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前教育资助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2018-10-23龚筠茜邱小健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龚筠茜 邱小健

摘 要: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阶段的开端,并且对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奠定作用,故而学前教育的相关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社会对学前教育资助存在意义认识不足、教育资助金投入低、资助类型少、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不强、资助管理不足等问题。应采取对策如下:增加学前教育资助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资助管理。

关键词:学前教育资助;资助问题;资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201-03

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开始,对儿童教育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前学前教育尚未实现义务化,所以学前资助存在诸多的问题。文章就学前教育资助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来完善学前教育资助理论。

一、学前教育资助的意义

(一)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是通过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来实现的,保证教育公平就是构建稳定、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部分,对教育公平中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的维护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了。所谓教育公平是指不关乎受教育者的性别、背景、地位等的限制,每个人都享有相同的受教育的权利,以达到公平的教育过程。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加强对学前教育的资助也是促进教育起点公平的有效手段。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其中还涉及社会稳定的内容。维持社会稳定其实是更优化地解决民生问题。实际上一部分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人群通常家庭比较贫苦、接受的教育水平偏低,如果这类人群从小接受符合社会价值观的良好教育,那么就不会抵触或是反抗社会和谐,身上的“负能量”就会逐步化解,社会和谐稳定将变得有预见性。

(二)提高教育起点,提升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幼儿认知能力、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奠定作用,同时对知识储备的形成有一定的补充。但是有些地区儿童因为经济条件、办学条件、学校数量等原因导致学前教育出现空白。同时“入园难” “入园贵”的问题,让一些儿童不得不去办学资质相对较差、教学环境相对简陋的学校,或是干脆在家不参与学前教育学习,这样影响了学前教育和后续教育阶段教育质量,更是无法达到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并且这种培养模式也是分阶段性的,而这样的培养模式在良好的学校管理、有经验的教学中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提高教育起点、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解决贫穷代际传递,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教育能够提供改变处在不利处境中学生命运的机会。一些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的知识起点、能力发展水平比接受了学前教育的儿童低,故其结果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可能会出现儿童学业落后、信心不足的情况,进而早早辍学,贫穷又会在下一代延续。另外学前教育提供了一条向上空间流动的渠道。很多没有接受优良教育的群体通常会出现贫穷代代相传的恶性循环,甚至使得人与人之间、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因此,从根本上帮助这类人群,需要通过受教育阻止这种贫穷的代际传递。教育能改变命运,能够有效帮助自己和家庭脱离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教育所得到的富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来自于精神财富,让受教育者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学前教育资助存在的问题

2011年财务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规定,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各地要从2011年秋季学期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各地从资助对象、资助项目、资助标准等方面制定资助方案,具体的实施办法由各地区酌情规定。这个意见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让学前教育资助变得规范化。由于《意见》出台的时间比较短,各地在学前教育资助的问题上依然缺乏经验,所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前教育资助投入低且种类单一

根据2013年-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相关情况的数据看,虽然四年来学前教育资助额有所增加,但是对比同级教育资助情况,国家财政投入水平总体不高,比例分别是:3.4%、3.7%、3.5%和4.0%。通过数据分析,2013年-2015年学前教育资助金额占比变化幅度不大,在2016年该阶段的资助金额出现小范围的涨幅,但是相对于其他阶段的教育资助金额差距比较大。

另外,我国的学前教育资助种类单一。尽管不同省份在具体的资助种类上有一些细节上的不同,但基本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将学前教育资助种类分为两种:即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助和减免补助。以江西省学前教育资助实施措施为例,这两种资助方式分别是:前者通过省财政部门教育资助专项资金提供现金不等的经济补助,后者是各单位幼儿园当年事业收入提取的相应比例对困难学生进行减免补助。个别地区还试行提供教育券,我们把这一类纳入经济补助的范畴。相比之下,同级教育资助的类型更加丰富。例如,义务教育阶段资助包括:免杂费、免书本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营养膳食补助等资助类型。

(二)资助对象覆蓋面窄

一方面户籍的要求限制了教育资助对象。各地区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是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作为参考并独立制定的,各地区资助政策对资助对象有不同的要求。其中部分地区限定了资助对象户籍要求。例如上海对资助的对象条件是:在本市公办或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具有本市户籍的城乡低保家庭适龄幼儿、特困供养人员、烈士家庭适龄幼儿、适龄孤儿和低收入困难家庭适龄幼儿[1]。这样非本市户籍的贫困儿童将无法享受政府的政策扶持。

另一方面幼儿园性质的要求限制了教育资助对象。尽管部分地区已经降低了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公办幼儿园的门槛,但是许多外来人口家长认为公办幼儿园数量太少,在这种公办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收费比较高的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2]。而大部分地区对学前教育进行资助的前提条件是公办幼儿园或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那么这类人群不仅享受不到这类教育资助,甚至因为办学性质的原因,家长还需要承担更多的教育支出。类似的问题还体现在农村儿童资助问题上。根据盖笑松、焦小燕对村屯幼儿园问题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现有村屯幼儿园中,公办园的数量仅占 0.9%,小学附属园的数量占 43%,其次是民办幼儿园占 30.8%,而后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占 25.2%[3]。由此看来,在农村能够有资格享受教育资助的幼儿园不到一半,所以能享受学前教育资助权的儿童也是有限的。

(三)学前教育资助管理存在许多不足

学前教育资助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受资助者资格认定缺乏合理性。各级政府大多规定资助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资格审查的流程是提供申请资格的材料,通常比较快捷、简单。例如重庆巫溪县在申请过程中提供《申请表》、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复印件即可,然后将这些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完毕合格后就可以获得资助[4]。这种资格认定的方法有两个弊端:其一简单地对家庭经济背景进行调查缺乏审核的深度,无法把握审查对象经济背景的准确性;其二学前教育资助的申请人通常是年龄不大的年轻父母,可能会由于各方面原因不愿将真实情况进行说明而错过申请。其次,学前教育资助申请时间的延迟性。多地出台的资助政策申请时间在开学两周之内,意味着学前教育资助金在开学之后才能获得。但事實上许多困难家庭是因为无法支付学费、保育费的原因才导致幼儿失学的,对这类人群资助的缺失是对扶贫的不精准。最后,资助内容不全面。城镇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不仅仅有“园内消费”,还有儿童培养、音像、玩具、书籍、家教费等的“园外消费”, 医疗和营养等的“生活消费”也占比较高 [5]。现存的资助只是局限于教育经费的资助,其他方面的补贴基本没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学前教育的培养。

三、完善学前教育资助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学前教育资助投入

增加学前教育资助的投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未来几年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中央财政应力所能及地进行分担。通过过去几年的数据对比,这些年的投入占比比较稳定, 2016年达到近年来的资助额的最高值,占资助总额的4%,但相比其他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我国亟须努力。另外,目前我国资助以地方政府为主,有些欠发达地区政府还需要向其他教育阶段进行拨款,在本来就不多的教育预算中不可避免地减少对“非义务阶段”教育投入,所以在未来可以将学前资助的财政预算纳入到中央财政投入。

(二)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

缺乏社会参与是学前教育资助中存在的明显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资助的原则是“地方先行、中央补助”,所以大部分的资助压力来自地方政府,政府在划拨教育预算的同时,也应当积极鼓励和推动企业参与到资助活动中来。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向社会各界进行学前教育资助的宣传,另一方面对投入资助金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比如降低一定比例的税收。同时不仅鼓励以补助金的方式进行投入,更要把握企业经营活动与儿童学前教育的关系,有效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资助。一些主营图书业务、学前智力开发等的企业,可以利用业务优势积极展开资助行为。将自身的业务与资助结合不仅可以普惠更多的儿童,也能够降低企业资助的成本,让资助行为不盲从、更合理。

(三)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资助管理

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能有利于受惠人更公平、更全面地接受资助。要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应从多方面出发,包括在贫困资格认定管理、申请和下拨资助金进度、资助范围等方面加大力度。

1.规范贫困资格认定管理,筛选出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一方面保留现有的操作流程,另一方应调取核对申请家庭的银行账单流水,以此来了解家庭经济真实情况,必要时还可以成立专门的核查组进行实地调查。认定贫困资格的家庭将建卡立档,每一次申请资助情况都应记录,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一旦发现调查不合要求或者虚假申报,也将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严格管理的要求。

2.调整申请和下拨资助金进度。发放资助金的目的是帮助儿童解决入学问题、教育问题。可是现在申请资助是在开学之后,申请资助金的滞后会阻断贫困适龄儿童享受教育权的机会。申请资助金的时间可以调整至开学前,通过向入园学校或是政府相关部门申请,一次性将下拨资金直接打款到受助者父母账户,解决开学缴费问题。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及时解决经济困难家庭费用问题,还可以避免年轻家长申请尴尬的问题。开学前申请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留学生及家长隐私,不因情绪的因素而错失申请。

3.扩大资助范围。资助不应只提高入学率,也应强调教育质量。入园接受教育只是学前教育资助的第一步,很多家庭面临最普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不局限于此。“园外消费”的目的是对儿童的培养,“生活消费”是确保儿童的健康,对这两方面的支持其实是对教育资助意义的升华。国外就很注重这些方面的资助,例如美国“开端计划”就是以医疗和营养为资助项目进行教育保障的。健康的体魄和充足的营养是保障学前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同时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服务才是最有效的[6]。进一步将资助的范围进行延伸,建立起“园内教育” “园外教育”和“生活消费”一体的资助模式,才能给儿童一个无忧、快乐的学前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对本市学前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幼儿实施资助的通知[ EB/OL].[2017-04-15].上海学生资助网.http://xszz.scsa.org.cn/folder5/folder19/folder21/2015-10-08/1672.html.

[2]杨东平. 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盖笑松,焦小燕. 当前村屯学前教育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5(5):3-9.

[4]学前教育资助及申请程序[EB/OL].[2017-04-16].巫溪县人民政府.http://wx.cq.gov.cn/Item/15005.aspx.

[5]刘焱,宋妍萍. 我国城市3-6岁儿童家庭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55-160.

[6]朱家雄. 当今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导向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