系组,调查结果见表2。
总体上看,川西山地植被呈垂直地带性分布。河谷灌丛是基带植被,其分布以森林植被的出现为上限,由于干旱河谷地区焚风效应显著,河谷灌丛植株多呈现多刺、多毛、肉质等明显的旱生形态特征;山地灌丛是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范围内的不稳定植被类型,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频繁,多发各种次生灌丛;亚高山灌丛在山地垂直带中属于亚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则分布于森林限以上,且与亚高山灌丛在林线上下常常发生交叉分布的现象。高山灌丛植株因受严寒气候影响多形态低矮,叶片被毛或鳞片,部分呈丛状或垫状生长[21]。
从群落外貌特征上看,河谷灌丛中落叶阔叶灌丛占绝大多数,仅胡枝子、清香木灌丛为常绿阔叶灌丛;山地灌丛全部为落叶阔叶灌丛,但从理论上讲应该还包括常绿阔叶灌丛,这可能是由山地灌丛极不稳定所导致;亚高山灌丛中杜鹃和硬叶栎类灌丛为常绿阔叶灌丛,蔷薇类灌丛为落叶阔叶灌丛,而地盘松灌丛是唯一的常绿针叶灌丛;高山灌丛中杜鹃类灌丛同样为常绿阔叶灌丛,金露梅、鲜卑花、绣线菊和柳类灌丛全部为落叶阔叶灌丛,香柏灌丛是常绿针叶灌丛的典型代表。
表2 川西山地灌丛植被野外调查结果Tab.2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shrubs in western Sichuan mountainous area
6 结论与展望
6.1 川西山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地貌构造复杂,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涵盖有3处世界自然遗产、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7个国家地质公园和8个国家湿地公园,等等。这些重要保护区和类似它们的区域能够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绝佳的场所和景观资源条件,因此,川西山地区域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
6.2 四川省是我国生态旅游大省,一直以来吸引了许多学者研究的目光。从研究内容上看,多侧重于对某一类型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研究,少有对区域内各种类型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全面把握,因此本文从整体上对川西山地生态旅游主要景观资源加以阐述。并且我们发现缺少灌丛植被景观资源的基础数据,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对灌丛植被研究的重视程度不足密切相关。而灌丛作为陆地三大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不仅在群落演替、区域环境保护及能源替代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对川西山地灌丛植被展开了野外调查并进行分析,确定该区域内分布的灌丛植被包括4个植被型和18个群系组,呈垂直带状分布,不同的植被型有各自的分布特征,群落外貌特征上以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为主。
6.3 景观(空间)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重要表现, 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对景观格局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环境因子或发现潜在的规律[65]。我们计划下一步采用景观指数分析的方法,对川西山地灌丛景观格局进行定量研究,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空间分布特征,考量其对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发展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