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10-23郭静

学理论·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郭静

摘 要: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态势,无法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无法适应如今的教育环境。基于这一现实情况,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能够非常有效地避免主体性质单一的问题,很好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相契合。因此,文章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着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概念解读,并从中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原因,探索能够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42-02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两种认知:第一,单主体说,即在教育的过程中,把教育者或者受教育者看作是唯一的主体,其中大部分情况下,会让教育者作为唯一主体出现;第二,双主体说,即当从教育者教学的视角而言时,教育者是整体过程中的主体,反之,当从受教育者学的视角而言时,受教育者是整体过程中的主体。以教育过程为着眼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之间主要存在的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关系。这不但是对以往的旧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和创新,也是提升和超越。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含义

主体性主要是指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来的作用以及能够带来的效益,换言之,即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质。主体间性主要涉及了两个或者多个主体内部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里面涵盖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状况,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状况。另外,主体和主体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为主体间性,想要理解这种理论,需要把主体性融合到主体之间的关系中进行理解。

二、采取主体间性可能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授课者与学习者的地位关系

在如今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非完全平等,两者之间处于单纯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较为被动。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才使得在教学时候的授课者与学习者的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发生。

第一,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教育者代表着社会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够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具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另外,服从于教育者的受教育者,则被认为处于个体地位。再者,以哲学角度而言,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实践的行为,在主体对个体的教育中,主观意识占据了重要地位。教育者在教育中更多是主动教授,通过串联起教育方法、内容等对受教育者进行授业解惑。因此,被教授的受教育者则更多是被动接受教育。

(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难以协调融合

教育者的主要工作是教授别人如何学习、做人,那么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主要是以人为主,以人为服务之本。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关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协调融合,而不是将给予与被给予作为关系重点。

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作用下,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行为时,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控制心理在其中,导致教育者常常用命令的语气与受教育者交谈。这种强制式的教育,往往会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因而对被传授的内容也产生质疑和不屑。在这样的观念制约下,教育者一厢情愿地陷入理论的沉思。而现实中,大学生面临诸多的思想问题和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无法被疏通,导致厌学、厌交往等情况频频在大学生中发生。

(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较为单一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多数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灌输法这种单一且死板的方式为何在教育过程中适用至今,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灌输法这种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相对明显。二是灌输法有益于教育者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灌输法的教育形式,可以保障教育者把控绝对的权威,教育者可以将主流的思想通过统一编制的教材进行传达,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无须对受教育者是否能接受教育做出考量,当受教育者出现一系列的疑问时,教育者可以运用自身的权威性对其进行打压。

(四)思想教育的影响受社会新的傳播手段的影响

受制于落后的传播话语方式,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着诸多困境。导致传播话语手段滞后的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内容与新媒体之间存在脱轨现象,这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难以沟通交流。其次,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之下,发送者在发送信息的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这一现象就很好地使曾经的受教育者在传播信息这一环节当中的被动地位得到了改善。如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一同接收信息,甚至有时受教育者可以优先一步获得信息,因此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错位。

三、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因素

现如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参与到课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这样的不平等关系大大地削弱了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当教育者以伟大师者的形象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们开始将这些所谓的金科玉律奉为自己的至宝,不过当面对一些很现实的问题的时候却意外发现他们被灌输的东西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大学生对于所接受的教育内容已经开始产生质疑,可是这种想法的出现,并未引起教育者的重视,教育者没有对这种现象进行跟进研究,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抵抗心理愈加严重。

(二)教育内容、方法方面的因素

一是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很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教授的内容并没有很好地与当今的时代接轨,而且其发展的质量也非常不理想,对于实际的情况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解决,譬如学科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绝大部分老师依旧以书本上的内容为重。这些教师没有引导大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而是把它当成理论教条灌输给学生,根本不顾及大学生真正关注的问题、疑惑的问题是什么。

二是教育过程回避矛盾。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经常会回避目前与受教育者之间出现的矛盾,或者将两者之间的问题避之不提。在大学生活中,老师对大学生群体在新媒体方面关注的热点以及敏感性话题也经常避而不谈。教育者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理论灌输为教育重点。

(三)受新媒体因素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能够更加平等的沟通,但同时导致了一些现象的出现:第一,新媒体对于教育主体的限制,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具体表现为面对大量的信息,受教育主体很有可能和他们同步获得信息,甚至在他们之前就获得信息,这样一来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受到了挑战。第二,新媒体中大量的信息发送给受教育者,这些信息中出现的思想和观点难免会影响到受教育者,这就导致受教育者的想法不会一直被教育者所左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积累辨别是非对错,选择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四、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系统

1.开拓出一片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空

语言对于高校主体间性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空间的改变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基于内环境而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享有自由且平等的地位和话语权利,尤其是要让受教育者从教育过程中的默不作声转变为畅所欲言,能够真正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次,基于外环境而言,能够有效地传播这种思想还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配合好,教育者耐心传授知识,受教育者仔细聆听并提出自己的疑惑。

2.创造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一种适合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权说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两者之间的话语权并不是一个好的状态。与其说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不如说是教育者的独白,没有权利落在受教育者的手上,因此就无法进行真正平等的交流。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所以教育者必须要在尊重话语差异的基础上,努力朝着受教育者的话语风格靠拢,逐渐转变为受教育者容易接受的话语方式,从而达到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效沟通的目的。

(二)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学会转变新的思维,开拓新的途径,从机制本身的特点进行研究。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思想变化不能及时了解,这样一来就无法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以及主动性,需要我们把原有的、封闭的规则重新定义,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问题。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是生命叙事法。生命叙事是指主体以叙述的方式展现自己或他人的在生命发展中的故事。这其中可能包括叙事主体他们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等。生命叙事的方式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因此这样生动的故事作为教育内容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二是团体学习法。所谓的团体学习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划定小组的形式展开对于各种未定思想观点的学习以及讨论,以此来对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意识进行提高。

(三)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交往關系

交往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两者之间要进行相互的交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交流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形式化的交往方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是表面上很好地在交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二是交往的程式化。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体制外交往的减少为主要表现。三是虚假化的交往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部分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进行交往时,他们本身的品质、境界等都与优秀的思想教育者的规范相差很大。

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社会对自己的教育者身份给予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在知识以及相关阅历上存在个人的优势,因此他们应该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想法以及做法表示理解和欣赏。从受教者角度而言,需要对自己的劣势有鲜明的认知并承认自己劣势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主动使用自己平等同教育者交流和表达的权利。做到以上两点,才可以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更好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3.

[2]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3]阎艳.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4]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