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冷漠

2018-10-23张妮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张妮

摘 要: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人民正由温饱型向着小康型稳步前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和矛盾。由于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在一些领域频频发生,对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专项教育和治理,其中道德冷漠现象在社会上表现尤为突出,给社会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道德冷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冷漠现象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88-02

先秦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对“道德”一词有相关记载,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其中“道”是指万物的本原;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开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由此可见中国几千年前就非常重视“道德”,而且这种重视从未间断过,它随着历史的长河作为一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新的时代赋予了“道德”新的内涵,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形成了新的“道德”规范和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继承和发扬着五千多年的优良传统,始终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的成果是让世界所惊叹,让国人所骄傲的,经历了鸦片战争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多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指出我国在当今社会中“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需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这其中道德冷漠现象在社会上表现尤为突出、频繁出现,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对社会主义建设埋下了祸根,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道德冷漠的内涵

道德冷漠一般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道德事件,道德现象的不关心,持冷漠,怀疑,拒斥,逃避,消极麻木,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负面道德现象。

(一)从社会学角度看道德冷漠的内涵

关于道德冷漠概念的界定,从社会学角度看,万俊人先生曾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2]86-87。

道德冷漠与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密切相关。在人们的道德生活中,一定的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而人们的道德品质又总是由一系列的道德行为组成的。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不仅体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关系中,形成一定的习惯和社会风俗,而且也表现在社会成员的个人品质方面,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3]394。道德品质的好坏导致了道德行为的善恶,道德冷漠就是个人的道德行为善的缺乏的表现。“视他人的善举为怪异、对不义之作为缺少正义感、置他人的危难而不顾、对他人之难没有同情、这一切都暴露了个体的道德冷漠心态。鉴于此,与其他不道德行为相比道德冷漠的社会后果更甚”[4]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冷漠现象被视为改革阵痛,不是大局牵动大局,不是中心影响中心,道德冷漠不同于简单的情感淡薄,它侧重于道德情感的丧失、道德行为的孤立和道德意识沟通的无效。道德冷漠也是社会个体在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上的扭曲和畸变,使得之前的人们正常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责任反而被视为不正常,在此表象下,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作为一种“社会人”,在遇到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便作了“旁观者”“局外人”开始主动推卸道德责任,抑或降低道德责任位次又或道德观念自利、道德意识麻木。

(二)从经济学角度看道德冷漠的内涵

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会道德水准与经济的提高相比还有差距,在改革开放中有一种,所谓“时间就是金钱”“以经济建设为龙头”等思潮,在改革初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些思想开始影响到了人们的道德素质,人们在努力奋斗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或者有意无意地将精神文明建设放置次位,加之開放搞活在引进了国外很多先进技术、先进思想的同时,国外很多腐朽思想也在逐步侵蚀着我们的生活,社会中弥漫着一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浪费、炫耀攀比的气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冷漠可以被看作是受自我利益所驱使而引起的人们行为的功利化。人们在遇到社会问题时考虑的出发点是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问题。行善的机会成本是行善者付诸行动后,放弃了不行善的收益,不行善所获的收益即为行善的机会成本;同理,不行善的机会成本是不行善者付诸行动后,放弃了行善的收益。当行善的机会成本高于不行善的机会成本时,即不行善的收益高于行善的收益,按照经济学理论来说人们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会放弃行善;当行善的机会成本低于不行善的机会成本时,人们才会选择行善。

综上可知,道德冷漠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是行善机会成本高于了不行善机会成本,造成了人们在权衡利益关系后,为降低机会成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求得自保而主动放弃行善的行为。

二、道德冷漠的表现

由于对道德一词缺乏充分的认知,道德行为的信誉缺失、道德义务冷漠、无视道德道义、道德情感无所寄依等表现形式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理解和把握道德冷漠的表现特征,有利于进一步了解道德冷漠的实质,给自身树立一杆道德标杆,有利于认识自我、精进自我,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对道德行为信誉的怀疑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带着做善事的“面具”,为了谋取私利却做着各种恶行,这种行为是有违道德的,甚至是“抹黑”道德本身。实施道德救助的本意是使道德正义得以展现,使受助者得到应有的救助。

(二)对道德义务的冷漠感

道德义务是人之为人的自我约束,是精神家园的堡垒,如果受某些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履行相关的道德义务和责任,人们的内心通常会自责和不安。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出于良知和道德责任去履行道德义务时,却遭受到嘲讽和质疑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自身缺乏安全感,对实施者的心理动机表示怀疑,无形的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障碍,其应有的高尚感逐渐消失,代之而来的是一种麻木和冷漠的态度。

(三)对道德道义的无情践踏

为谋求私立,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栽贓陷害,一次次的突破道德底线,被所谓的经济利益蒙蔽双眼,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破坏了市场经济自由、平等、竞争的原则,偏离了道德道义的主航道。

(四)道德情感的无处寄托

理想信念动摇,道德信仰缺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并存的现实,造成对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信念的动摇。信仰缺失造成人们的道德情感无处寄托,对隐藏在“真、善、美”华丽外衣下的“假、恶、丑”失去了辨别能力。

三、道德冷漠的危害

道德冷漠的危害随着改革的深入越发凸显,若对道德冷漠置之不理,任由其肆虐蔓延,将会导致道德水平的倒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涣散。

(一)道德冷漠导致了道德水平的倒退

道德水平的倒退实质是社会文明的倒退,它包括道德敏感性的麻木、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道德自律的弱化、道德责任感的缺失。道德冷漠主体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不感动,对卑劣的道德行为不愤慨,善恶在他们眼中没有区别,任何行为都不会引起其感情上的波动,最终产生了道德敏感麻木。道德敏感的麻木最终可能导致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表现为道德冷漠主体是非、善恶观念的丧失,对社会不道德行为的无底线的宽容。

(二)道德冷漠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冷漠实质是一种“平庸的恶”,道德冷漠者丧失了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是非、善恶、对错、美丑对他们来说都已经不重要,这种类似传染病的病毒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形成气候、形成规模最终会导致正不压邪、黑白颠倒,造成社会公平失衡,进而产生很多矛盾纠纷,正如近些年来的群体性事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建设。

(三)道德冷漠导致民族凝聚力的涣散

民族凝聚力是使民族及其成员保持在民族群体内的向心力,我国是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实行民族区域自制,加强各民族团结,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民族凝聚力要建立在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要有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价值观是建构在每一个国民的内心深处,是一种“想象中的共同体”,渗透在每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之中。然而道德冷漠现象使得社会上出现很多不和谐的问题,人们只注重个人利益,不顾他人的冷漠现象,损害了各民族团结,破坏了民族凝聚力。

四、道德冷漠的对策

道德冷漠现象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它的危害已越发明显,我们必须找到合理的方法唤醒人们的良知,建立起符合时代的道德价值体系。

(一)大力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传统的道德文化孕育了华夏民族,这是我们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本,脱离了根本,我们将失去自我,失去“灵魂”。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吸收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思想,结合时代加以创新,在旧的道德文化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新道德文化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注重榜样力量,发挥榜样作用。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和弘扬鲜明的榜样形象,展现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的道德正义感,更要发挥好榜样作用以其人格魅力激发感召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建立多种手段相结合的道德赏罚机制,加强法律保障和舆论监督

我们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加强道德回报机制的建设,以正式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用正确的舆论来监督人们的行为。一要把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道德回报机制。二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法律,为善行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对恶行进行严厉的惩处。三要完善进一步道德舆论监督机制,通过社会舆论对各种道德冷漠行为、不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引导人们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践行良好的道德规范。

(三)培育社会公共精神,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

社会公共精神作为一种底线伦理,是每一个人必须履行的基本道德义务,是现代社会对我们每一个公民提出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对人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公共精神教育,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强化重点人群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是提高公职人员的道德素养。国家公职人员应做到:为官自律,公正廉洁、克己奉公,端正价值取向,树立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的榜样形象。二是提高医护人员的行业作风。医护人员的医德是高度体现在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极力培养优秀的医生和口碑良好的医院,进一步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意识。三是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作为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业,师风师德影响着一代代学子的道德教育,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因此必须要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四是重点强化学生的道德觉悟建设。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理念,引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学习优良的传统文化,培养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做一个正义、坚强,有责任担当意识的人;做一个分辨是非、善恶,遇到挫折敢于迎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人;做一个有同情心和爱心,善于分享和协作的人;做一个有远大理想和目标,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努力拼搏奋进的人。

参考文献:

[1]震阳子.道德经注解(四十六)[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4.

[2]万俊人.我们都住在神的近处[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3]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朱力.旁观者的冷漠[J].南京大学学报,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