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建设性思考
2018-10-23卢琴
卢琴
[摘 要]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安全问题加剧,传统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悬而未决,“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陷入低潮。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治理提供了全新理念,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和贸易金融发展,有助于化解“逆全球化”浪潮危机,推动过去不平等的全球化转型升级为合作、共赢、平等、开放的新型全球化。文章论述了“逆全球化”浪潮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冲击,提出“逆全球化”浪潮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逆全球化;新型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3283(2018)06-0011-03
Abstract: Since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 economic growth rate has slowed down, regional conflicts, terrorism and other security problems have intensified, problems such as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o on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globalization, have been unresolved, and the trend of “inverse globalization” has been constantly increasing.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t a low ebb. In this context, China, put forwar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conforms to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the Belt and Road;Anti-globalization;the New globalization
一、“逆全球化”浪潮产生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地的沟通往来愈加便利,贸易、生产、投资等逐步走向全球化,各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优化配置,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个整体,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直到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演变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企业破产、股市暴跌、信贷萎缩,实体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全球贸易进入寒冬期。
二、“逆全球化”浪潮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冲击
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不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一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为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适应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中国于2013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主张与沿线各国互利共赢、包容发展。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浪潮将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
过去,西方发达国家将低端制造业转移至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及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使得国内产业空心化,虚拟经济占据主导。金融危机之后,为解决国内失业问题,美日等国开始大力倡导制造业回流,发展实体经济。如,美国于2010年启动了“再工业化战略”,出台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等一系列法案和计划,并通过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政策来吸引本国企业将资金和岗位迁回国内。发达国家这一举措实际上打乱了原有体系下的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对长期依赖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程度的打击,不仅会增加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压力,影响外贸增长,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撤回,还将阻碍我国吸收外来高新技术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继而影响到我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不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延伸和长远发展。
(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贸易预警》报告显示,2008年11月至2016年10月,二十国集团成员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总计达到创纪录的5560项,最近一年来新增贸易保护主义措施401项。这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做法可能短时间内对本国有利,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际贸易的良性发展,最终必将害人害己,同时也对“一带一路”建设极为不利。
第一,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劳动力、技术、资源等要素在国际上的自由流通。它通过进出口限制措施人为地提高了商品价格和交易成本,使得出口国企业利润减少、经济受损;同时会加剧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使得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极有可能引起相关国家采取一系列报复与反报复措施,最终演变成贸易战。而它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将会严重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常的贸易往来。
第二,贸易保护主义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加剧了各国汇率波动与金融风险。由于许多国家纷纷执行贸易保护政策,国际资金市场紧缩,加上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元升值,其“虹吸效应”增强,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紊乱、汇率波动风险加大、融资成本增加,容易引发金融风险,从而使“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融资难问题。
(三)区域经济合作碎片化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引发了连锁反应,瑞典、丹麦、法国、希腊等国纷纷表示也有意举行公投来决定去留,曾经被誉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的欧盟遭受重大打击。近十年来,亚太地区各经济体之间建立了大量双边及多边区域合作机制,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过于泛滥,导致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出现了“意大利面碗现象”,即复杂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中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样,缠绕在一起。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为享受优惠关税税率,不得不和多套自由贸易协定程序打交道、遵守多套规则,不利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四)民粹主义势力崛起
伴随着“逆全球化”浪潮,民粹主义势力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民粹主义者对全球化、自由贸易、移民、超国家政权等表现出极大不满和抗议。由于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欧洲国家的极右翼势力在政坛崛起,法国、意大利、瑞典、奥地利等国的极右翼政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空前支持,带有种族主义和排外倾向的极右思潮和言论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支持。受民粹主义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对合作倡议的决断容易受本国民间舆论干扰,加上西方媒体的恶意导向,民众容易产生盲目排外的非理性心态,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移民问题、环境问题、金融风险、腐败问题加以臆想并放大,动摇沿线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和立场。
三、“逆全球化”浪潮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对策
(一)推广合作共赢理念
有效的国际合作模式是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但现行的国际合作模式下少数发达国家垄断了经济治理的领导权和发言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经常被忽视或损害。而“一带一路”恰好为国际经济治理和合作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模式,它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共赢,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向国际社会推行合作共赢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以开放多元的态度推进区域合作,同时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合作方面的话语权,这有利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革新,超越了传统全球化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的困境,从而有助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化区域合作的“硬件”保障,是各类经济要素相互流通的基础。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资金不足,供给缺口巨大。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发展,中国在各类基础设施行业中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完全有能力填补这块空白。具体内容包括修建高质量的公路、铁路、高铁等交通设施,提供稳定的能源供给,改进通讯信息技术、缩小数字鸿沟,加强各国运输制度、政策、规则的联通。在此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相关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习俗、法律制度,做到因地制宜;要建立全球性协调机制,统筹不同国家差异化的利益需求。通过与沿线国家共建互联互通的“硬件”网络,打通国际贸易通道,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贸易投资合作奠定基础。
(三)促进自由贸易与投资
贸易是经济增长之源,市场开放是贸易畅通的关键,但目前“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市场开放程度低、贸易保护严重,故首先要着力解决各国市场开放问题。为此,应同沿线国家共商共建统一、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制定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新型贸易规则,通过平等协商消除各种贸易壁垒与纠纷。尤其是对于沿线的小经济体而言,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引导他们进行市场开放。
最重要的是建立并完善平等开放的多边贸易和投资体系,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订立范围更加广泛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多国进行多市场多领域的全面合作,努力改善“意大利面碗现象”。同时,开拓贸易新领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优化贸易结构,创新贸易方式;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
(四)深化金融合作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资金融通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首先要推进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和稳定的亚洲货币体系建设,扩大沿线各国货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完善金融基礎设施,塑造一个稳定便利的跨境资金流通环境。其次,要深化与其他经济体的务实合作,不断开拓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合作载体,创新融资方式,推广PPP模式,鼓励商业银行、民间资本共同“走出去”参与重大项目投资,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外,还要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合作,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和信用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全力避免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出现。
(五)推进多层面交流
虽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经济合作与发展,但与沿线国家文化、制度、艺术等软实力的沟通交流同样不能忽视,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民心相通、文化融合的支持。
政治交流方面。以互相尊重主权与安全为前提,积极开展各国高层领导人友好互访活动,建立政府间交流协调机制,加强政治互信。开展公共外交、城市外交,加强沿线国家之间政治团体的友好往来。
文化交流方面。推动科研机构进行国际合作,扩大高校间互派留学生规模,加强青年学生之间的友好往来。鼓励沿线各国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等交流活动。通过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加强政策的解释宣传工作,塑造友好和谐的舆论环境,增强认同感。
民间交流方面。重点开展面向基层民众的民间组织交流合作,交流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沿线国家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的多样性,加强各国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之间的交流往来。鼓励国内民间组织积极参与民生合作、人道救助等领域的国际项目以及区域内多边非政府组织活动,为“一带一路”建设赢得民心。
四、结语
“逆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些国家面对世界性经济问题无力应对而消极避险的一种做法,不仅无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各种争端的平息,还阻碍了世界自由贸易与投资,侵蚀经济全球化的果实。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以更为包容、开放、平等、普惠的新型全球化取代传统的不合理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我国在新时期深化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更是我国主动由经济全球化受益者向贡献者转变,为推进新型全球化提供的一种新思路。“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形成平衡发展格局,为更深更广的区域及国际经济合作搭建一个全新的平台。其核心与新型全球化的发展目标相契合,顺应时代潮流,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导下,“一带一路”倡议将成为推动全球化转型升级的重大引擎。
我国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转危为机,推动“逆全球化”走向“新型全球化”,在实现自身繁荣的同时为世界经济、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王蔚.从“逆全球化”到“新全球化”:中国角色与世界作用[J].学术界,2017(3):5-17.
[2]徐秀军等.推动新型全球化的中国方案[EB/OL],2017-04-14,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n1/2017/0414/c1004-29209900.html.
[3]辜胜阻,吴沁沁,王建润.新型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7(8):24-32.
[4]张琪如.“一带一路”:“逆全球化”思潮下的中国方案[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7(26): 15-17.
[5]毛艳华.“一带一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价值与贡献[J].人民论坛,2015(9): 31-3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4-06,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jyjl/l/201504/20150400933572.shtml.
(责任编辑:乔虹 梁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