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2018-10-23唐凯晴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领导力培养大学生

唐凯晴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广州9所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从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的认识、对领导力特质的认识与自我评估、对领导力培养的渠道与途径的认识、影响领导力培养的环境因素、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情况等五大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并总结归纳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领导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186-02

领导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一种激励他人自愿在组织或任务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是在团队领导过程中形成发展并服务于领导过程的能力的总称[1],由价值观、人格、智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组成。大学生领导力就是指大学生在有效执行领导角色或非领导角色及其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各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社会责任感、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潜在的领导力进行开发与培养,一方面有助于为社会输送所需的领导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2]。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广州9所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建议与对策,以推进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选取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星海学院9所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7份,有效率90.4%。其中,男生165人,占40.5%,女生242人,占59.5%;理工类专业160人,占39.3%,文经管类专业172人,占42.3%,艺体类专业75人,占18.4%。

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的认识

受访的大学生中,49.4%表示从前并未接触过“大学生领导力”的概念,其中艺术类专业学生比例偏高(57.5%)。由此可见,“大学生领导力”的概念在广州高校大学生当中尚未得到有效的普及。

然而,尽管受访大学生当中了解“大学生领导力”概念的人数比例并不高,但大多数的受访者对于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持积极的态度与看法,84.3%的受访大学生认同“领导力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92.9%的受访大学生认同“在大学期间培养自身领导力是有意义的”,87.2%受访大学生认同“每个人都具有领导潜能,但需开发与培养”;只有10.8%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领导力培养是学生干部的事”,31.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领导力培养一定要在领导岗位上才能锻炼培养”,5.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领导力是与生俱来的,无须后天的培养”。由此可见,广州各高校本科大学生们普遍意识到领导力是可培养的、有价值的,而且领导力的培养可以从身边的小事、从平凡的岗位上开始,并非一定要在领导岗位上才能得到鍛炼。

(二)大学生对领导力特质的认识与自我评估

在受访大学生中,41.3%认为“组织领导能力”是众多领导力特质中最重要的领导力特质,其次按选择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人格魅力”(24.0%)、“战略远见”(17.1%)、“决断能力”(12.8%)、“知识理论素养”(2.8%)、“创新能力”(2.0%)。

在“当前自身所具有的领导力特质”问题上,有较多的受访者(19.6%)认为自身具有“组织领导能力”,其次为“人格魅力”(19.3%)、“决断能力”(18.6%)和“知识理论素养”(18.6%)并列,而较少选择“创新能力”(12.3%)和“战略远见”(11.6%)。

而在“自身需要加强的领导力特质”问题上,有较多的受访者(19.8%)认为自身需加强“战略远见”,其次为“创新能力”(19.1%),接着是“决断能力”(17.1%)、“组织领导力”(16.2%)、“知识理论素养”(14.1%)和“人格魅力”(13.7%)。

(三)大学生对领导力培养的渠道与途径的认识

受访大学生多数认为当前自身所具有的领导力特质主要源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43.5%)、“担任学生干部”(31.9%),较少的受访者认为自身的领导力特质是“与生俱来”(12.0%)或“参加专门的领导力培训课程”(12.6%)而获得的。由此可见,各类高校本科大学生普遍认同 “担任学生干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进行领导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在现实情况下,也是主要通过这两种渠道来锻炼自身的领导力。

但不能忽视的是,“参加专门的领导力培训课程”在“领导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上也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26.4%),然而在当前却只有较少本科大学生认为自身的领导力特质主要是源于此,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现实情况下该渠道相对于其他两种渠道(“担任学生干部”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言,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而导致尽管有较多的大学生认为该渠道是有效的领导力培养途径,但却无法获得相应的资源。

(四)影响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环境因素

从整体上看,受访者中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所在院校的领导力培养现状并不满意,更多的领导力培养的相关活动和形式往往只是停留在个人层面以及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而尚未上升到寝室文化、班级文化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层面上。

在“学校层面”上,学校所开展的相关活动与课程仍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约70%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院校并未“举办各种领导力培养活动”;约80%的受访者表示并未“开设领导力培训课程”;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所在院校在学生素质评价中并未将领导力列入指标体系”。由此可见,广州各类高校在院校层面对本科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工作仍需加强,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在“教师指导”上,约70%的受访者表示“老师教学时会穿插着介绍励志教育”;超过75%的受访者表示“老师在教学时注意培养同学的团队意识”;但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老师教学时并未注意到培养同学的领导力”。由此可见,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积极开展励志教育,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但专门针对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较少。

在“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上,学生自身营造领导力培养的氛围积极性不够高,仅有17.9%受访者表示“在班级上开展过领导力培养活动”、“经常与室友讨论领导力培养问题”;少于50%受访者表示“班级上有同学提及领导力”;少于50%的受访者表示“自身或室友在领导力培养方面积极努力着”。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受访者中表示“在班级上开展过领导力培养活动”(16.1%)、“经常与室友讨论领导力培养问题”(16.6%)的比例并不高,但“自身或室友在领导力培养方面积极努力着”(51.4%)的比例远远高于前两者,由此可见,在个人层面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积极锻炼着自身的领导力。

在受访的大学生当中,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有约80%认为所在院校需“有效开展领导实践课外活动”,超过60%认为需“系统开展领导基础课程与实践教育”,超过55%认为“鼓励、引导学生社团活动”,超过35%认为需“把领导力列入大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五)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实践情况

80.1%的受访者表示“担任过学生干部”(80.1%),86.7%表示“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但与“担任过学生干部”以及“参与过社会实践活动”这两类领导力培养实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16.2%的受访者表示“接触过专门的领导力培训课程或活动”。

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环境

1.确立领导力培养的目标和地位

传统上,高校往往重专业课教育而轻领导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然而进入瞬息万变的21世纪,机遇与威胁并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仅仅只是培养出类拔萃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的是具有领导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唯有通过转变观念,真正确立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目标和地位,把领导力列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使领导力成为评价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领导力培养的理念与实践才能真正在高校校园中得到贯彻落实。

2.营造领导力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

(1)开展多彩活动:让学生在展示中增强领导力

学校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菜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现平台,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日后实现扬长补短,进而完善自我认识和提升自信。

(2)培育学生社团:让学生在行动中锤炼领导力

学校通过培育学生社团,为学生们提供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空间。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担任团队领导角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开阔视野、与他人协助能力、实践能力、服务动员能力等,从而提升自身的领导力。

(3)培养学生干部:让学生在责任中提升领导力

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学校应该做好制度规章方面的保障和引导,在最大范围内让学生真正实现民主管理。学生干部在同学们的推举下产生而获得相应的权力,那么就有必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在履行其干部职责时,对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压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决策能力、社交能力等都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担任学生干部是提升领导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设立专门的领导力培训项目

首先,针对学校的学科、专业特点、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学校自身的愿景目标,制定设计领导力培训项目。在设计时,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培训专家的参与指导、责任部门的积极运作是成功设立有效而具有针对性的项目的关键。其次,为了有助于学生的未来就业,所选择的培训能力必须是与学生培养目标高度结合起来。

4.正规课程与渗透课程相结合

“正规课程”是指将专门的领导力课程纳入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当中。课程模块的设置应包括五个维度:领导相关知识与信息,领导意识、态度与愿望,决策、推理和批判性思维,人际交往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渗透课程”是指将领导力的培养渗透在其他专业课程之中。这是对任课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教授的专业课程内容采取与领导力相关的教学形式,诸如团队合作学习等。

5.充分发掘并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对于领导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服务学习的机会,同时各类机构和社区的领导者也是领导力培养的鲜活教材和榜样。大学生可以在服务社会和社区的实践中操练领导技能、丰富领导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广州高校应该主动加强与社会机构和社区组织的联系,积极互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和学习的机会。

(二)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自我意识

1.强化领导力培养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要以激励措施为主,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应实行学分制。领导力课程在广州高校目前还没确立相应的地位,实行学分制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激发学生对领导力的学习热情。其次,领导力教学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承认个性差异,满足个人需要进行设计,要把实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结合起来,真正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个体的具体需求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2.将领导力列入大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指挥棒,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风向标。将领导力列入大学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自我意识,而且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发展评价。

参考文献:

[1]李金林,王芳官,金海燕.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调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24(11):133-138.

[2]徐元善. 論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与提升[J]. 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2011(3):60-62.

[3]房欲飞.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述评[J]. 现代教育科学,2008(3):147-149+152.

[4]许大鹏. 我国大学生领导力现状及教育建议[D].长沙:湖南大学,2012.

[5]梁枫,郑文栋,赵建敏. 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30):9-11.

[6]张晓京,吴秋翔. 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A大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7(2):86-98.

猜你喜欢

领导力培养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的名与实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