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精神综述
2018-10-23夏杰衣庆泳
夏杰 衣庆泳
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弘扬对提高我国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民族精神进行了不断的探讨,本文对所涉及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内容、特征和培育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最后提出一些思考与总结。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内容;途径;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30-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我们要牢固树立这个理念,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精神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从民族精神的内涵、内容、特征和培育途径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梳理。
一、民族精神内涵的界定
目前,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学术界对民族精神界定的理论很丰富,主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定义。首先,从民族精神特点的角度定义民族精神。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如王希恩指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2],卞敏认为“从哲学意义上讲,民族精神是一种维系和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渗透到民族生存的整个肌体里”[3]8,还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行动准则。张岱年先生在《文化与哲学》中谈道:“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民族精神。”[4]73换言之,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民族成员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和理想信念的反映,在长期社会实践发展中形成民族成员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成为实践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其次,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民族精神进行界定。关于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普遍认为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是一种共生体,民族文化孕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反映民族文化,只是视角有所不同。有学者从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研究,例如林卓才和王卫国学者在探讨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时指出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共同生活形成的自我意识,它包括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导向、宗教信仰、社会风尚、生活习惯、文学艺术等文化构成要素,换言之,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涉及民族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日常生活、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民族精神就是由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还有的学者从民族文化的地位角度对民族精神进行定义,迟成勇在考察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时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脉和风骨,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5]32,“一个民族没有丰富灿烂的文化,就不可能有厚重坚韧的精神状态和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5]33,迟成勇如是说。认清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关联,能够让我们了解如何发展民族文化,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还有学者从民族精神的“扬弃”方面对民族精神进行价值判断。对于如何看待民族精神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方面被称为民族精神,反之,那些落后的、糟粕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就不属于民族精神。代表性观点如张岱年先生指出“狭义的民族精神专指能起促进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精粹思想”[6]356,显然,张岱年先生是不认同民族精神中糟粕的一方面也属于民族精神的。有的学者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例如李宗桂教授指出,民族精神是一种中性的概念,它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种客观存在物,我们要以事实为判断依据,不可否定它的糟粕。有的学者也认为民族精神无所谓是中性还是褒性的,只要能够界定明确,它的进步和落后的方面都是有益的。因而,对此问题,我们只有正反两方面看待,才能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界定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主要从民族文化、外在表现和本质属性等方面入手,无论站在何种角度、有何种背景,学者们都将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概念去考察,对弘扬民族精神的理论研究提供基础,也丰富了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二、中华民族精神内容的相关研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育于中华文化之中,从先秦诸子百家伦理道德思想,再到近现代的时代精神,无不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长河,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了探讨。有的从古代文化思想和民族风貌的角度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张岱年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理论研究的代表,他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名言是中华民族精神内容的生动体现,他解释说二者是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和核心,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张岂之先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在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思想中凝练,涵盖人文精神、自然精神、天人合一、奇偶精神和会通精神等。宋志明和吴潜涛两位学者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包括“注重道德”“务实乐观”“坚韧不拔”“利群爱国”“包容和谐”“克勤克俭”“自强不息”“崇尚统一”“民为邦本”九个方面,他们做了高度概括和凝练,内容广泛,显得比较全面。还有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概括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朱西周对古代、近代、现代及新时期等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做了划分,分析不同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内容,李宗桂先生分析了不同时期民族精神的特征,认为古典民族精神主要以伦理思维为特征,近代民族精神以政治思维为特征,而当代的民族精神以经济思维为主要特征。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中华民族精神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虽然角度有所不同,但学者们都认为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包容和谐、崇尚统一等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达成了理论共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民族精神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相关研究
关于认识民族精神的特征,斯大林曾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状态不同。”[7]294我国学者迟成勇就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表现出来的内在品格、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还有的学者从其他角度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王兵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为历史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类延旭从运动属性、基本性质、作用方式角度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认为它是历史性和时代性、共性与个性、间接渗透性与直接能动性的统一。涂可国认为中华民族精神既具有民族精神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属于自己独有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恒久性与流变性、传统性与现实性、多元性与总体性等方面。刘曙光指出中华民族精神除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共性和个性之外,还具有显在性和隐在性的特点,究竟哪些民族精神处于显性状态,哪些民族精神处于隐性状态,主要取决于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孙文营认为我们可以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基本内涵及价值功能三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进行分析,他还指出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不是以“某种精神我有你没有”为出发点,而应该着重探讨“更看重哪些精神”和其突出的精神品质,要找清重点。宋留清认为要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他从理性精神、辩证精神、人本精神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精神的特质,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特征,有助于深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认识,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华民族的自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四、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途径的相关研究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对于如何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我国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看法。第一种观点指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精神。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内含的“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和革命精神等向中华民族精神的转化,迟成勇强调在这方面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渗透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二是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入到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5]291,将马克思主义内涵同中国传统文化内在机理有机融合,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创新。第二种观点指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民族精神本身入手,重塑民族精神内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但没有充分发挥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就是因为它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隐藏于传统文化之中。此外,我们处在开放的、多元文化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受着世界其他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民族精神还面临着严重生存危机,因此,重建民族精神对打破发展桎梏、消除发展瓶颈,显得尤为重要。第三种观点主张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灵活运用,不能一成不变。首先,要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性和时代性,坚持弘扬民族精神要做到继承发扬和立足现实并举。中华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久不衰,但它和中华民族一样,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精神不是永恒的绝对精神,不能放诸四海而皆准,而是需要不断创新。其次,学者们提出不能单一地培育民族精神,要把民族精神培育纳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就是说,把民族精神渗透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个方面和关键领域,同其他事业协同发展,形成具有辐射功能带动全社会的培育协调机制。对此,有的学者提出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途径共同来完成,还有学者提出民族精神培育还要发挥先进人物和典型代表的示范作用,加强国情教育,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使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五、思考与总结
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现状来看,理论成果很多,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还有一些方面有待提高:第一,大多数研究者从中华民族精神的某一个角度或某一点去研究,有的基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有的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化,有的从文化的视角去探讨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内涵,这就造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理论研究缺乏整体性。第二,民族精神要综合时代性的考察。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历史概念,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精神,既要看到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又要研究它在当今时代下的时代特征,把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推进充实创新和与时俱进。第三,对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当前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宏观角度把握,或者从民族精神的主体进行考察,具有局限性,缺乏对策性的建议。因此,我们应该在加强民族精神元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它的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并不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2]王希恩.关于民族精神的几点分析[J].Ethno-National Studies,2003(4).
[3]卞敏.中华民族精神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5]迟成勇.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观照与历史嬗变[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张岱年全集:第6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7]斯大林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8]林卓才,王卫国.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9]周建标.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中北大学学报,2008(3).
[10]李宗桂.中华民族精神概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4.
[12]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38.
[13]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7.
[14]王兵.淺析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2).
[15]类延旭.论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J].社科纵横,2004(5).
[16]涂可国.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06(3).
[17]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J].学术论坛,2007(1).
[18]孙文营.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三重维度[J].探求,2009(2).
[19]宋留清.中华民族精神的几个特征[J].科学社会主义,2009(1).
[20]欧阳康,刘献君.民族精神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1]莫税英.我国民族精神培育的历史回顾与新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