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及其启示

2018-10-23左雪荣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左雪荣

摘 要:美国高校通过推行通识教育以促进国家的公民教育,其合理性在于通识教育与公民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路径共通性。美国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提升路径如下:合理改革通识教育内容,突出公民教育的时代性;培养优秀通识教育队伍,提升公民教育的高效性;注重提升通识教育认同,落实公民教育的实践性。美国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对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启示在于:树立合理目标,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指明正确方向;明确课程定位,注重课程内容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优化课程结构,坚持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美国通识教育;公民教育功能;通识教育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195-04

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模式,堪称是美国民族文化的精华。“通识教育作为美国大学教育理念与使命标杆,其目标不仅仅是自由教育所追求的心智训练,它更深含着美国人通过教育促进美利坚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要求与期望。”[1]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教育实践形态。美国通识教育发展最显著的标志莫过于1945年出版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即《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哈佛委员会认为:“无论在什么领域,通识教育旨在學生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和公民,或者说成为一个整全的人,也意在培养公民积极、有责任的、明智的习惯和品质的教育,具体而言,通识教育追求的是人类活动的宽泛目标,即追求的是普遍的思想以及各学问领域的相互关系。”[2]在公民教育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公民教育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公民教育“并不是仅仅局限于道德教育,其本质内涵实际上是一种政治教育,它具有鲜明和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其根本任务就是为了培育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合格公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现存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和稳定”[3]。倚重高校通识教育是美国公民教育的显著特点。美国通识教育的开展如何体现公民教育功能?如何促进公民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方法,通过对美国通识教育具体课程内容和目标的考察,来探寻其公民教育功能,赋予通识教育真正的生命力。

一、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演变及其公民教育功能体现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内容体现公民教育功能

“曾任美国全国人文科学中心主席的查尔斯·弗兰克(Charles Frankel)认为‘受过通识教育可以使你对生活有多维度的理解,你不会对事件仅仅做出被动的反应,也不会只从个人的角度去关心它们,至少你可以把自己的命运看作是人类环境和人类命运的反映。 ”[4]而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愿望,即首先是培养“人”,然后是培养社会的“公民”。美国通识教育体系的发展渐趋完善,并且每个高校会根据自身特色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因此各个高校间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在这里笔者将以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为例,将其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具体展现出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改革是其保持教育思想性与进步性的动力源泉。

第一次重大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哈佛《1994-1995学生手册》对于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做了详细说明,包括六个领域内的若干课程: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开设“外国文化”领域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文化素养,培养他们一种看待本国文化的新态度,能够增强本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还可以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充分发挥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职责与义务,更好地建设本国文化。开设“历史研究”领域的课程一方面可以通过历史研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形成全球视角。只有公民真切地了解历史,认识到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优越性,公民才会自发地热爱这个国家并且始终维护自己的祖国,而这也正是公民教育的重要体现。“文学艺术”领域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在更高层次上是希望学生能够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文学艺术,而不是一味地崇尚权威。可以说文学艺术与公民的生活是直接联系的,开设该领域的课程可以帮助美国公民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提升生活质量,认识到精神享受也同样重要,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为公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开设“道德”这类课程与公民教育的目标是直接挂钩的。该课程主要讨论人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有关价值选择的问题,对于塑造美国公民的人生观、价值观非常重要。其目的是为了探索做出道德和政治的理性选择的方法。开设“自然科学”类型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总体理解,学会获取科学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公民在社会中生活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应用,因此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帮助美国公民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在自然科学中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提高公民自身的科学素养,追求科学精神。而“社会分析”领域课程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代社会中的人类行为规律。公民教育一直致力于帮助公民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倡导公民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建立社会分析类型的相关课程的优势在于能够帮助公民加深对于社会的理解,并自觉地形成个体应有的社会行为模式。

第二次重要改革是在2007年,哈佛大学在学校网站上公布了《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在这份报告中,对于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都有清晰的阐述。此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八个领域:审美与诠释、文化与信仰、实证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中的诸社会、世界中的美国。较之前而言,这一次通识教育的改革同时开设了多门同类课程以供不同的学生按照兴趣进行选择。例如生命系统科学与物理世界科学领域的课程主要是以科技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帮助学生理解并适应他们的生命因为科学技术发展而带来的一系列改变。“审美与诠释” “文化与信仰” “伦理推理”领域课程的开设较之前的“外国文化” “历史研究” “文学艺术” “道德”领域课程有很多重复,其突显的公民教育功能也是类似的,在此就不过多论述。“实证推理”领域课程的开设能够教会学生用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工具去分析问题,从而在需要评估实证的问题中得出推论。而“世界中的诸社会”与“世界中的美国”可以看作是互补的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以外的各个社会,同时还要对美国社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坚持国际视野与本土视野相结合,学生要学会用多角度、宽视角去分析国际社会和美国社会发生的事件,研究不同的文化习俗和社会行为,明确自己身为美国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美国通识教育目标体现的公民教育功能

相对于专业课程教育目标的确定性来说,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相对来说更难确定一些。因为各个高校对于“通识”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学校其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下表是笔者根据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而得出的美国几所大学的通识教育具体目标[5]。

概括来说,美国通识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将大学的经历体验与未来毕业要面对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开展通识教育为学生承担公民责任做好准备,教会他们不仅要有地方和国家的责任感,同时也要有世界和全球的责任感,认识到自己是其中的参与者。除此之外,在思想、伦理、价值观等方面也要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力量也要有所认知等等。而美国教育行政部门明确指出:公民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年具有合乎社会政治制度所要求的态度和信仰,明确公民权利和责任,目标是把青年学生培养成“责任公民”,即具有爱国主义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公民。通过以上比较可知:美国通识教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因此美国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也蕴含着显著的公民教育功能。

二、美国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提升路径

既然美国通识教育与公民教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那么则可以通过在高校推行通识教育来加强全社会的公民教育。如何更好地将通识教育与公民教育结合起来?如何以通识教育的发展来促进公民教育?通过对美国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将会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

(一)合理改革通识教育内容,突出公民教育的时代性

美国的公民教育致力于培养公民具有美国式民主价值认同的根本目标始终不变,但是具体的培养要求与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更新。为了更好地适应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这就要求通识教育应当紧跟时代潮流,看清现代社会发展的态势,认真分析复杂的社会状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自身内容的更新与完善,这样进行的通识教育才能培养出美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公民。通识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更新变化的,这也是通识教育发展至今仍然为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从哈佛大学十分重视通识教育的改革就可以看出来合理改革通识教育内容的重要性。通识教育的内容可以根据公民社会的需求而进行相应的转变,并且能够很好地承接公民社会与时俱进的要求,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与公民教育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通识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和趣味性的统一,真正地将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落到实处,在最大限度上发挥通识教育对于美国公民教育的积极作用,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感,提升公民基本素质,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真正达到公民教育所期待的社会目标。

(二)培养优秀通识教育队伍,提升公民教育的高效性

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而教育的发展则依赖教师,对于美国的通识教育也同样适用。优秀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非常必要,这直接关系到推行通识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与公民教育的开展程度。要想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提高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注重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高校在选择通识教育教师队伍方面更加认真谨慎,不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任务。通过对美国高校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老师只适合做学术或科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能并不出彩;与之相反的是有些老师非常善于和学生交流、沟通,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也容易将老师上课所讲授的内容通过消化、吸收转变为真正的内心信念,从而在处理问题时将内心拥有的信念赋予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即转化为自己的公民行为。这有利于将通识教育中蕴含的公民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升公民教育的高效性。

(三)注重提升通识教育认同,落实公民教育的实践性

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这与美国高校大力推行通识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我们如何继续提升通识教育在美国公民社會的认同,尽快迎来通识教育的“春天”,仍然是一个进行时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通识教育不仅仅只在学校中进行,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的重要性不得不让整个美国社会都重视起来,这就要求注重提升通识教育在公民社会中的认同度,可以利用网络媒体、新闻报纸等传播手段积极推广和宣传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开展各种通识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公民认识到通识教育本身所具有的正面效应,从而可以自觉接受通识教育的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通识教育的实践者,最终也有助于通识教育体制的发展。与此同时,通识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公民教育功能就能在社会中得以展现,并且能够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美国社会公民普遍认识并接受通识教育时,公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还能帮助民众将公民教育真正落实到实践上,发自内心地认同美国的民主式价值观,并且身体力行,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美国式民主的要求,为自己能够作为一个美国公民而感到自豪。

三、对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启示

美国通过在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并开设通识教育相关课程,将公民教育的要求渗透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公民教育,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而这也符合美国历来所遵循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这一高效率办法也可以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经验,我国的公民教育承担着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职能,因此如何更好地通过通识教育来发挥其公民教育的功能,是我们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树立合理目标,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指明正确方向

通识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心智、理性,追求真理,“启迪良智、教化大众和推进文明理应成为通识教育的本质使命”[6]。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之前需要结合通识教育本身所特有的教育价值,明确高校通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过去按照知识体系划分教育目标的思路已经不能适用于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目标的划分应当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基本能力而非灌输知识的角度来制定。通识教育目标应当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清晰、明确的目标体系。”[7]因此学校通识教育的目标也应当根据个人的天性以及生活需要来制定,要让教育有效率的前提就是需要尊重个人的自然成长,尊重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将其与社会活动适当组织在一起,充分发挥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塑造出公民社会发展所需的合格公民。而传统的灌输知识角度是与学生进行自主判断相违和的,从某种方面来说它是教师对于自己所拥有的权威的滥用,是排除在教育应有的状态之外的,灌输培养不出真正的公民。黑格尔曾经指出:“只有当我们努力制止我们的孩子思考道德问题的能力发展时,灌输才可能开始。”而通识教育的精髓就在于它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己思考的能力,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尊严,这恰巧是与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目标相吻合的。

(二)明确课程定位,注重课程内容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高校也都积极引入了通识教育模式,然而却没有收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认真分析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通识教育长期受到专业教育的惯性制约的局面仍然长期存在,对于通识教育的课程定位与导向也存在不够清晰、甚至混乱等问题。此外,高校中关于通识教育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在内容方面也存在着较大问题,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大多数通识教育授课教师是由专业课教师兼任,课程内容仍然带有强烈的专业知识的痕迹,并没有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在促进公民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因此我国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首先做的事情就是要明确通识教育的应有地位,积极面对其对公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尽量改变目前通识教育被专业教育压制的不利地位。在明确了通识教育的地位之后,就要着手解决其课程内容的问题,坚持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统一。通识教育内容的思想性是由其着眼于自由人、全人的教育理念决定的,同时也完美地承接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特征,公民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现代诉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除此之外,“我国公民教育所要培养的公民是一种新的人之形象,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独立人格、民主意识、人道情怀、人权理念、公共理性以及公共责任等”[8]。坚持通识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趣味性的统一能够更好地为实现我国公民教育目标服务,启蒙公民思想,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公民教育在更深层次地开展。

(三)优化课程结构,坚持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

理论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专业教育将其视为课程标准,不愿意轻易打破这个标准。美国在开展通识教育时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事实证明美国的通识教育也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承认开设理论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储备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相关基础知识,削弱因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落差过大而给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积极进行“公民参与”的观念和态度。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以外,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也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在开展实践课程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学校与周边社区的联系,有目的地创设教育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公民社会的切身理解,从而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为社会的安稳与团结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让学生拥有一种“存在感”。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更容易突显通识教育的公民教育功能,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强学生与公民社会的互动,置身在公民社会的环境中能够帮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公民教育的“有用性”,明确作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而自觉地成为公民教育的实践者。

“在一个需要更多的学理和与智慧来应对复杂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的时代,忽视前代思想家们的智慧资源是可悲的。”[9]因此通过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突显公民教育功能的经验,有利于我国高校在推行通识教育时,加强大学生对公民教育的认同,扩大通识教育公民教育功能的影响,为更好地建设公民社会服务。这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对于公民个人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冬梅.美国的文化论证与通识教育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7(1):67-70.

[2]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高峰.美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J].比较教育研究,2005(5):55-60.

[4]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8(2):29-32.

[5]倪愫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国际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0.

[6]黄海.当前我国通识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现代教育管理,2014(4):33-37.

[7]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25-133.

[8]檀传宝.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212-219.

[9]萧功秦.思想史的魅力[J].开放时代,2002(1):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