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诀引领,让简便计算更高效

2018-10-23王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简便计算口诀

王军

[摘 要]计算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还要教会学生灵活地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灵活计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口诀;简便计算;运算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56-02

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即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在四年级的运算律后,紧跟着就是简便计算的教学,这对学生的计算学习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对学生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次提升。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用简便方法计算,缺少解题经验,即使教师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计算时仍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例如:

【错例一】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40×(30+25) 35×99

=40×30+25 =35×(99+1)

=1200+25 =35×100+35

=1225 =3500+35

=3535

【错例二】减法性质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178-(78+7)

=178-78+7

=100+7

=107

造成以上错例的原因,除了学生缺少简便计算的经验之外,就是学生对运算方法的掌握不牢固。如果教师不注意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盲目练习,就会事倍功半,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炼为“分”“提”“换”“移”“变”五字诀,教学效果颇佳。

一、“分”——要分得公平

【案例一】用简便方法计算:(30+4)×25。

生1:(30+4)×25

=30×25+4×25

=750+100

=850

师:两个加数30和4分别与25相乘,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把这个过程用一个字概括,叫作“分”(板书:分)。既然是分,那就要分得公平,就像给同学们分东西一样,每个人都要有,而且还要一样多。

师(出示(30+4)×25=30×25+4):这样分行不行?有什么问题?

生2:不行,这样分不公平。4没有分到25,事实上,4应该也乘25。

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常常会忘记把第二个加数与乘数相乘,如写成“(30+4)×25=30×25+4”,即使教师反复强调两个加数都要与25相乘,但还是有学生会忘记。一方面,乘法分配律比较抽象,学生缺少经验;另一方面,“分配”两个字也不易理解,为此笔者对“分配”做了进一步的提炼,突出一个“分”字,而且说明“既然是分,那就要分得公平”,所以两个加数30和4都要分到25,不能厚此薄彼,即(30+4)×25=30×25+4×25。教师对方法进行提炼,强调一个“分”字,同时又突出公平的理念,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自然又提高了一个层次,有效避免忘记把第二个加数与乘数相乘的情况。

二、“提”——要提得明白

【案例二】用简便方法计算:64×17+17×36。

生1:应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把相同的乘数17提取出来,再把剩下的两个数相加。

64×17+17×36

=17×(64+36)

=17×100

=1700

師:把相同的乘数17提取出来,这个“提取”说得好,不过还可以再简洁一点,用一个字表示——“提”(板书:提),再把剩下的64和36相加,刚好得到一个整百数,再乘17得到1700。这个过程正好和“分”的过程相反,但都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师(出示174×63-74×63和32×18+65×32+17×32):这两个算式能简便计算吗?你有什么窍门可以和大家分享?

(学生讨论交流)

师:这两个算式都有相同的乘数,而且剩下的数相加或相减都可以得到整十、整百、整千数,再用“提”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简便计算,所以“提”要提得明白。

应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把相同的乘数提取出来,首先要观察算式的特点,找到相同的乘数,再判断剩下的数相加、相减或加减混合能不能得到整十、整百、整千数,如果能,则可以进行简便计算。这是学生在进行简便计算时必须弄明白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和分析,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在比较中体会简便计算的特点,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从“提取”到“提”,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炼,是方法的深化,也便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三、“换”——形换神不换

【案例三】用简便方法计算:17×203。

生1: 17×203

=17×(200+3)

=17×200+17×3

=3400+51

=3451

师:203接近200,把它替换成200+3,也可以用一个字表示——“换”(板书:换)。

师(出示17×203=17×200+3和17×203=17×(203-3)):这样写行不行?

生2:不行。第一个算式少了括号,要得到203,应该先算200+3,所以应写成17×(200+3);第二个算式203-3不等于203,乘数的大小改变了。

师:计算时把其中的一个数换成另外两个数相加或相减的形式,大小不变,这叫作“形换神不换”。下面的算式你会简便计算吗?你打算怎么做?

(教师出示35×98,25×28,46×99+46,24×98+48。学生讨论交流算法)

师:解决这些题目都用到了一个“换”字,把一个数换一种形式表示出来,再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很巧妙!换的时候要做到不改变大小,也就是“形换神不换”。其实,“换”也是我们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考方法。

“换”,也就是替换、转换,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在简便计算中把一个数换成另一种形式表示出来,可以使算式中隐含的数与数之间的关系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判断并应用合适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如35×98中,把98换成100-2。在一些算式中,数及算式之间的关系不明显,需要通过转换来进行简便计算。如360×52+480×36中,先根据乘法算式的变化规律转化成36×520+480×36,再进行简便计算。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换”对简便计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做到“形换神不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有效地指引学生进行简便计算。

四、“移”——带着符号一起走

【案例四】用简便方法计算:89+125+11。

生1: 89+125+11

=89+11+125

=100+125

=225

师:125和11交换位置后,大小不变,也可以这样说,移动11的位置,让它和89凑在一起,从而使计算简便。想一想,你会移下面这题数的位置吗?(出示367+78-67)

生2:367-67+78。

师(出示367+67-78):这样移行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方法——带着符号一起走。如果67前面是减号,我们就带着减号一起走;如果是加号,就带着加号一起走。

师: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也用一个字总结——“移”(板书:移)。还要注意要带着符号一起走。

简便计算中经常应用交换律或结合律改变数的位置和运算顺序,使得某两个数或几个数相加、相减、相乘、相除能得到整十、整百、整千数,从而使计算简便。这些过程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就是“移”,教师对具有此类共同特征的简便计算的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用一个字“移”进行概括,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类算式的简便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带着符号一起走”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移的要求,有效避免学生只移数不移运算符号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正确率。

五、“变”——要有根有据

【案例五】用简便方法计算:523-(23+46)。

生1:523-(23+46)

=523-23-46

=500-46

=454

师:在这个算式中,先算523减去23,得到一个整百数500,再算500减去46,得到454,这样做可以使计算简便。能不能写成523-23+46?

生:不能。523减去23与46的和,去掉括号后应该把46前面的加号变成减号。

师: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变”字来归纳这类算式的简便计算方法,但变的时候要依据减法的运算性质,做到有根有据。

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时,有时需要去括号或添括号,这时往往需要改变原来的运算符号,这是简便计算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容易与连加、连乘中的简便计算方法混淆。对于简便计算,除了经验的积累外,还要让学生明白算理,充分了解运算性质。如,减法运算性质a-b-c=a-(b+c)、a-b+c=a-(b-c),除法运算性质a÷b÷c=a÷(b×c)、a÷b×c=a÷(b÷c),等等。

综上所述,教师引导学生对简便计算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强调“分”“提”“换”“移”“变”五字诀,可以使学生积累简便计算的经验,激发学生对简便计算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简便计算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这五字诀所蕴含的方法也不是割裂的,而是联系的、灵活的和创新的,有助于为学生以后進一步学习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计算打好基础。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简便计算口诀
口诀与加法
利用口诀算除法
怎样熟记口诀
根据口诀写算式
加强简便计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巧记乘法口诀
巧用口诀求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