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构建集群化产业实践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2018-10-24刘静娜庄远红潘裕添
刘静娜,庄远红,薛 山,潘裕添
(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高等学校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社会事业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而推动的主体是人才,因此,高校与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其实是共同的事业,只是各自分工不同,但必须是紧密的合作关系,任何的错位与脱离将导致人才培养功能发生问题,因而如何建立好合作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政府、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共同参与是强化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闽南师范大学所处的漳州市是传统农业城市,各具规模的食品企业有上千家,形成了多条完整的产业链,对复合型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有极大的需求,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正是在此环境下开设的,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为地方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工程思维、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这离不开实践基地的参与。高校实践基地是高校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锻炼岗位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建立的具有稳定联系、能够长期提供一定数量实习实践岗位,为参加实习实践学生提供一定培训,使他们通过实践能正确认知并胜任岗位的单位或场所[1]。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加强工科专业人才工程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国内外高教界均很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德国纽伦堡技术大学采用的“双元制” (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循环教学模式,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充分互动、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我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早就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2]。因此,与企业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已是目前工科专业必然会实施的举措,而且在各种教学改革中也往往成为关注对象[3-5]。但是,在共建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基地的稳定性[6]等,造成实际与预期有一定的差异。结合办学目标和地方特色,闽南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探索建立了食品专业集群化产业实践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专业实践基地存在问题
高校学生的专业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践和毕业实习,目前存在的几种情况严重影响专业实践的质量:①实践基地的构建缺乏系统性,造成实践内容残缺不全,本该实践的内容没有获得,特别是一些新兴的产业技术,而一些简单的、低水平的内容又让学生长时间的“磨难”,经过专业实践之后反而使部分学生对专业失去兴趣,感到前途迷茫;②高校与实践单位缺乏合作共赢关系,对于专业实践,高校“一头热”、满腔热情,而实践单位“一头冷”、敷衍了事;③受诸多因素限制,高校教师对实践单位产业状况、技术水平和技术需求不甚了解,实践指导能力不足;④沿袭传统的专业课程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造成学生专业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有明显差距,滞后于产业发展水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缺乏合作共赢关系,导致实践单位对高校学生的专业实践热情度不高,甚至不当一回事,造成参加专业实践的师生工作很被动。因此,如何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创新专业实践体系至关重要,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以谋求改变,创新高校与社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合作关系。
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合作一般称之为产学研合作,而常见的产学研合作往往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科研成果的转化或转让等,体现了“产”和“研”,而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学”则往往被弱化、关注度不高甚至被忽视,这违背了最初建立合作关系的初衷,以科研产业化带动人才培养的能力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因此,如何创新利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值得探索。
2 集群化产业实践基地的含义
食品工业是一个涉及范围很广的产业,包含原料的种植或养殖、保鲜及加工过程,产品的储存、运输、销售等过程,在这个完整的产业链中,上、下游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度,优质的产品需要有优质的原料、规范的加工过程和完善的储存运输方式共同来保障,由此,对食品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对整个大食品产业有一个宽泛的认识和了解,而这在目前的专业教育中也是有欠缺。基于此,提出了以全产业链实践基地的方式加强、加深学生对食品产业的认识。
闽南师范大学所处的漳州市具有发达的食品产业,且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农副产品,如诏安的青梅、云霄的枇杷、龙海的食用菌、东山的海产品等,利用地域优势,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可将一条产业链中涉及到的典型企业共建为一个集群化产业实践基地,在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参观、参与来加深学生对产业的理解。
3 集群化产业实践基地的构建和实施
对于食品专业集群化产业实践基地的构建,采取了以下步骤。
(1) 充分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涉及的产业,选择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企事业单位,与其深入探讨产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根据产业发展现状、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修改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计划,确定完善专业实践单元和内容,选择并确定可供学生实践的单位,根据这些单位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系统性整合,形成若干个完整的集群化实践平台。
经过这几个环节,学院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多个全产业链集群化专业实践基地,比如平和县的蜜柚产业专业实践平台:系统性包括种植基地、原料预处理与保鲜技术、罐头加工、饮料加工、蜜饯生产、精油等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分布在不同的企业,链接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集群化实践平台;此外,还有食用菌产业专业实践平台、海产品专业实践平台等。
食用菌产业专业实践平台见图1。
图1 食用菌产业专业实践平台
实践基地需要建立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长期稳定的合作,因此,在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求让学生和专业教师充分参与进去,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也给予企业技术上的帮助。
对于企业,需要对所选择的实践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交流沟通,了解其产业技术水平、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学院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科研资源优势,以科学研究的方式服务社会,为企业解决难题,并形成产学研合作协议,内容包括项目合作研究计划与人才培养计划,特别强化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
对于学生,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集群化实践平台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对于各专业实践单位的认识和兴趣,选择参与合作项目的研究和生产实践,或鼓励并指导学生选择企业的项目为题材,与企业合作研究或合作申报各种层次的大学生科技项目,深度融入产业的发展实际,对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增强了对岗位、职业和专业的感情,同时接受企业精神的熏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大大提高。
4 结语
食品专业构建的集群化产业实践基地通过共赢关系的产学研合作把培养学生的2个主体(高校、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更主动承担育人责任,建设的集群化产业专业实践平台更加符合现代多元化的培养需求,学生实践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预见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通过合作平台也进一步彰显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对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提高教师对学生实践指导水平;通过共赢关系的产学研合作还可以为社会解决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为合作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可实现技术成果与所需人才配套获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共赢关系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还有利于高校教师寻找科研课题方向和经费支持,真正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服务教学”宗旨,也为新形势下的局部转型提供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