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研究
2018-10-23安婧沈雁华姚小林
安婧 沈雁华 姚小林
摘 要: 近些年,我国经济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经济的支持事业,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创新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以此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本文就当前黑龙江省内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创业创新课程体系的积极意义做简要分析,重点讨论创新创业模式课程体系实现的途径,以期促进黑龙江省各高校教学质量提升,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双创”型人才。
关键词: 黑龙江省 高校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在全社会都在熱议的双创背景下,讨论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很好地融合,是一个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研究。作为很多高校聚集所在地的黑龙江省要参与到“双创”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中。“双创”课程体系的推行,有助于提高高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有就业、创业的信心,这是对于学生的积极意义。另外,该种类型课程体系的推行有助于本学校更好地发展,培养出的人才不再局限于科研和就业,更是创业型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黑龙江省属高校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现今世界发展趋势是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不但国家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区域之间也出现了更激烈的竞争,而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检验标准,不单纯是人口数量、国土面积、资源量,重点在于国家民族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人才质量。尤其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各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业产品占据重要地位,提升该方面的竞争力是每个国家必须重视的一点,并且其产品必须足够创新,因此创新是每个国家或者民族得以发展繁荣的源泉,也是国家竞争的核心组成部分。从这点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非常必要,有助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教育出一大批“双创”型人才,有助于国家实施创新战略。
(二)有利于高校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毕业人数增多,加之往届毕业生,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新毕业的学生有更大的就业压力。同时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要求不断提升,对学生提出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有着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因此,就业市场竞争不断增强,学生面对不明朗的就业形势心理压力大。但是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之后,学校为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都做了改革创新。比如,建立创业实训基地、构建创新实践平台、改革课程体系等,不仅给予学生专业化的指导,还给予其实践机会,增强创新创业自信,培养动手能力、就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最终有助于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在将来走出校门的时候,即使不能遇到理想的工作岗位,也有创业的自信。
(三)推动高校的转型与发展
黑龙江省内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均有,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高校不能拘泥于一种类型,每一所高校都应该朝着综合类型发展。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综合建设多学科、多领域高校,努力提升本校影响力、号召力、辐射力,提升自身竞争力,也就是提升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高校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那就是实施创新创业、模式教育。这样有助于高校发现原有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一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改革,从而优化教学体系建设,对原有教学理念做分析,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密切教学活动和社会生产之间的联系,进而构建出面向社会生产,同时面向社会的人才教育体系,提高学校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二、黑龙江省属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双创”教育模式的实施,有助于高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黑龙江省范围较广,高校众多,部分学校设置的“双创”课程体系仅涉及大三或者大四的学生,主要针对有职业需求的学生,并不是全部学生,涉及面比较窄,课程体系质量较低,因此,实施后整体教育效果不是非常显著。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薄弱,不利于未来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创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
部分高校针对“双创”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不是非常重视专业类的课程,关于创新和创业的课程安排得少,可见其整体上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具体表现为该方面的专业教材较少,也不能与其他课程相联系,这对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其次,该类课程体系设计不具有梯度性,对于全校范围内的学生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就不同年级学生来说,针对性不强。
三、推动黑龙江省属高校创新创业模式课程体系实现的途径
(一)构建创新创业的通识课程体系
此类课程主要包含公共关系类、法学类、管理类、经济类,这些课程有助于高校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进而提高该方面的能力,可以将其规划在基础类课程范畴内。当前社会发展状态下,工作组织对于个体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就像一个家庭一样,都是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针对每个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或者创业之前,都应该掌握基本常识。一些高校毕业的学生不一定会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从事其他工作或者创业,这时就需要以上一些基础知识作为支撑,为其创业铺路,了解有关知识,进而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避免学生在创业路上走弯路,有助于学生创业的成功。
(二)设立创新创业类理论课程
高等院校应该在通识基础课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创新和创业的理论性课程,开设创业通识课、专业创新课。其中,创业通识课主要是在思想和理念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创业的意识,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进而挖掘其创新创业的潜能,鼓励学生勇于批判,让自身思维得以开阔,摒弃思维模式僵化的模式。而专业创新课的开设课需要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进而形成课程体系,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创新课程的模块,可分别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授课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像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理论教学等都应该囊括在内。这有助于将传统模式下学科和学院及专业界限打破,形成工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这四大类别,构建教学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每个环节。而课程内容不但要有专业核心课程,还要有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通过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
(三)设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实践类创新创业课程应该包括项目实践课、竞赛实践课、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结合课,除此之外,应该具备必要的实践基地与实习单位,可以尝试校企合作。每年或者每个学期设立固定数量学校级別创新创业项目,并在全校范围内开放,鼓励各个学院、各个社团,积极参与实验,还可以将其活动成绩融入学期末课程评价中,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锻炼其创新创业能力。其中竞赛实践课的最终目的同样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和素质。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结合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帮助学生把创新创业思路理清。实践基地则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练习机会和平台,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四)构建高校学生创业工作组织小组
推动创新创业模式课程体系的实施,应构建支撑平台,从而更加顺利地推行。其中高校学生创业工作组织小组就是其中之一,通过该组织可以统筹协调校内学生开展创业活动,选择出组长与副组长,一般都是高校主要领导,其中成员组成则是学校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包括各院系负责人、财务处、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学校出面构建保证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保障体系,主要涉及四个层面,分别是班级、院系、相关部门、学校,明确每个部门所要肩负的责任,开展工作具体目标,进行工作时有哪些措施可以采取。同时设立一个专门开展创新创业的机构,配置齐全工作人员,制定出相应的工作制度,在软件和硬件设备上给予一定保障。该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为高校学生创新和创业活动提供各类服务,以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立体服务模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此促进学生创新创业顺利进行。除了以上工作之外,学校还应该依托本学校的学院特点、学科特点、专业特点,组成不同类型的创业社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创业基础,给予其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创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给予实践指导。还有一个关键是给教师和学生在创业项目上提供必要硬件与软件的保障,以便促进其创业项目顺利进行。
四、结语
面对黑龙江省属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创新创业的通识课程体系;设立创新创业类理论课程;设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构建高校学生创业工作组织小组等实现途径,以期促进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从而整体上提升黑龙江省内高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会利.“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22):100-103.
[2]刘洋.“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1):58-61.
[3]梁艳.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7(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