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2018-10-23余晓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空间观念思维

余晓华

[摘 要]在教学之前,深入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确定位置”的教学中,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升,使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确定位置;思维;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74-03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8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十五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情境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并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导入位置,唤醒经验

1.用一个数确定位置。

师(出示一横排座位,如图1):谁来说一说小军的位置?

师(小结):观察的方向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描述,但是不管从哪里开始数,都用了几个数?

生:一个数。

师:我们一般是从观察者的左边开始数,小军在第4个,这个数的方向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数轴方向是一致的。

师(出示一竖排座位,图略):现在你能说出小军的位置吗?

师:一般我们是从前往后数,小军在第3个。

2.出示全班座位图。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小军坐在哪里?还能用一个数描述清楚小军的位置吗?

(学生自由说)

师:用一个数已经不能描述清楚小军的位置。这时需要用两个数,由于大家说法各不一样,因此要统一。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一维图切入,让学生描述小军的位置,再逐步导入,自然而然地从一维过渡到二维,让学生的思维踩着阶梯逐级而上,学生就会产生描述位置的想法,对后续的知识学习产生极大的需求,同时也为后面的探索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中探究方法,建构数对

1.介绍列、行的含义及确定列、行的规则。

师(出示小军、小力在教室里的位置,图略):仔细观察,开动脑筋,这里的列、行是怎么规定的?

师:在数学上,通常把竖排叫作列,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往右数,从观察者的左边开始数。通常把横排叫作行,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往后数。在这张平面图上,也可以从下往上数。我们的列是从这里出发从左往右数的,那我们的行也要从同一个地方出发,从前往后数。

2.找小芳的位置(她在第2列第4行)。

师(小结):用“第几列第几行”可以准确找到某个位置。

3.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把座位图简化成圆圈图。

师:在圆圈图(图2)上找小军和小芳的位置。

(教师小结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位置的优点)

【评析】学生通过描述教室里小军、小力、小芳的位置,自我完成了对列和行的知识建构。在此基础上,学生巩固了对列和行的进一步认识,明确知道先说列,再说行这样的一个表示规则。从具体的“座位图”抽象到“圆圈图”,是学生思维上的一个跨越:把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上升到数学知识的层次。

师:下面进行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在学习单上记录小春、小夏、小秋、小冬的位置。

(展示学生作品)

师:小夏在第3列第4行,可以用数对(3,4)表示。读作数对三四,也可以直接读作“三四”。

师:对比数对(5,2)和(2,5)。

师(小结):数对中,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数的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师:每个数对里,我们都用到了两个确定的数,这两个确定的数组成了一个数对。数对和位置之间是“一一对应”的。

【评析】通过一个有趣的小比赛,让学生产生记录方式需要简洁的需求,从而提炼出直接用(列,行)的表示方式,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学生在比赛中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因为在记录位置的比赛中,学生发现用第几列第几行记录很耗时,赢不了比赛,在求胜心的驱使下,记录简洁这个需求的产生就水到渠成了。在比赛中,学生各显神通,用自创的不同方式记录了小春、小夏、小秋、小冬的位置,接着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得出最适合的、最简洁的记录方式——(列,行)。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知识的自我内化和自我建构过程。

三、活动中应用数对,内化新知

1.看数对,找位置。

(1)把圆圈图抽象成方格图。在方格图上指出第1列、第3行。

(2)(△,4)会是哪些位置呢?

师:△虽然是一个不确定的数,但是在这里,它是有一定范围的。

2.小小观察者:找班级里的列、行。

指出班级的第1列、第4列、第7列;第1行、第3行。

3.聽数对,传钥匙。

4.游戏:看数对,换位置。

【评析】新知的学习需要应用。把点一个一个连起来,就抽象成了方格图,通过在方格图上找数对、摆方块,学生完成了一幅作品,那是一把打开数学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金钥匙”的完成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路障”——“(△,4)这个数对该怎么表示?”冲击了学生原本对数对的认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提升的过程,这个“路障”能让学生对数对有更深的认识。

四、介绍数对的来由,感受价值

师:笛卡尔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数学家,受蜘蛛网的启示发明了用两个数来表示平面上任意一个点的位置,也就是数对。

【评析】介绍数对这个知识链接,为知识体系的建构寻找到了本源的“支点”。

五、在生活中搜索实例,感受用途

师(出示车票、象棋、地图):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对,但是其中都藏着数对的思想。

六、梳理中贯通知识,提升认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请说说自己的收获。

(由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回顾:确定位置从用一个数——用两个数(数对)——用三个数……使学生从一维拓展到二维,再拓展到三维,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

【评析】数学课堂应该是自然生长的课堂,学生在自然生长的課堂中自然成长,在自然成长的环境下自由思索。本节课通过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引发学生的需求、探索、接受、应用、喜欢……从而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才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教学反思】

一、学生知道了什么

美国认知教育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因此,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很重要,教师只有在学生知识基础上开展教学,才能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正是从学生的座位图开启的,学生感到既亲切又熟悉。

二、学生懂得了什么

数对的引出是通过一个小比赛——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位置,在速度的驱使下,学生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创造更简洁的表示方法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不断涌现,课堂真正成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乐园。针对学生自己创造的方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提取共性,从而产生确定位置既简洁又有效的方式——数对。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三、学生喜欢什么

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20至30分钟紧张的新课学习后,会感到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我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看数对,找位置”“换座位”等,把数对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数对这个新知识。同时,在游戏中也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数对的排列特点,沟通数对知识的本质。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的确 ,尽管在不断的雕琢中我努力追求完美,但几缕缺失时常萦绕脑际,难以释怀。这节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构建“数对” 模型,经历用简洁的数学符号确定位置这一抽象的过程,这才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经历了由文字描述到符号表达,由繁到简的再创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抽象化和符号化。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显得有些被动,不是那么自然,是比赛时间的限制,才被迫只记录数字,而省略了文字。如何实现自然而流畅的教学是我下一步要思考的方向。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空间观念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着眼空间观念培养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