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自贸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2018-10-23林晨许友贵
林晨 许友贵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是1995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县级行政区,以境内历史文化胜地“龙马潭公园”得名,位于长江、沱江两江交汇处,是泸州市主城区之一,面积333平方公里,辖7个街道5个镇,户籍人口37万余人,常住人口41万余人。201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9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21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04元;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名第20位,在丘陵县(市、区)排名第7位。
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带来机遇
2017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后简称“川南临港片区”)正式揭牌运行,规划面积19.99平方公里,全部位于泸州市龍马潭区境内。根据四川自贸区《总体方案》,川南临港片区将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并力争三年内新增注册企业10000家;新增注册资本1000亿元;累计引进市外资金1000亿元;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 400亿元;新增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50家。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落地,为龙马潭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带来重大机遇。
转型升级主要障碍
——传统产业集约化、高精化、创新化发展不足。龙马潭区以白酒、化工、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但集中度和企业关联度不高,产业布局较分散,缺乏骨干支撑型企业,企业聚集效应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优势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大产品严重缺乏,产品层次和附加值低。
——高新产业基础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传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研发创新投入不足。战略性新兴企业偏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占比偏小,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转型升级对策思考
——借助政策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借助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独特优势,在产业扶持、技术引进、自主创新、人才吸纳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给予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北方化工等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合为纽带组建跨行业、跨地域的企业集团,加大关键制造技术、重大产品技术、专利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打造 “专精特新”制造企业。依托郎酒浓香酿酒基地等大型酒业基地建设,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大力发展以白酒为核心的原料种植、固态酿造、生产加工、研发体验、质量检测、电子商务、交易展会、旅游文化等白酒高端产业,加快白酒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优化化工产业布局,推动化工产业大型化、基地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优化原料结构、强化技术引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精深加工,实现普通化工产品向高精尖化工产品飞跃。
——借助平台优势,大力发展高端新兴产业。借助西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口商品分拨中心、出口商品集散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等大型产业平台,主动承接沿海等发达地区高端产业转移。大力招引优质龙头企业,发挥交通、商贸物流等各种资源能源优势,配合临港产业和港口、B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质量效益高的优势产业项目。发展精细化工、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制造、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医药等新兴产业。注重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可持续发展。
——借助开放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借助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主动服务川南、联动周边地区,加强与成都片区协作,巩固铁水联运和公水联运,主动对接沿海沿边沿江、融入“一带一路”。 培育多元贸易业态,大力发展港口贸易,推进国际商品交易发展,培育跨境电商等新兴贸易增长点,吸引供应商将泸州港作为重要贸易集散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总部经济、展会经济、楼宇经济等业态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力争引进金融和类金融机构,发展融资租赁和基金产业,实现航运金融跨区域、跨领域、多层次发展。
——借助创新优势,着力提升经济转型内生动力。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推动简政放权。在商事登记、工程建设、证照分离等重点领域,推行“多规合一”等改革,打造政务服务示范区。大力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对标国际标准,提档升级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进口岸通关一体化。优化口岸作业、报关报检、查验等环节的工作和服务标准,最大限度缩短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强化引资引技引智。着力引进更多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入驻,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急需人才聚集。紧盯智能终端、航运物流、融资租赁等重点产业,靶向聚焦重点区域,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