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子》尚水思想探析

2018-10-23肖冬华曹兴江沈薇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本原管子管仲

肖冬华 曹兴江 沈薇

摘 要:《管子》不仅是一部反映早期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的重要论著,而且是早期中国水文化典籍的重要代表。《管子》从三个方面阐发了丰富而深刻的尚水思想:一是“哲学之水”;二是“修身之水”;三是“治国之水”。《管子》尚水思想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管子》;水;思想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063-02

《管子》作为先秦重要文化典籍,因其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在先秦诸子著述中拥有重要地位。该书不仅反映了早期中国在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方面上的成就,而且因其在诸子百家中最早对水展开论述和探讨,成为早期中国水文化典籍的重要代表。研读《管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尚水思想。

一、哲学之水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1]300。在《管子·水地》篇中,管仲赋予了水深刻的哲学含义,将水视为万物的本原,并从多方面论述了以水为源的哲学思想。

首先,管仲从水、地和万物的关系角度阐发了水是万物本原的自然观。《管子·水地》篇首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1]297在管仲看来,土地生长万物,万物、诸生皆根源于土地,而水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乃“地之血气”,如同“筋脉之通流”,正是依靠水,土地才能滋生万物。从水对万物生长的重要作用而言,宇宙万物的生长都有赖于水,水是万物本原。第二,管仲对水是万物之本的深刻内涵予以了生动诠释,管仲指出:“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万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违非得失之质也。”[1]297也就是说,水作为量器,其“准”乃五量之宗师;水虽无色透明,但五色均需它而成,水“素”乃五色之质;水虽淡而无味,但五味均需水来中和,水“淡”乃五味之中。借此,管仲揭示了水是万物准则的深刻内涵。第三,为进一步阐发以水为源的自然观,管仲还以水为象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普遍性特征。“是以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故曰水神。集于草木,根得其度,华得其数,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文理明著,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1]298水无处不在,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不仅金石、草木、鸟兽等物都是水存在的具体形式,而且人体也由水组成,并由水维系着人体的运行和发展。“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而后发为九窍”[1]298。在这里,管仲提出了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存在。相较于其他先秦诸子,管仲是“目前文献资料中最早明确提出这些观点的代表人物”[2]。第四,管仲还以水为象论证了客观世界的流动性,揭示了物质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道理。管仲讲道:“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唯无不流”[1]297。正是流动性的特点,促成了万事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如人的生命活动,“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1]298。水在人体内的流动,促成了人生命的运转。最后,在以水为象阐发世界的普遍性特征及运动变化规律基础上,管仲总结道,水作为万物的本原,具有客观实在性。“万物莫不尽其几,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1]298客观实在性使得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皆服之”[1]300。由此,管仲系统全面地论证了以水为源的自然观。

管仲于早期提出的水本原论,在中国水哲学思想史上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管仲的水本原论思想,不管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水而生,都统一于水这一具体的物质中。甚至超自然的神灵在管仲看来也毫无迥异,同样由水这一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成,正如“龟生于水,发之于火,于是为万物先,为祸福正。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1]299诚然,管仲的水本原论,相较于后来者提出的水几于道、太一生水等思想而言,似乎仍带有些许的附魅色彩,但相较于女娲造人、盘古创世等表征着唯心主义思想的古代神话传说,则明显体现了朴素唯物论思想的可贵光辉。虽管仲提出的水本原论是一种原始的自发的唯物论思想,但其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以水为象较完整较系统阐发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启蒙思想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多的先贤哲人,承继了管仲以水为源的哲学观,并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得以水为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二、修身之水

管仲不仅通过观水悟得了世界的本原,使自然之水上升为哲学之水,而且还从水的特性中悟到了德,使自然之水上升为了修身之水。

在管仲看来,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一切皆起源于水,人的道德亦是如此。“水者何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1]297这样,管仲将水的自然属性引申到人的道德范畴。在此基础上,管仲还以水的各种不同的自然特性来比喻“仁”“精”“正”“义”“卑”等人间的美德。“夫水淖弱以清,而好洒人之恶,仁也。视之黑而白,精也。量之不可使概,至满而止,正也。唯无不流,至平而止,义也。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室,王者之器也。而水以为都居。”[1]297也就是说,水既柔又清透,能帮人们洗净污垢,这是水“仁”的特性;水看似非常黑,但它其实非常白,这是水“精”的特性;测量水有多少,不需要用规范的器具“概”,水流至满就停,这是水“正”的特性;水无形无态,不管流到哪里,平衡就止,这是水“义”的特性;人们都是往高处走,唯独水是向低处流,这是水“卑”的特性。卑是“道”之所在,是王者所具有的品德,而水就蕴含着这样的美德。可见,管仲观流水之态,从中读出了人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并以水的各种不同的功能和特性来比喻人的多种美德。为了进一步以水喻德,管仲还提出了“玉有九德”的观点:“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溫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1]298简言之,玉具有“仁”“知”“义”“行”“洁”“勇”“精”“容”“辞”等九种美德。玉的九种美德实际上就是水的九种美德,因为“是以水集于玉,而九德出焉”[1]299。管仲对水具有的“仁德”“纯洁”“正义”“勇敢”“谦卑”“宽容”等美德极为赞赏,并主张人们向水学习并践行这些美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此外,管仲还联系各地实际,指出在不同的地方,水的特性不同,因而人的性情也有差异。“夫齐之水,遒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敢。越之水,浊重而自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晋之水,枯旱而浑,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而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宋之水,轻劲而清,故其民简易而好正。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1]300

管仲以水喻德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管仲、老子、孔子等所处的年代来看,管仲生活于春秋初期,而老子和孔子等则生活于春秋中晚期。不管是孔子创立的儒家还是老子创立的道家,都曾受到管仲以水比德思想的启迪,将水与人间的各种品德关联起来,主张以水比德,以水修身。孔子擅以水观德,常劝导人们应该从水中体悟君子之德。“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3]和管仲一样,孔子“满而覆,虚而欹”的教诲实则是以水来告诫君子要以水修身,要有水一样的谦虚美德。孟子,受管仲启发,也认为水能体现人的品德。“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4]不独儒家崇尚修身之水,道家亦对水以德赋之。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静。”[5]27“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5]252孔子、孟子、老子等诸多的圣贤之士均主张以水修身,这实际上和管仲的水德论是一脉相承的。

三、治国之水

管仲不仅是一个哲学家,是一个师者,而且也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管仲同样从水中学到了很多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以水为枢、以水喻政的治国理政思想。

管仲极为强调水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他提出,任何一个国家应择水而立,以水为枢。“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向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1]382尤其是一个国家的中心城市,应遵循水的特性而建,既应取水便利,又应避免水患。“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凡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1]47不仅如此,管仲还将水利事业提上国家治理的突出位置。“除五害,以水为始。”[1]384管仲倡导国家应重视水利事业,修筑堤防。管仲指出:“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夹水四周,禾稼不伤。岁埤增之,树以荆棘,以固其地,杂之以柏杨,以备决水。”[1]386管仲建议国家应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安排水事官员。“决水潦,通沟渎,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岁虽凶旱,有所秎获,司空之事也。”[1]43

管仲不仅重视水利事业,提出了以水为枢的治国理政思想,而且还提出了以水喻政的观点。管仲认为,一国的统治者应了解民性,如同水性一般,这是治世理民的关键所在。“是以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故水一则人心正,水清则民心易。民心正则欲不污,民心易则行无邪。是以圣人之治于世也,不告人也,不户说也,其枢在水。”[1]300管仲进一步指出,统治者对待百姓应像对待流水一样。“民迂则流之,民流通则迂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唯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1]248,“不明于决塞,而欲趋众移民,犹使水逆流”[1]58。管仲认为,统治者应精通“决塞”之道,如果民众过为迂滞,就应积极疏导,如果民众过为激进,则应采取措施适当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实际上,这里的“决塞”之道正是管仲受水的启发而提出。此外,管仲还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要治国安邦,制定的法律和推行的政策一定要像流水一样,顺应民心。“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令顺民心,则威令行。”[1]21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闪耀着水文化、水智慧的光辉,也让管仲秉政的齐国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大治,成为“五霸之首”[6]。管仲治国如水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也为我们今天如何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启迪。

参考文献:

[1]吴文涛,张善良.管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2]李中锋,张朝霞.水与哲学思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18.

[3]荀况.荀子[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737.

[4]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240.

[5]李耳.道德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6]金戈.管子与水[J].河海水利,2002(2).

猜你喜欢

本原管子管仲
巧取乒乓球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高等数学变式教学
挖掘课本原题潜能,焕发课本习题活力
鲍叔牙与管仲
做试验
滚球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