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通史复习中的应用
2018-10-23黄银花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将其应用于高中历史通史复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更好地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历史;通史复习
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历史通史复习是否行得通呢?是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建构者呢?是否真正可以提高学生复习备考的效率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在所教的高二(11)班进行了尝试。本文以“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为例,简单谈谈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通史复习中的应用。
一、 思维导图概念及制作方法介绍
何谓思维导图呢?思维导图有“大脑的瑞士军刀”的美誉,于20世纪60年代由“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创立的一种思维工具。它“模仿脑细胞的连接,从中央发散出去,运用曲线、符号、词汇、颜色等,形成一个完全自然的有机组织”。也就是说,思维导图在重复和模仿大脑的发散性思维,并用图表的形式将其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适用于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
该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呢?通常有两种方式,即计算机软件绘制法和手工绘制法。软件绘制即利用计算机绘制,目前常见的思维导图绘制软件有:MindjetMindManager、iMindMap、Xmind7、freemind、PersonalBrain等。软件绘制工整规范且容易修改,但需要用到计算机和相关的软件,因此我们建议学生用手工绘制的方式。
手工绘制不受场地的限制,只需A4等纸张、彩色铅笔水笔等工具即可。将纸张横放,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确定主题中心词。比如秦汉史,主题词就是“秦汉”,把这个主题词绘在纸张中央。第二步:确定关键词,增加分支。从主题中心向外延伸,一级子目后可以还可以不断延伸分支,二级子目、三级子目等。不同的层级用不同的颜色,这样容易理清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第三步:整理补充。多角度全方面思考,以及根据老师的讲解和习题等材料进行补充,使之更优化,便于日后的复习。需要注意的是整个思维导图中的线条、字体、颜色等尽可能多的变化,从而赋予思维导图视觉冲击力,增加它的效果。
二、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通史复习的应用
(一) 思维导图对高中历史通史复习课的价值分析
如何高效进行通史复习是进入高考复习后我们教师和学生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是按专题体例编排的,三本必修教材既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分别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史。由于我们学校的学生在高一对历史学科不重视,因此学生对政治史经济史的掌握比较薄弱。针对这种校情学情,进入高考总复习后,我们采取的复习模式是分期(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先专题后通史,比如复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是先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思想文化后再进行通史讲解。详细的知识点在专题史复习时已涉及。因此,通史复习主要的任务是把握每个阶段特征和对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和分类。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按纵向可以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横向又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教、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而且这些因素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可以说知识点是非常庞杂的。如何将这些庞杂的知识点重新整合成通史的知识体系?如何复习才会更有效,更高效?更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全国卷历史高考的要求呢?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老师不要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的东西才会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会牢牢掌握它。建构主义理论也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把知识单向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与信息,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与信息的意义。”也就是教师在复习课上不能再“填鸭式”地灌输了,而是要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笔者想到了思维导图。因为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阅读复习材料、提取关键词,还需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重新建构知识体系。这本身是一次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一次思维扩散的过程,更是一次创作的过程。这不就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了吗?
(二)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通史复习中的应用实践
1. 准备:先跟学生介绍下思维导图的概念以及其制作方法和要求。具体的要求包括准备好教材、通史读本,A4纸张,不同颜色的笔等。刚开始不少学生存在抵触情绪,一方面是习惯了传统的记笔记方式,另一方面觉得绘制思维导图耗时间。万事开头难吧,笔者鼓励学生先试试吧。
2. 实践:第一次让学生当堂画,先从“先秦史”开始,要求一节课画完。教师先做简单的示范,比如中心词是“先秦”;接下来确定一级子目的关键词: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一级子目再往下延伸到二级子目、三级子目等,这时要根据考点的疏密程度和重要程度再考虑是否再往外延伸。比如,对“原始社会”我们没有考点要求,那么这个子目就无须往外延伸了,当然作为一个常识,我们也可以继续往下分为“旧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时代”。“夏商周”这个往下延伸为“夏”“商”“西周”三个子目,然后继续往下延伸,尤其是“西周”,重要的考点有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礼乐制等,把这些考点按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加以分类。这里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时序性、层次性和全面性。
3. 反馈:从学生第一次画思维导图的情况来看,存在几个问题:①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办法在40分钟内完成。②对主干知识的把握不够到位。③无法准备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④多数学生的思维导图更像知识结构图,不够新颖美观,给大脑的视觉冲击力不大。学生存在的这几个问题是可以理解也是可以改善的。时间不够这个问题好解决,从事后的调查来看,多数学生一个小时可以完成。至于主干知识和知识内在联系把握不清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予以指导。第四个问题主要是一些学生觉得麻烦,殊不知思维导图越有新意,效果越好。
4. 再实践: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着重补缺补漏。接下来在复习古代史的其他阶段时,都要求学生在课前先画好思维导图。教师利用软件MindjetMindManager也绘制好思维导图,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体验思维之旅。这样学生就能针对性找出自己的漏洞,从而对自己所绘的思维导图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大大提高上课效率。
5. 学生优秀作品展示:一段时间后,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慢慢接受了,而且多数学生已能绘制出比较成熟的思维导图。下面是学生甲和学生乙的作品。
(三) 思维导图在通史复习课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前一定要先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课堂上师生再一起复习,补缺补漏,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作为日后复习的依据。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学生课前没有做足功课,那么课堂上不仅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而且又变成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 教师要避免在上课初就将完整的思维导图呈现出来。思维导图是展示思维的过程,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如果一开始就完整呈现,就失去了它的核心价值。
3. 需避免在思维导图上堆砌大量文字。思维导图的显著特点是简洁、清晰、层次分明,因此文字不能太多,尽量用关键字,用符号或者图像表示也可以。
实践表明,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助记方式,不仅能落实主干知识、梳理知识脉络、提升知识迁移能力、从而促进高效复习,而且在不断地挖掘关键词、拓展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发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此,它是一种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巴利·博赞著,卜煜婷译.思维导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1版.
[2]李捷(导师:姜红珍).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10-01.
作者简介:
黄银花,福建省长乐市,长乐一中历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