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支撑研究

2018-10-23马报侯晓珊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重构整合

马报 侯晓珊

摘 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基层组织支撑。基层组织的内在结构与相互作用构成了高校的组织支持模式。新形势下,传统的他组织模式效力减弱,自组织模式效用开始逐渐凸显,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支持模式进行整合与重构,从根本上超越自组织-他组织模式的二元对立,充分吸收借鉴二者的合理内核,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组织支持模式;整合;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252-0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这种价值观念传输给青年学生,让他们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个过程当中,高校各类组织和团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组织,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运用知识和技能互相结合而组成的具有一定边界的集体或团体”[2]。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本身也是一个组织。本文所界定的组织,主要包括学校基层党团组织以及各种学生组织。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桥梁纽带和组织支撑作用,使基层组织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当前,很多学者就高校党团组织、工会、班级、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功能作用开展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高校组织系统、组织模式的研究,特别是高校组织模式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关系的研究,學界还没有开展相应研究。本文拟运用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和方法,结合地方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现实案例,探讨高校核心价值观组织支持模式重构与创新问题,以期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一、高校组织生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组织支撑

就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而言,以下几种组织为其主要组织支撑。

第一,基层党团组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要以基层党团组织为主体,在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组织和党员引领活动方向。高校共青团组织相较于党组织,联系学生更为紧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根据笔者所在高校党委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活动主要任务涉及理论武装、宣传引导、师德建设、学风建设、文明创建、社会实践等11个方面,其中10个方面的任务由党团组织机构(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牵头。因此,学校党团组织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如何把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成工作优势,是基层党团组织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二,班级组织。班级组织是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组织载体,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服务的功能。学生日常管理也是以班级为单位,主题班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等方式,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但是,随着选课制、学分制以及主辅修制的施行,特别是网络交往的便捷快速,班级的组织边界逐渐消解,班级组织难以满足个体多样性的需求,个人与班级逐渐疏离,班级组织逐渐沦为一个学生的身份编码和管理符号[3]。

第三,学生社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是经过学校批准成立的、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共同的爱好或兴趣组建起来的团体组织。社团组织由学生自主建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广泛满足青年学生需求。通过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还可以营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范式的调整有重要意义。笔者随机选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班级作为样本,通过调查发现,除毕业班外,其他每个班级90%以上的同学都加入了学生社团,个别班级比例会更高,甚至有的学生同时加入了几个社团组织。笔者同时发现,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较为松散,校团委作为管理主体忙于具体事务,对社团组织的指导不够。另外,还存在社团制度建设不够规范、社团文化建设滞后、社团负责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这就导致各种学生社团组建起来较为容易、维持起来困难,难以发挥持久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第四,网络虚拟组织。随着互联网向大学校园的全面渗透,虚拟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虚拟网络组织应运而生。这种虚拟组织通常由学生自己建立,小则几人十几人,多则上百人,成员基于兴趣、爱好、需求的一致或相似,以网络为媒介,通过微博、微信、QQ、校园BBS或E-mail等,特别是通过自媒体移动平台,使用文字、表情及各种符号进行广泛地学习互动、交流思想。这种组织成员可以自由地加入或者退出,组织管理更为松散。组织成员有着共同的志趣,通过交流互动、情绪感染以及行为模仿,对组织成员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他组织模式: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传统组织形态

按照系统科学理论,如果一个组织系统的组织结构是外力干预下的结果,系统就是他组织的。如果没有外力干预而形成了自身组织结构,便是自组织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他组织模式,指的是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各个组织之间需要依靠外部的指令和计划来推动,而不是依靠组织自身的自觉。如果外部推动力一旦丧失,教育活动就难以开展。

当前,大多数高校教育活动的组织支持都是采用他组织模式。其主要架构为学校党委——组织(基层党团组织、班级、社团)——学生,管理模式采用垂直管理。在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这种模式通过外部设定目标、指令或指导能够把全校组织资源整合起来,并通过这种机制对全校宣传教育活动展开部署,形成全校动员。活动主题明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组织安排便捷高效,能够在短时间内营造浓厚氛围。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在全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活动,一般先由学校党委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决定,研究推动制定学校实施办法。相关牵头部门,特别是党务部门如宣传部、组织部负责组织指导、统筹推进,各基层组织负责抓好落实,通过班级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文体活动、项目研究、教育培训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快速推进。活动不断拓宽载体平台,通过建立学校官方微博、QQ以及微信校园公众号等形式,强化网络引导。与此同时,学校党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开展情况纳入综合考核体系,通过建立定期巡查、调研机制,开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采取评选优秀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方式,有力地推动全校学习教育活动迅速开展。

但是,他组织模式因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同时还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首先,教育活动开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由于活动开展的推动力量往往主要依靠学校党团组织,特别是党委部门,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地推动,造成了其他各组织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对学生来说,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吸引力不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而基层组织为了应付任务,往往导致“拉夫式”参与,引起学生的不满。其次,组织管理的行政化,导致活动形式缺乏特色。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虽然活动推动者注重形式多样,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分类指导不够,导致基层组织的活动设计往往照搬上级文件指示,独立思考不够,雷同活动多,特色活動少。再次,教育活动的专门化,造成组织系统缺乏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很多高校主要由宣传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组织机构专门负责,而且此类机构往往处于“各自为政”和“单打独斗”的状况,缺乏经常性地沟通交流,因此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比较优势,摆脱“他组织困境”成为高校应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三、自组织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现代组织趋向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主要研究复杂自组织系统的产生、发展以及运行机制问题。严格意义上说,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自组织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在具体活动开展过程当中,自组织因素不断涌现,预示了未来的发展趋向。

以学雷锋活动为例,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该活动的自组织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活动的开放性。根据自组织理论,一个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各种信息的交换,做到吐故纳新,才能维持、形成并保持有序的结构状态。在孤立系统内,系统是不可能发生自组织行为的。学雷锋活动的开展,并不仅限于高校组织范围之内,而是扩展到社会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农村。即使在学校范围内,打破了党团组织、班级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局限,各组织之间也增强了协同合作,而不是孤立封闭地开展活动。第二,活动开展的自主性。活动以小分队为主要组织形式,由学生基于地缘、专业、兴趣、爱好等方面自由组建。同时,活动形式选择上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选择困难帮扶、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科技支农、卫生服务等多种形式。第三,活动开展的灵活性。自组织系统通过与环境物质能量交换才能发生,形成了演化的内在动力,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自组织系统内部结构会随之相应变化,适应性较强。在学雷锋活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受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组织内部以及外部条件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自组织系统可以根据成员的实际需求,结合外部条件,灵活设计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教育活动实效性更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信息化覆盖面愈加广泛,传统的他组织模式在师生自由意识普遍高涨面前逐渐失去了效力。相反,自组织模式的实际效用开始突显出来,主要表现为其驾驭复杂能力、自我适应能力以及自我创新能力更强。但同时还要认识到,自组织模式的建构在教育活动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自组织模式对基层组织发展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当前高校的组织发展现状,特别是基层组织的事务化使得各类组织难以满足这种需要。就班级而言,班级的日常教学活动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课余时间又充斥各种学科专业竞赛,还有党团组织下达的各类活动等,使得班级组织陷入日常事务性工作中难以自拔。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到了班级只能成为一种外部任务,难以形成内在动力。因此,自组织模式的构建与高校管理体制机制密切相关,仅仅从自组织视角出发,难以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的“他组织困境”。

四、组织模式的整合与重构

高校要从根本上超越自组织—他组织模式的二元对立,对教育活动组织支持模式进行整合与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吸收二者的合理内核,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向纵深推进。

首先,要明确自组织模式与他组织模式的作用范围。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构建自组织支持模式,不是不要他组织模式,而是需要明确两种模式的作用范围,共同促进教育活动和谐有序发展。一般而言,组织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复杂程度,决定了组织或系统的有效选择是他组织还是自组织。如果组织或系统结构和功能复杂程度较高,就需要选择自组织模式。反之,组织或系统结构和功能复杂程度较低,则选择他组织模式。比如,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离不开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这是确保活动坚持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但是,校党委的集中统一领导要着眼于宏观,指导而不是包办。从微观层面而言,要注重自组织因素的培养,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注重尊重和满足师生诉求和意愿,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鼓励师生创造性开展活动,并提供政策和物质支持。

其次,构建以团队为核心的组织结构。团队与传统组织的差异在于它是团队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而自觉组成并通过团体成员的积极协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以团队为核心的组织结构,特点在于执行组织任务的主体是工作小组或团队,各工作小组或团队根据组织任务目标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团队组织以利益的凝聚协调取代了行政指令控制,具有更强的利益牵动机制,团队组织的凝聚力更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是这种组织的典型代表。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既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精神。就笔者所在高校而言,团队组建一般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申请加入创新团队的学生以自愿和兴趣为原则,每个团队成员为10人左右,为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团队的延续性,成员组成要充分考虑跨年级的梯队结构和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团队的管理采取创新创业学院和团队二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学院负责创新创业基地和团队过程管理、中期年度考核,团队通过健全组织和制度进行自我管理。这种以团队为核心的组织管理模式,既有着他组织模式的高效便捷,又具有自组织模式的灵活生动,适应性更强。

再次,发挥组织核心人物的桥梁枢纽作用。在高校各个基层组织中自发形成了一批优秀党团干部、社团骨干等具有较强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核心人物,他们的核心地位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因其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而为组织成员所认同,这就使他们处于自组织和他组织的枢纽地位,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构成了组织核心人物主体,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身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来感召群众,确保活动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教育活动中,要积极培育和选树核心人物,综合运用新闻通讯、人物访谈、系列报道、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充分发挥电视台、报纸、网站、博客、手机微博等媒体的作用,着力宣传,放大典型的闪光点,内外结合、逐层推进,构建典型宣传的立体化格局,在全校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浓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把先进典型优良的思想品德和事迹变成广大师生的自觉行动和工作指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孙健敏,李原,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

[3]冯培.从班级到团队——高校学生组织模式的重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26(4):66.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重构整合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基于FPGA的动态可重构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