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急诊处置及固定方式对创面感染的影响研究

2018-10-24黄海德宋宜鹃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腓骨负压开放性

黄海德 宋宜鹃

广东省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广东惠州 516081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不断涌现,使得肢体受到外伤损伤的几率也极大增加,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暴力、车祸、跌伤、高空坠落等都会引起胫腓骨开放性骨折[1-2]。目前我国对于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主要强调三方面即:骨折部位的复位、骨折处进行固定以及术后的康复训练[3]。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我国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胫骨是支撑体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连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胫腓骨骨折易压迫体内动脉,造成小腿下段严重缺血坏死[4-5]。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例如车祸、撞击等,软组织损伤非常严重时,就会造成开放性骨折,间接暴力多见为高处跌落所造成[6]。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临促行常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骨折后患者应及时接受治疗,避免因骨折所带来的一些列的并发症,一般来说,骨折后并发症比骨折本身所产生的后果更为严重[7]。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外固定支架方式以及石膏外固定方式对于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创面感染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内接收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本研究对象均符合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通过CT、X线片、MRI影像检查确诊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19例,并排除肝肾功能障碍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肿瘤疾病患者、严重传染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承诺书,本研究已获我院批准。观察组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1~76岁,平均(48.5±27.5)岁;对照组中,男8例,女17例,年龄22~73岁,平均(47.5±25.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术前进行急诊处置,清理患者创面并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进行覆盖,保证敷料与创面完全接触,然后清洗患者创面周围的皮肤,并采用薄膜将整个创面进行封闭,最后连接负压引流,负压值125~220mm Hg之间,并于大腿根部扎上气囊止血带,手术区域周围皮肤采用录华纳溶液进行冲洗,然后采用双氧水冲洗伤口。

对照组患者接受石膏外固定治疗,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X片检查,了解患者移位情况,患者采取平卧位,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实施向上或下成角折项操作,根据患者具体骨折情况实施固定操作,并对患者末梢血运情况进行30min左右的观察。

观察组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在C型臂透视条件下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牵引复位,并将血管、神经、肌腱等进行修复,使周围正常组织能够将外露的骨质完全覆盖,并对骨折部位采取钢板或克氏针进行固定,骨折复位时尽量减少已经受损的骨折端及周围血运的损伤。

两组患者术后均持续24h不间断进行负压吸引,注意及时更换负压引流瓶,并记录引流液的性状、数量等,7d后拆除敷料,根据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如仍有坏死组织,更换负压引流敷料,再进行负压引流,直至创面感染控制、无坏死组织、肉芽生长良好,并接受抗生素的治疗,以防止伤口感染,服用左氧氟沙星[第一三共制药(北京)有限公司,H20040091];口服;0.5g/次,1 次 /d。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分为优、良、一般、差,其中,优:患者骨折处完全愈合,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完全不受影响;良:患者骨折处基本愈合,关节功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基本不受影响;一般:患者骨折处逐渐愈合,关节功能有所恢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较小;差:患者骨折处没有痊愈,关节功能无任何改善,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8]。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创面感染、关节僵硬、骨折移位、创伤性关节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情况,例如患者骨折部位的疼痛、活动时疼痛、轻重疼痛感、中度疼痛感等。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的基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所得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例如治疗后有效例数、创面感染例数、疼痛患者例数等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例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对比采用t检验,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

通过对比发现,接受外固定支架方式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通过对比发现,接受外固定支架方式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感染的几率(4.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0.00%),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5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情况比较

通过对比发现,接受外固定支架方式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疼痛率(8.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情况比较[n(%)]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s)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h)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d)观察组 25 1.04±0.36 103.26±59.87 12.5±3.1 11.9±5.6对照组 25 1.61±0.80 163.86±75.69 17.6±3.5 19.7±6.8 t 3.249 3.139 5.454 4.427 P 0.002 0.003 0.000 0.000

2.4 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

通过对比发现,接受外固定支架方式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3 讨论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患者的胫腓骨受到创伤后导致骨折,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前内侧只有皮肤和筋膜、没有肌肉,因此,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常伴有组织损伤和污染[9-10]。人体的四肢活动量较大,如果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后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加重骨折的伤害,引发各种并发症,例如创面感染、关节僵硬、骨折僵硬、关节炎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患者伤肢的肌肉和神经血管受到损伤,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需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否则康复时间会逐渐增多,骨折后患肢虽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但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因此骨折后极少不愈合[11-13]。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后,要注意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并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中,需要选取富有各种营养、易于消化和吸收的食物食用,常见的例如水果蔬菜、牛奶、豆制品、鱼、瘦肉等,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同时应该注意禁止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盲目补充钙质,不能过量食用含糖量高以及高脂肪的食物。由于胫腓骨位于人体下肢部位,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能力相对较差,因此骨折后愈合速度较慢,患者术后应卧床休息1个月以上,并注意抬高患肢,可以在床上进行一些踝关节的功能训练,2个月后可以根据自身骨折的愈合情况,循序渐进进行下地活动和锻炼,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趾屈伸运动,每天锻炼2次即可,每次20min左右,在早期康复训练中,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拒绝锻炼,因此要对患者耐心的解释,并纠正不正确的锻炼方法,另外在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患肢的情况以及患者的适应性[14-15]。

目前我国临床上对于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仍以手术方式为主,常见的例如外固定支架方式或石膏固定方式,不同的治疗方式,其治疗效果也各不相同。但传统的石膏外固定治疗方法对于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效果远远不够理想,由于石膏多于沉重,导致机体受到极大的压力,使得患者的粉碎情况较为严重,而且石膏的透气性和透光性较差,很容易导致患者关节僵硬,骨折处消肿后,石膏容易松动,导致骨折移位,手术过程中,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也较多,延长了患者住院的时间,并加重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因此不推荐在临床上使用[16]。随着临床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外固定支架治疗技术被广泛运用到临床中来,外固定支架方式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时,不会影响到患者的其他组织,同时稳定性较高,能够为机体组织提供一定的缓冲能力,改善患者机体的应激状态,能有效的促进骨折面复位,利于伤口的愈合,保证患者生理状态的稳定,术后也能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促进骨折的愈合,而且该治疗方法换药比较方便,同时具有简单、快速、有效的特点,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17]。

猜你喜欢

腓骨负压开放性
试论无负压供水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
MRI诊断鞘内型腓骨肌腱半脱位的价值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崴脚千万莫忽视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壮骨汤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胫腓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的影响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如何在初中化学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腓骨移植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重建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