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推动,提升英语绘本阅读实效
2018-10-23窦伟
窦伟
[摘 要]阅读是心灵与文本的对话,需要读者的深度思维介入。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推动,以提升绘本阅读实效为切入点,提出观图构思、明确主线、互动交流和深度拓展等方式,在丰富学生认知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绘本阅读能力,在激活学生认知激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阅读中深化认知体验。
[关键词]思维;绘本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34-02
以大脑先生闻名国际的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了思维导图(Mind Manager)概念,认为人们认识语言文字捕捉相应的信息,能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根据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通过联想和想象,以图文方式为载体,建立相应的主题,并通过相互隶屬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形成联系整体。阅读作为培养学生丰富语言感知和多样思维想象的重要途径,凸显“思维训练”主线,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价值意义。绘本阅读,尽管学生关注的是图片的精美,其实质是引导学生能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故事,将思维与阅读认知形成高度融合。绘本阅读中,教师融入思维导图,为学生“敢越雷池”提供了目标,为学生“奇思妙想”准备了翅膀。
一、观图揣摩,发散思考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体系,其发散性思维应该是首要特征,即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这种发散性在观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童年“小人书”至今不能忘怀的就是其中的精美图画,而绘本无疑担当了其重任,学生借助绘本中的图片进行联想,找出文本中的有趣内容,揣摩图画,让故事有形象,更鲜活、更有“厚度”,利于记忆。
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体系,让绘本与认知思维形成有机联系,能帮助学生在认知与故事之间形成桥梁,顺畅阅读而非绕道而行。例如,在一篇题目为《The best Christmas present》的绘本阅读中,教师围绕绘本中画出的圣诞树、袜子、玩具熊、木偶像等不同礼物,让学生思考:“Which present do you like best?”鼓励他们从自身喜欢的角度来揣摩Jim喜欢的礼物。很显然,学生将自己作为绘本中的角色主动与主人翁对比,不仅能增强他们阅读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还能够围绕“What is the best Christmas present?”这个问题进行发散思考,形成一定的体系。通过这样观图,能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遐想:“Jim到底会喜欢什么礼物?妈妈又是怎么知道Jim喜欢玩具熊的?Jim的愿望最后实现了吗?”学生带着这样的发散思考,使绘本更有趣味、更加精彩。
教师围绕图画来阅读,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直观记忆印象,并能产生一定的“涟漪效应”,与故事产生碰撞,形成思维火花。同时,运用图画来链接故事,也便于学生主动从文字的解读中获得更多丰富认知,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思维体系,产生发散认知,并能从绘本中整理出相应的认知信息。
二、理清骨架,生成体系
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体系性。要想读懂绘本故事主题,需要紧扣中心,在层层抽丝剥茧中发现隐藏其中的主干,以此来追踪溯源,不偏离中心。理清绘本中的体系,理解故事主旨也就比较容易了。
建立一定的认知体系,能便于学生挑出重点,形成一定的认知目标方向。例如,在《David goes to school》的绘本阅读指导中,绘本中的词汇富有口语化,如“No yelling!No running!No chewing gum in class!Wait your turn!Pay attention!Raise your hands!”等。不过,教师可针对“大卫在学校里都干了些什么?”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对此,在阅读中,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围绕“How do you think of David?”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上学校”这条主线,找出大卫调皮的地方,从而准确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
准确理解出绘本中的表达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认知体系,抓住故事主线进行深入思考,能让学生获得真实、准确地感知,所有离开了主题的故事阅读,定会让学生在阅读中缺少思考的目标和方向,也会偏离故事的主旨要求。
三、阔论己见,形象记忆
思维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在绘本阅读中,学生带着主观投射阅读故事,能发现故事更多内涵意蕴,更能展现其“以文化人,以文感人”的功效。这种功效体现在绘本阅读中就是多给学生思考和表达机会,让他们从读故事中解放出来,成为讲故事的“主人翁”。
引导学生根据认知主动说出故事,能赋予故事更多形象化。例如,在《Tom and the three cats》这一绘本阅读中,“Tom like cat very much”是绘本阅读表达的主题。在Tom六岁生日上,爷爷送给他一只猫咪,王阿姨也送给了他一只猫咪,一下子有了三只。“What should Tom do?”很显然,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目,帮帮Tom想办法。以三只猫咪为故事载体,让学生换位思考“How are you going to help Tom?”,鼓励他们从自身想象的角度提出对策。有的学生说,等爷爷和阿姨走后,将另外两只猫咪送给好朋友;有的学生说,暂时寄存宠物店饲养,过一段时间就去看看;有的学生说,三只都要,让自己的一只和另外两只猫咪成为好朋友,因为它们是快乐的一家人等。教师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鼓励学生根据记忆主动谈论,能让绘本更有质地感,使学生的理解感知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
教师将脑海中的思维与绘本故事进行融合,提出相关的思考题目,便于学生聚焦要点深入思考,有利于他们在整合信息要素中把握中心,围绕相关要点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感知交流中获得不一样的认知,形成丰富的感触,给故事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旁征博引,深度感知
思维体系的构成其实就是一组数据,教师通过建立一定的图像呈现记忆要素,形成图文互动的良性循环,以旁征来丰富故事内容,以博引来发现精彩,让故事变得“津津有味”,更加“耐人寻味”,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例如,在《A fox and a hunter:Who is more brighter?》的绘本阅读指导中,教师针对“The fox wants to cheat the hunter”的表达主题,让学生思考:“Why should the fox deceive the hunter?How did the hunters never get up?”然后围绕故事的情节,建议学生找出文本中的相关词汇,引导他们从相应的表达语句中发现更多有效内容。于是,学生发现了狐狸是自作聪明,认为自己的欺骗能逃得过猎人的眼睛,而猎人则是将计就计,引狐狸上当受骗,落入圈套。很多学生在脑海中还从狐狸的天性、眼神、动作等方面进行思考,从狐狸的图像中深入挖掘,找出其中的精彩,产生深刻感知。
由此可见,教师多从思维认知体系中鼓励学生筛选相应的词汇,能够让他们的主观想象与实践运用形成有机融合,增强阅读的自觉性,使阅读更有情境与趣味。同时,多点旁征博引,能让学生享有更多话语权和表达权,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独具匠心的能力。
总之,思维的深度介入,有利于学生在深入研读绘本中获得更多丰富认知。教师在英语绘本阅读中深度介入思维,让理解有广度、深度,使学生能够带着好奇心深度研读文本,发现更多精彩故事。
(责编 容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