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关系刍议

2018-10-23杨攀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杨攀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民族地区的团结进步也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成为各族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因而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各民族共同富裕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促进民族团结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052-03

在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概括和集中提炼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它指导社会公民的行为观念,使多元的价值观集中起来,共同规范着国家和社会的秩序。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稳定的内在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含义去解读:第一个层面是关于国家建设方向,即国家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它在三个方面中处于最高层次,对另外两个方面的价值理念具有统帅作用。同时它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国强民富、社会和谐、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具有基础性指导作用。第二个层面是关于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形象,它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属性,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要遵循的价值理念。第三个层面则是对我国公民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道德规范,是公民在实际生活中应当遵循和坚持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下的治国理政新导向,它辩证统一而又融洽地把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联结起来,不可谓不是历史的创举。

(一)国家层面,引领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之路保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之路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信仰社会主义的国家奔向共同富裕持续坚守的。国家為社会层面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条件、精神动力。如近代西方列强犯我中华,山河破碎,祖国母亲遍体鳞伤,肩负振兴中华的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尔后大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国家实现飞速发展。在社会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仅仅局限于面包和黄油,还增加了歌剧和书画,物质需要空前满足,精神需求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为个人层面提供了力量支撑,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权利。因此,国家层面的这一目标是第二、三层面的根本保障,不断引领着我国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的价值追求。

(二)社会层面,承载国家和个人的价值理念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我国现阶段各个领域的深层次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完善并深入研究。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不仅能壮大国家力量,而且可明显地突出公民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公民真正实现了自由平等,才能够以公民的身份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我们的国家发展也就具备了最深厚和最长久的根本驱动力。只有权利得到了公平的对待和法治的保障,公民才能爱岗敬业、爱国爱家。因此,当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时,才能保证使国家和个人层面的理念顺利地实现。总之,社会层面的价值理念承载着国家和个人的价值理念。

(三)个人层面,体现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要求

个人层面是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归宿,国家的强大与社会的进步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公民生活的全面进步亦能体现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人民大众的期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个人层面的目标追求推动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选择且三者紧密交织在一起。因此,富国梦、民族梦的成功实现,应当与社会以及公民的价值准则糅合起来,个人梦与中国梦相互借力发力,个人梦想有依托,国家梦想有根基,如此两个百年发展目标的胜利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理想也就具备了源头活水。与此同时,我们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环境下,我们的个人价值也将顺利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响应了时代发展的召唤,它所浓缩的大到国家再到社会和个人的时代精神包含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指导人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个人自由、国家强盛、社会和谐。

二、民族团结——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阶级属性上是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何时何地都要坚定无产阶级的利益,民族团结又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层面的核心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民族政策时,要从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国家和民族团结进步为落脚点和政策初心。因此,它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观察民族和处理民族问题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坚持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民族和民族的发展规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来制定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问题。

(一)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社会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制约作用,社会安定团结则社会平稳有序运行,反之基本的社会秩序都难以保障。而民族间的和睦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大影响因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和睦相处,积极友好往来则是对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既是社会稳定器,又是发展黏合剂,民族团结对国家和民族的当下和未来都至关重要。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首要的就是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没有稳定环境的保驾护航,发展步履维艰,甚至丢掉已有成果。”[2]我国自敞开国门拥抱世界以来已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与新的发展环境相伴随的还有新的发展问题。21世纪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百年,国家与社会各方面的和谐高效是复兴的“后院”,这其中尤以各个民族间关系的和谐最为重要,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坚持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民族内部之间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奋斗准则,团结互助,才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说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保证

历史经验证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进步依赖于各个民族的团结奋斗,各个民族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支持与援助[3],因此各个民族想要共同繁荣发展就要同心同力,优势互补,短处互帮,携手前行,共同发展提高。在经济上,东西部之间的发展都需要以对方的优势为支撑点,两者要科学互补;在政治上,各民族之间是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大家庭,要坚持各个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国民幸福;在文化上,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非少数地区的文化要相互兼容学习,认真学习交流彼此的文化特色,只有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才是真正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所以无论是经济的互通有无、政治体制的改革精简还是文化的交流学习,没有民族同胞间的友好和善,没有大家庭成员的理解互谅,没有万众一家亲的家庭团结,那交流交往的成效就要大打折扣,“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各族人民只有做到真正的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各民族的繁荣进步。

(三)民族团结是抵制民族分裂主义的利刃

从目前来看,我国发展的主要方面是繁荣进步,但并非完全如此,一些敌对势力仍旧妄图通过民族分裂行径来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时刻警惕蚁穴之溃,防患于未然。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考察,格外关注新疆未来发展的安定团结工作,与新疆的行政人员开会深谈畅言,对田间地头的百姓握手交谈,问需求,安民心,并对新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关乎安定民心,聚拢民心的工作做了重要指示。其中,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调研关注的重点问题,并提出汉族和少数民族自古一家,互相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处理方针。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指出:“民族团结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坚强支撑”“民族团结问题是新疆问题的核心问题。”[4]我们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去抵制那些民族分裂主义,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敏感,自信坚定地高举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总之,国家的发展进步需要遵循民族团结这一基本原则,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促进作用。民族团结则国家对内强盛,对外自强,反之国家动乱,对外无力。在新时代下继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和谐、美丽的强国更加离不开全国各民族的支持和参与,民族团结凝聚力量,民族团结成就中华民族合力,民族团结铸就民族发展新辉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树立与民族团结事业的推进可谓是异曲同工的,落脚点同为安邦定国与强国富民,二者互为表里,共进共退,缺一不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与践行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又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两者相互影响、互相渗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化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良好民族关系的建构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民族间的关系和谐及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推动性作用。推进民族团结事业要用价值观念的整合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一个多民族共生、共存、共荣的社会发展状态。此社会发展状态的存在便是以国民精神共同体的建构为焦点。在传统社会中,精神共同体都是以宗教信仰为载体,而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则是以内在的社会精神信仰为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建构的治国理政顶层理念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是整个中华民族当前的内在信仰,它对各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各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都有着强烈的凝聚作用,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二)民族团结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各民族的团结一致和共同努力来实现。全面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验,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的建造,需要民族团结;发展经济需要民族团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民族团结;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需要民族团结;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民族团结。因此,我们在新形势下所提出的有着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同样需要民族团结这一重要前提,只有各民族真正地团结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民心,才有利于国家治国理政的顺利实施。

(三)二者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這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新理论的形成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这些新理论的形成还会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检验的目的是使之真正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意愿;另一方面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践行上更加运用自如、更加适应中国发展需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做到与实践相结合。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的结合途径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个民族当中,成为各民族普遍认可的一种自觉意识,最终融入各民族人民的内心深处,就需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理论,始终以人为本,以各族人民的总体利益为本,始终坚持和弘扬民族文化,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不会被高高挂起,而得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经过社会长期的发展实践并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在弘扬我国核心价值观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过程中都应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存在任何的一成不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将其与时代相结合,面向时代,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持实践的检验标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才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它、发展它,要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挑战新的事物,不断创新,反对那些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要用开放的思想迎接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将更加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践中去。

(二)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根本遵循,做到以人为本,也就必需要做到以当代中国人为本,以各民族的长远发展为本。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自信心,还可以使我国的核心价值观被人民群众所认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进方向的思想指导,不但是对我们做优本职工作的宏观大局指引,而且凭借其超越民族的思想魅力将最广泛的社会群体团结起来,朝着共同富裕的美好幸福的社会发展目标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反复进行交流探讨,把人民大众的观点、意见去伪存真,去表寻根,化为新的工作共识,再回到人民大众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三)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民族文化是对民族经济的反映和指导,是民族经济的内在含义[5]。大力弘扬和宣传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彰显民族文化独有价值,还可以为民族地区的群众提供大量就业、创业机会,带动本地区脱贫致富,与周边和相对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联动,激发整个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活力。此外,不同的民族之间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我们要想弘扬其特色文化,就必须先保护其文化的独特性,尊重在历史和独特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文化差异,还要不断推动民族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互动,让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都更加充分认识到民族文化无可替代的价值,增加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使他们成为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带动者,同时,要坚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将本民族的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之路。少数民族的文化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独有的民族风情、民族节俗以及民族信仰等,都应该得到中华大家庭成员的理解尊重,寻找发现彼此文化的相通点并相互交流学习,增强本民族对本地区文化的自觉自信,也可以增强他们抵御腐朽文化的思想,以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态度接受外来文化。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是紧密镶嵌的,二者的和谐互动不仅能够助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也将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将二者科学组合来发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作用的前提就是要坚持好以人民为本的指向,同时增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自信心,把对本民族和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延伸到对国家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加强民族团结的初心更加契合,进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62.

[2]徐玉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3]田忠福.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團结进步[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66-69.

[4]李斌,霍小光.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更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纪实[J].中亚信息,2014(5):5-13.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