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研究
2018-10-23王瑛
王瑛
【摘要】“互联网+”视域下,各传统行业都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因此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育人工作十分重要,“互联网+”视域下,学生管理机制需要在新的网络环境有所创新,这样才能更有时代性,更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机制
“互联网+”是互联网深入发展的结果,在“互联网+”视域下,多元文化交融,信息高度开放,并且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等多方面特征,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有优势,又面临冲击与挑战。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优势
1.工作时效性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信息获取、传递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互联网在信息传递、交流方面,有着传统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最显著的就是它的即时性。互联网条件下,教务信息、教学信息等能够在校内网络和公共网络中借助相关通信软件(QQ、微信等)即时传播,不需要在传达过程中耽误过多的时间,而所选对象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地设定,并能及时得到被管理者的反馈,大大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2.亲和力增强。互动性强也是互联网的显著优势之一,而且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平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了条件,交流沟通更频繁,互动方式更多样,让教师、教务管理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主客”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越来越平等、开放,相互包容和理解,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育人功能的实现都大有裨益。同时,互联网拉近了教师、教务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务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清楚了解学生的需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管理教育工作,从而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富有亲和力,也更容易实施。
3.教学管理内容和素材更丰富。互联网技术的完善和更新,让网络上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高校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将获取的学术动态、教学信息、教育政策等进行分享,特别是一些先进理念、思想意识动态等,都可以借助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多元性、多向性,高校教务管理者可以借助网络,搜集、关注更多的学生信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点,从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育人工作更有重点,也更有效率。
“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冲击与挑战
1.多元、开放的互联网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冲击。尽管“互联网+”作为一种创新管理的路径,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管理育人的效率和效果,但互联网信息的开放和多元也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诸多冲击,让管理育人的难度加大了许多。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了大学生思想的成熟,让他们不再是象牙塔里单纯无知的孩子,巨量的网络信息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网络上多种多样的“声音”也让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先进,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逻辑性、合理性,是很难说服他们,让他们能够从心理上信服的;另一方面,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思潮、观点和网络垃圾信息会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造成他们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偏差,更有许多难于抗拒的诱惑,可能会引导他们走向歧途,这对高校学生管理育人工作都是极大的挑战。
2.传统的管理育人模式不再适应“互联网+”的特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让高校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弊端更加明显地显露出来。比如,学生管理模式混乱、管理环节繁复等问题,学生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导致信息传达、反馈混乱等问题。因而,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不仅不利于育人工作展开,而且本身效率也很低。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下,学生处于“单向”的被管理的位置,但在“互联网+”条件下,学生受网络环境的熏染,思维更加独立,拥有自主意识,一般很难接受这种相对压抑的管理方式,会对管理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的展开。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机制
1.更新育人理念。育人理念的变革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第一步,这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互联网+”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全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如果育人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将很难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现在,大学生普通习惯用手机完成与他人的交流和对世界的认识。因此,传统的课堂上,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转变育人理念,结合互联网思维,积极优化教学和管理工作。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积极接纳。“互联网+”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对“互联网+”带来的沖击和挑战,我们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不应讳莫如深,持恐惧和拒绝的态度,而应积极接受与面对,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管理”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第二,有效引导。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管在什么时候都需要“引和导”“育和管”相结合。因此,面对“互联网+”,我们需要一如既往地发挥管理、督导的作用,用积极正面的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学会应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将伤害转化为利刃,成就新时代的人才。第三,转变角色。“互联网+”让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具个人魅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者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应该是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服务者”,这样的角色转变意义在于“以人为本”,管理的“以生为本”。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发展,从符合学生需要,迎合学生特点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解决他们需要面对的困难,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敞开心扉,更积极地参与到相关的学习活动、大学群体活动当中,促进他们成长,提高教学管理育人的效率。
2.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首先是管理模式方面。具体来讲,在“互联网+”视域下,学校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与网络密不可分的。因此,教育管理者必须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个纽带,因势利导,让它成为学生管理的“法宝”。其次是管理效果。互联网和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极强的互动性、时效性和影响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一台电脑,这些智能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成为了他们必备的学习工具。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将一天生活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了“上网”上。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积极转变,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只有与学生的关注点一致,才能更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与出发点,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成效,做好管理工作。通过互联网进行学生思想管理,能够更有效、深入地了解学生思想问题和困惑,并高效解决。大学生在校思想问题主要集中在课业、心理、人际交往、职业规划这几个方面,在传统条件下,对学生进行一一指导和交流是非常困难的,但在互联网环境中,这种困难被有效克服了,一方面学校可以借助各类平台发布思想教育资讯,开设思想教育专栏,安排专门的心理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和反馈。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工具为师生实时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职业规划咨询和心理咨询,教育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动态,这种双向互动,能够避免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抵触情绪,更能够配合学校的思想教育,从而对学校的育人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结语
总之,“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育人机制应该随着“互联网”的特征进行相应调整,要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以互联网为契机,让高校学生管理育人工作变得更高效,更有亲和力。可以依托高校教育管理平台,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而增加教育管理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力,塑造全新的、积极正面的大学生风貌。
参考文献:
[1]渝淑萍:《互联网+视阈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高教学刊》2016年第21期,第189-190页。
[2]王莉、许敏敏、郭丽娟:《高校学生管理与育人教育研究》,《文学教育》(下)2018年第1期,第98-99页。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