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10-23李晓华赵亮

学理论·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民族地区大学生

李晓华 赵亮

摘 要: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行动。对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们进行信仰教育更为重要。信仰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种途径的主体是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民族地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环境处在民族地区,有着浓厚的民族情结。

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231-02

作为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尤其在民族地区学习的大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担任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选择所教不同专业的学生200名,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对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出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生信仰的现状,现进行梳理。

一、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

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抽样调查问题卷的结果是93%的同学表示坚定信仰。有一少部分表示基本信仰,大概占比5%,还有2%的学生表示,对这些理论的指导作用不是很了解,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都详细讲过。

问卷中的学生对于坚持党的领导的问题,有些学生有自己的看法。认为他们坚持党的领导,也去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但对党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甚至说未来自己有没有加入党组织的意愿时,有一部分学生直接表态说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问及他们原因的时候,一些学生认为入党与不入党和他们关系不太大,再加上个别党员的一些做法让他们对党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颇。所以,他们说不入党,而且有一少部分学生坚定地说即使毕业以后参加工作了也不加入中国共产党。看来,学生的信仰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才行,有一少部分学生对我们党和党性修养问题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了解。

在问及是否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全文时,更多的学生选择没有,仅有一少部分选择观看现场直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系统、全面地学习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的全文,知道一点点内容的仅占调查人数的四分之一。所以,从调查结果来看,处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信仰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应该想办法加强信仰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理论修养。

据了解,学生说学习党的十九大,那得是政治觉悟多高的学生能学进去啊?这么说的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在他们的认识里,认为学习党的十九大,包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对于他们太难了,很多学生表示不感兴趣,所以也不愿意主动去学习。

冯契主编的《哲学大辞典》做如下解释:信仰就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由此可知,信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心理与精神现象,它是人类对某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无条件信奉和遵循,作为一种至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它支配着其他层次的意识形态,是人的信念中最为稳定、最为持久的部分。从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来看,信仰是对某种意识形态崇拜或极端信服的一种状态,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或者可以理解为对所崇拜或信服的理想,或精神状态的一种追求。简言之,人类生活中所长期持有,并且附之以坚定的信念的精神内核就是信仰。

所以,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信仰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强化认知,只有学生有信仰,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才会发展成为健康向上有为的青年。

二、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信仰也会随着自己的学识和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尽管每所高校都对他们进行信仰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对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

(一)信仰的主动性缺乏

信仰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追求。信仰的前提是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信仰以及信仰什么?”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可是有很多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信仰?存在模糊认识,这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某种意义上主动性和动力其实是一样的。动力源于什么?这很重要。根据被调查的学生问卷反馈,有的学生考虑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动力源于自己的未来,更直白地说就是为了毕业好找工作。所以这个信仰教育的动机就存在着偏颇。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直接表示自己没有信仰,不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甚至有的学生都已经大学二年级了,都不知道自己将来打算干什么,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特别模糊。对于这两部分学生都需要对其进行教育,尤其是信仰教育。

(二)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基础浅

信仰教育需要科学的理论作基础和支撑,开展信仰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加上人们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很大一部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不牢固,最典型的体现是问卷中问及有多少人热爱经典著作的选读,比例是少之又少,理由很簡单,就是不感兴趣。所以加强信仰教育的前提必须提倡读原著、读经典。

(三)信仰教育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这一点仅就民族地区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来分析。目前本校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唯一途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观念上很多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觉得公共课只要不挂科就可以,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学分而去学,在老师的观念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就是拼命地讲授也不如专业课受重视。

所以还得想办法采取一些有力措施扭转这一局面,想办法转变学生和专业课教师对待信仰教育的认识,提高学习信仰教育的积极性。

三、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其重要性决定了他们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

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动性缺乏,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一支具有强烈的党性和政治性极高、社会主义政治素养坚定、思想工作作风科学严谨、道德品质优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相关学科知识广博、意志品格坚韧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然而,从目前民族地区高校的现状来看,教师主体还不能满足信仰教育的要求。

首先,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通过开展校内校外培训的方式,选拔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去中央党校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提升自我人格魅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你的课程。

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融中,让学校和老师意识到:只靠单一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大学生多元成才的需要[2]。同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加强民族地区大学生信仰教育是很吃力的一件事情。所以,应该从思想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展多元的信仰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应该打破传统观念,改变旧有的体质、机制,让年轻人尝试更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可以尝试把学生带到室外开展教学,当然最主要的形式是实践教学环节。口干舌燥地讲不如亲眼看一看效果来得快、来得好。

再次,对信仰教育的特殊群体——高校大学生多一些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时代是学生美好、纯真的时代,在这一人生特定的阶段,虽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已经确立,但是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很容易发生转变[2]。

在高校里信仰教育的受教群体是大学生,所以不能忽略他们的认知情况。要对大学生加以人文关怀,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多一些了解,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关心。

最后,充分发挥榜样的带头示范作用[2],来加强信仰教育。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榜样是仿效的楷模,是某种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学习先进人物、学习民族英雄先进感人事迹、观看感动中国这样的节目,都可以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们,对他们的民族英雄会多一些了解和崇拜,在无形中会感染他们的行动。这也是加强信仰教育的途径之一。

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信仰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意志,有助于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到“四个坚定”。

大学生信仰教育进一步加强,能够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团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为立德树人提供保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政治保障,為国家、社会和地区的发展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契.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214.

[2]李晓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研究——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6(6).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民族地区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