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方法探析

2018-10-23王帅李坤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王帅 李坤

摘 要:在“学生本位”研究视角下,以大学生为主体,从高校辅导员的立场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路径,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认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239-03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青年中,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至关重要。我国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前沿阵地。如何从大学生主体视角出发,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方法,是高校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的问题

(一)内涵解读不深入,认知基于表象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国家价值观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由广到精的过程变化,目前为止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12个词,24个字,高度浓缩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内涵,融合为一个内部结构清晰、逻辑性很强的有机系统,每一个词汇都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含义,对这些词语合理合时的解读是帮助大学生更好接受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2]。然而在实际中,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还不够细化和深入,多数大学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侧重于学术和理论层面,真正面向传播层面、紧密结合学生工作实际的研究和解读还未形成主流,即使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中,学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爭议仍在继续,这就更加导致高校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有待进步。另一方面,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仅限于知道层面,即仅仅局限于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用语,对于内容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知,甚至不能完全说清楚12个词。虽然大学生已经拥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并没有太多的人愿意花费时间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独立解读主动研究的自觉性,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本质属性、文化渊源、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实践途径也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因此造成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呈现表象化现象。

(二)融入生活不明显,认同较为被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构建形成。当前“自上而下”的倡导已经形成压倒性态势,但是“自下而上”的认同过程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培育和践行中才能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自下而上”的过程是培育的关键环节。“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发芽滋长的过程,这两个过程能否有机结合是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点所在。在“自上而下”的倡导过程中,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客体地位,既难以增强其主观能动性,又无法产生能引起质变的化学反应,被动参与带来的结果是在浪费时间中徒增反感情绪,反而减弱了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在“自下而上”的认同过程中,大学生本身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中立态度,可以肯定的是,从内心深处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认可和接受的,但是具体到培育的实际中,由于路径和方法不明晰以及受时间限制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再加上学生本身认为这样的价值观并不需要花费专门的时间去培育,就导致了主动性的减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学习生活脱节。

(三)考评机制不健全,培育缺乏反馈

缺乏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是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培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于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大学生心灵里搞建设,构筑价值根基,搭建价值大厦,这个过程的长期性和隐蔽性决定了考评机制的复杂性。价值观教育自身的特点对考评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考评机制及时准确地反馈教育成果,以便于及时改进,同时又决定了考评机制构建的艰巨性,难以建立合理有效的量化指标体系。因此,就大学生的价值观考评机制而言,考评手段单一,考核机制偏于僵化,考核方式相对笼统,考核缺乏实效性,难以及时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道德素养,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动态评价体系。这样带来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果缺乏适时的反馈,既不利于在持续的教育过程中获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也不利于在教育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于及时改进,漫长的教育周期过后既有可能出现价值观教育成功的结果,但是也可能发生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四)宣传方式不多,缺少经典内容

高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的目的是要“入脑入心”,“入脑入心”的过程就是认知认同的过程,认知需要靠显性宣传,认同更注重隐性教育。但是在实际宣传中,显性宣传针对性不足,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途径尽管多来源于宣传栏和公益广告以及思想政治课堂等,这样普遍性的宣传面向广泛群体,缺乏面向特定群体的针对性,即便是高校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也应该采取不同的宣传话语体系和方式,而停留在宣传栏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单一的宣传形式,可能使得宣传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的发展为宣传工作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原创精品以及形式化倾向等原因,新媒体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方法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机构,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3]。长期以来,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与方法,并结合学生工作实际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论体系,包括研究型认知法和实践型认知法。

(一)研究型认知法

理解得越透彻,实践就越有力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自觉来自理论的清醒,践行的主动源于认识的深刻。基于这样的基础,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促进大学生对其深入认知和了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基本内涵、现实意义等,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

在纵向比较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进行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个过程以本科生党支部为主导,学生会、班委会、团支部和普通同学相结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十二个词,三个党小组各分一个层面四个词,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从理论到实践,经过收集资料,从每组词的词根、近代以来的变化、当代的表现以及入选核心价值观的理由等方面,历史地、立体地进行学习、研究,后又经过多次集体讨论,最终形成共识,进而达到认同。在横向比较中,对比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的区别和联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通过研几析理、洞幽烛微,阐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内蕴,明确其根、源、魂,讲清其理、道、义,从而为统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引领价值观自信提供了相应的学理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材料汇编,这套材料是大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既保证了学习材料的准确性,又广泛采取学生们喜欢的形式,在学生中推广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把学习材料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全体学生推广普及,反映热烈。

(二)实践型认知法

1.转变话语体系

一个广被接受的理论,除了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科学性,更重要的是要采取通俗易懂、易被接受的语言向大众传播。大学生虽然具有相对的知识积淀,但是仍然属于大众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必须采用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符合大学生群体特点和心理的语言体系,这个过程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语言体系进行重新编码的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话语体系向公民话语体系转变,由官方话语体系向平民话语体系转变,转变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的过程,要把高大上、使得学生们易产生距离感的话语体系转为低调有内涵、普遍被认可、易于被接受的话语[4]。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词组进行立体的解读,形成了“学生体”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生体”语系推广到学生中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深处、推向实处,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开展志愿服务

坚持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发挥志愿活动的“知行”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依托学生党支部,将分散化、碎片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整合起来,开展制度化、体系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党员丁香志愿服务队(小红帽)就是志愿服务的成果之一,在校园内,小红帽是靓丽的风景,定期组织丁香志愿服务队成员开展校园环境清洁活动,分区划片对校园内的绿地、树林、花园内的垃圾进行清理,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在社区,小红帽帮助社区居委会开展力所能及的活动,入户登记访谈、协助办理业务、组织开展活动、帮助孤寡老人等等;在公寓,全天帮助宿管阿姨值班、打扫公寓周围卫生,维护公寓安全稳定;在敬老院、在福利院,周末组织同学们慰问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等等,一系列志愿活动的开展,不仅发挥了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而且对于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3.强化实践教育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百村调研”和“美丽乡村”活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确立调研主题,学生带着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回到自己家乡或者附近的乡村,深入田间地头,收集资料数据,开展田野调查,同时宣传法规政策,为调查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谱写中国梦的“田野篇章”。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乡村美景,记录乡村变化,开展“美丽乡村”行动。组织学生先后两次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井冈情·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行动,在井冈山,烈士陵园悲壮的革命历史,挑粮小道艰苦的道路环境,三湾改编、八角楼、专题党课,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对全体参与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磅礴力量转化为全体参与同学的精神动力。组织学生深入武乡县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调研活动,在红色武乡,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太行精神在此交汇,谱写成山西儿女为命运斗争的英雄赞歌,老八路讲述的抗战故事和深入实地调研相结合,情景式的接受教育使得爱国主义的种子深深植根于同学心中。组织学生党员利用清明节等重大节假日赴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场所开展党性教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健全制度体系

完善的制度体系对于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效果可以实现有效的评估和反馈,通过学校规章制度和日常管理服务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开展,优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环境,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与反馈机制[5]。为此,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为指导,并结合多年学生管理的实践经验,经过多次修订制定了20余万字、包含117项制度的《学生管理制度汇编》。这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学院原创性发展党员的“自我推荐与三轮推优”制度,不仅保证了学生入党能够在规范、公平、公正、公开、民主的条件下进行,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上进,通过自身努力向党组织靠攏,并能确保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保障了学生党员的质量。在日常管理服务中,从奖学金、助学金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入手,在申请和评选方面,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同学们自主民主投票决定,并且对申请困难补助的学生进行民主评议和诚信教育,真正帮助到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这样的制度和管理服务紧密贴近大学生实际,维护大学生利益,让大家在全方位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获得感,同时学生们的表现和成绩也印证了学校制度和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5.发挥新媒体作用

在众多宣传方式中,网络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广受喜爱的特点,成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传播载体。具体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利用网络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探讨,利用网络的广泛性、综合性和交互性特点,提升大学生学习探讨核心价值观的热情,真正激发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校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通过建立微信平台,在微信平台设立宣传模块,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我身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活动的推出,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与身边优秀同学近距离接触,示范作用强,产生了见贤思齐的良好效果。

三、总结

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这是由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的,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必然选择[1]。培育是基础,巩固好这个基础的关键在寻找到符合价值观建设规律的方法和路径。本文基于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长期一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更多地从实践出发,总结出了一整套促进高校在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和路径,希望能够对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

[2]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N].人民日报,2014-02-12.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4]时立荣,田丽娜.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体系构建[J].人民论坛,2013(14).

[5]陈璐.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分析[J].教育教学,2014(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