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失眠33例临床研究
2018-10-24代利利倪光夏
代利利 倪光夏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失眠发病率高,有研究表明81.5%的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1],COPD患者低氧血症、咳嗽、气促、憋闷,以及长期患躯体疾病同时合并的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等都是引起其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2]。失眠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与COPD的治疗效果与病死率密切相关。临床上失眠的治疗多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但COPD患者使用此类药物有引起呼吸抑制,加重缺氧,引起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的风险,多不采用。目前西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失眠,也有使用抗焦虑药物,但药物毒副反应大,并且容易产生依赖性,除此之外,尚无针对COPD所致睡眠障碍有效而毒副反应小的药物。针刺治疗失眠历史悠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考虑其多靶点的治疗作用,我们试将本疗法用于治疗AECOPD合并失眠,发现其不仅可改善患者失眠症状,还可同时改善患者肺功能,现将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呼吸科病房AECOPD合并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最终治疗组有2例退出(1例因不能耐受针刺治疗,1例因病情加重),完成33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COPD病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COPD的诊断标准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3]中相关标准,失眠诊断标准采用《中国精神科学会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4]中原发性失眠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符合COPD诊断标准;符合失眠诊断标准;年龄50~75岁;PSQI评分>7分;自愿按疗程接受治疗及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肺性脑病、昏迷及机械通气患者;合并有严重心、脑器质性病变,肝、肾、造血系统和糖尿病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2周使用过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者;精神病患者。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研究实施中咳嗽剧烈不能配合者;研究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如出现肺性脑病不能配合或自服其他西药,影响结果评定者;受试者依从性差,疗程中自行退出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患者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3]相关治疗原则给予抗感染、吸氧、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未给予镇静催眠药、抗抑郁症药物及抗精神病药物。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选穴:双侧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丰隆、神门和百会、膻中。操作方法: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穴区进行常规消毒,选用0.30mm×50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向脊柱方向60°斜刺1.0~1.5寸,百会向后平刺0.5~1寸,神门直刺0.3~0.5寸,三阴交直刺1.0~1.5寸,膻中向上平刺0.5~1寸,使针感有向上传导的感觉,丰隆直刺1.0~1.5寸,诸穴进针得气后均行平补平泻手法,行针30s,留针30min,每日1次。
2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临床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睡眠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2 观察指标
3.2.1 PSQI评分 使用PSQI评分量表[6],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该量表主要反映患者睡眠的总体状况,分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子项目,每个项目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最高总分21分,各项目积分之和即为PSQI总分。PSQI>7分者具有睡眠障碍,得分越高提示睡眠质量越差。
3.2.2 肺通气功能测试 由呼吸内科专业技师操作,采用肺功能仪(Master Screen Body,美国JAEGER TOENNIES公司)测试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参数。肺功能测试方法及质控标准参照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公布的肺功能检测标准。观察1s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FEV1与FVC的比值(FEV1/FVC)。每项指标重复测试3次,仪器自动选取最佳值。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 检验。所有检验均选双侧,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PSQI评分为(13.67±3.52)分,治疗后为(8.39±3.29)分;对照组治疗前PSQI评分为(14.97±2.94)分,治疗后为(10.66±2.70)分。2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4.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时间 例数 FVC(%) FEV1(%) FEV1/FVC(%)治疗组 治疗前 33 71.31±9.77 44.08±10.21 48.94±9.36治疗后 76.86±6.43#* 49.15±8.49#* 54.50±8.49#*对照组 治疗前 35 71.24±10.68 43.59±9.61 48.20±9.57治疗后 73.43±7.24# 44.60±8.86# 50.19±8.57#
4 讨论
AECOPD合并失眠属中医学“肺胀”“不寐”范畴。我们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肺胀后引发不寐的本质与痰饮、血瘀、肝郁有关,又与五脏虚损不无关系。痰饮上逆,蒙蔽清窍,痰饮滞留,气滞血瘀,若阻于肺,不能助心行血,心血闭阻,心失所养,则致心悸、不寐,若阻于脑,则见络脉不通,可见入睡困难。病久肺虚制肝无权,木气不舒,肺气不降,清金失和,可见胸闷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夜咳不已难以入眠。肺胀日久所致的肺气虚损、肾失摄纳、脾失健运,引起气血生化乏源,水火不济,阴阳失调,皆是引起失眠的原因。故治疗当以补肺、脾、肾之虚为本,兼顾理气化痰、镇静安神。
我们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穴位,通过针刺疗法,调整脏腑功能。五脏俞为肺、心、肝、脾、肾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灵枢·背腧》指出:“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脏腑有病,可反映于背部,肺俞穴止咳平喘,心俞穴宁心安神,肝俞穴疏肝解郁,脾俞运脾化湿祛痰,肾俞补肾纳气平喘,故针刺五脏俞可调节五脏功能失调[7]。从神经解剖学角度上,背俞穴的分布规律与脊神经阶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对背俞穴的部位施以针刺,可缓解神经血管受压,改善局部组织代谢以减轻或消除躯体因素对内脏神经的影响,又可通过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中枢的神经反射,调整内脏功能[8]。相关实验研究表明,针刺五脏俞还可使失眠大鼠下丘脑内降低的5-HT含量明显升高,升高的NE含量降低,保持5-HT通路与NE通路之间的相互平衡与制约,以使睡眠—觉醒节律恢复正常[9]。督脉穴百会可镇静安神,舒脑安眠;心经原穴之神门可宁心安神;足三阴经交会穴之三阴交,可调和肝脾肾三脏;气会膻中理气降逆平喘;丰隆化痰浊。诸穴合用,调节五脏气血阴阳,共奏理气化痰、镇静安神、补益肺脾肾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AECOPD合并失眠可较好地缓解患者失眠症状,同时还可改善肺通气功能,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下一步拟扩大样本量,并进行远期疗效观察,同时探索针刺治疗COPD合并失眠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