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境域审视与发展
2018-10-23李馨
李馨
摘 要:全球化视角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在面临新发展机遇的情况下,话语内容、话语交往、话语语境的困境也愈发明显。因此,通过审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境遇,创新话语路径发展研究,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体系的建设、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境遇;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19-0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是传导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现代性发展和结构变革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价值理念与结构功能双重转型。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机遇
(一)全球化浪潮推进
全球化作为目前国际社会发展过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改变传统社会封闭单一的文化,在多元性的文化差异中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互交织,实现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区、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对话不断,带来价值、观念上的碰撞冲突,社会价值多元化愈加明显。全球化思潮带来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隔离机制,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灌输新鲜血液,使其借助吸收多样优秀文化话语资源,向开放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话语角度而言,全球化作为一种新兴话语表达形式,一方面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新契机,另一方面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全球性话语的国际性接轨创造新的机遇。
(二)社会转型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受到特定经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游离背景之外,需要不断面向社会,加强与社会的契合程度来实现,依靠社会力量更新自身,实现与社会的融合。现在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发展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各方面都正经历深刻复杂的变革。社会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现实背景和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是伴随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构成性话语资源不断提炼、归纳、整理的过程。
(三)网络交往兴起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打破传统信息传播格局,信息的传播由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向线上网络媒介和移动数据终端拓展,由官方权威媒介话语向公众话语自媒体延伸。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网络信息在自媒体生活背景下,不仅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更是作为一种交往方式改变着话语发展状态。
一方面,网络交往方式的不断涌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微博、微信、QQ、邮箱等大量网络交往方式涌现,以其多样包容,开放自由的特征为严肃规范、单一抽象的话语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网络交往方式促使话语场域中个体话语关系的变革。多样新媒体的不断涌入,打破话语场域中教育者的绝对主导地位,话语位置关系不断调整,受教育者的话语主体地位和表达方式有所提升。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实困境
(一)话语内容情感乏力
从历史现实的角度分析,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政治社会化”的固定社会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一定意义上以服务于政治社会的发展为目的,被赋予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意义,这导致在其话语中包含大量政治文本性话语,形成一种基于意识形态的形而上学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局限于对教条性唯理性意识形态的理想主义的强调理解,忽视现实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缺乏情感关怀,使得话语体系与现实世界之间出现不可避免的张力,导致话语阐释力不足,形成话语断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受教者更多追求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追求知、情、意、行一体的话语内容。然而实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容易局限于工具理性之中,话语内容出现情感的不足乏力。具体体现在话语内容上往往强调宏大叙事,政治工具性特性凸显,以现实政治需要为基本落脚点,话语内容上呈现政治化、强制化和抽象化特征,多是抽象空洞的政治性觀念元素或高远的道德理想标杆,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忽略教育对象实践运用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忽视有生命个体的个性化的现实需要和自身心理特点,缺乏感染力与生动性,无法实现话语主体双方的情感共鸣,阻碍教育本质诉求,使其流失应有价值意义。
(二)话语交往真诚缺失
语言是现实个体进行交往的工具,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话语实现相互理解与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实质上是施教者和受教者双方相互作用的交往式教育过程。这里的“交往”具有事实和价值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事实意义上的交流互动、人际交往;另一方面是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施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交往式教育过程强调的是在尊重主体之间存有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思想、价值、精神上的互动。
哈贝马斯认为,话语交往的有效性要遵循真诚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的真诚性就是通过主体之间真实情感的相互表达,实现主体间的理解,同时试图在观点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真诚性是主体间达成共识的主要途径,话语交往必须遵循真诚性的原则。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下,施教者借助于国家社会的教育制度被赋予绝对的话语权,使得其话语方式以硬性直接的命令、教导、指示为主,与受教者的关系是单向的命令与被命令、教导与被教导的关系;另外,由于主体之间信息接收占有量的差异,施教者占有一种绝对角色优势,他单方面构筑教育权威,把握着话语权的导向。这种话语关系建立在主体不平等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是单向的知识灌输,没有深层次真诚的价值情感交流,双方都没有进入交往角色。这种话语交往模式,将话语主体双方对象化成一种工具或手段,施教者和受教者不能借助话语预设实现平等沟通对话,话语真诚性缺失,从而导致话语失效且不被认同。
(三)话语语境发展滞后
语境作为话语分析的基础,即指话语生成与发展的环境,相同话语处于不同语境背景下所表达发挥的作用意义也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话语分享、灌输、传播,施教者受教者实现交往互动的话语场域。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里的重要一环,贯穿话语实施整个过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主体间话语交往效果。话语间的交往活动是在一定的语境发展下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共同理解,进而生成共识,一旦实际交往脱离话语语境,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也不能达到应有效果。
现代社会转型发展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在全新的多元化语境中,要求话语体系的更新与完善。然而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基本遵循原有的话语理论、内容和形式,处于一种自发演进的状态。施教者的话语维度依旧以国家、社会需要出发,远离社会现实境遇和受教者生活现实,通过模式化话语内容的传递将受教者自主性保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由于脱离相契合的话语语境,话语转换也会滞后,话语主体间的意义共享与融合也难以实现。话语语境的滞后,伴随话语场域窄化和话语转换乏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应对现实社会转型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
(一)重视话语情感内容,加强话语内容人文关怀
情感关怀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理感人、以情动人的话语方式是实现其教育最终目的的标准手段。这要求施教者发挥话语“以情动人”的功能,将情感元素融合到话语内容中,借助极具感染力、吸引力的情感话语,制造生动情切的话语氛围,激发受教者情感细胞,拉近与受教者内心距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体现人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其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代表话语发展应该建立在人文性的原则基础上,以个体的人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要求话语内容推翻以客体视角定义受教者身份地位思想,强调话语内容回归人的现实生活,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的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二)建构互动话语平台,实现主体间性话语转型
话语主体的沟通交流依靠各种媒体的传播,在当今互联网科技化的传媒时代中,话语内容方式来源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在此基础上依靠多媒体网络硬件设施,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互动话语平台,平等自由地进行话语交流,开辟网络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教育模式,线上以语言、文字信息傳播为主,线下配合相关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增加主客体的线上线下互动,平等沟通,实现话语由现实场域向虚拟场域重迁,进一步实现其话语间性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话语突破以往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呈现出主体间性的交往模式。话语间性主要是强调话语主体间的地位的相互平等,在交往过程中实现话语权力的共享,把主体间性理论引入话语领域,有利于改善传统话语霸权的局面。话语的主体间性一方面促进施教者受教者话语平等,体现主体间相互尊重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推动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合理配置,避免受教者的话语空间被挤压,实现话语过程中教育内容的理解、认同、内化。
(三)创设良好话语语境,促进话语体系自觉创新
话语语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决定着话语的实现以及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若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在关注历史语境的同时根植于对社会现实境遇的考察。在全球化浪潮与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接收多样的话语资源,拓展话语交往空间,增强话语实效性。国家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和谐稳定的政治生态,都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话语语境。与此同时,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构建具有情境性的虚拟话语空间,借此消除话语主体之间存在的地位差异,赋予话语主体双方平等的话语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是一个自觉创新的过程。话语主体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诠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发现其自身的价值,推动实践的创新发展。话语语境是推动或制约话语发展的关键因素。创设良好的话语语境能够推动话语主体和谐交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自觉价值创新。
参考文献:
[1]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张哲.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研究,2016(7).
[3]吴琼,刘璐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述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