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汉语”教学改革探究
2018-10-23张子华
张子华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相较于传统学术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应用型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也应与之相适应。现代汉语作为文科类专业的基础性核心课程之一,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进而适应并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现代汉语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榆林学院文学院产教合作项目阶段性成果。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2002年教育部提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应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应用”,要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并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现代汉语课程是本科院校文科类专业基础性核心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汉语读音及普通话训练、用字用词的规范、语言欣赏分析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讲授汉语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严重违背了培养具有高素质、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本科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建设要求。
教学目标改革适应应用性
传统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教学的首要目标是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学生语言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的要求下,应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多元性的改革。
第一,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具有针对性。从性质上来看,现代汉语课程是本科院校低年级文科类专业的基础性核心课程,兼具理论、工具和实践三个方面的性质。因此,教师应一方面教授学生现代汉语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应用语言的能力,并为其他能力的形成与锻炼提供“工具”。
然而,即使在本科院校内部,也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有针对性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目标。对于非汉语言文学的师范专业,现代汉语理论的学习应紧密结合中小学语言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并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语言和解决语言问题的应用能力;对于文秘、法律、新闻等对书面文字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语言使用规范性的培养,如易混词的辨析、语法文体知识等;对于一些对普通话口语水平有较高要求的专业,如播音主持专业、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在语音部分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普通话的训练为主线,依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地域(方言母语)特点,分析方言与普通话在发音特点上存在的差别与对应规律,仔细辨析普通话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以及声韵调的组合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分析和欣赏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激发学生观察、研究语言的兴趣与能力,如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学界的新研究成果、新研究动态等。
第二,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多元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目标协调发展。在知识目标的要求下,学生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是其他两个目标实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能力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运用汉语的能力,进而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
当下,部分大学生存在母语使用能力逐渐弱化的倾向。2011年1月11日的《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的调查报告,对在京的四所高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的母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被调查大学生汉语基础普遍较薄弱,书面表达中表达语气与行文格式不符、搭配不当及虚词误用等语法问题表现突出。被调查的四所高校是国内较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或顶尖的专业性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国内高校中位居前列,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群体汉语水平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国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在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侧重其语言运用能力与语言文化综合素养的培养。
教学内容改革突出应用性
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同质化、脱离实际、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等问题,高校现阶段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种类很多,但大多缺乏对汉语发展的时代性考量,使得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语言实际,表现为教学内容与语言实际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是脱节,进而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真实性产生一定的怀疑,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应在保持现有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删改一些内容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尤其是与其他语言类课程重合的内容,以建立现代汉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有机联系。如,语音部分音位归纳的内容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会讲到,押韵、韵辙以及古今调类演变关系在古代汉语课程中有所涉及。通过内容的删减将有限的学习时间更多地应用到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上,如,词汇语法部分可增加近年来出现的新词语、网络语、副词修饰名词等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更新、丰富教材内容,还要在语料的使用上结合当下的发展,多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用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汉语是对汉语进行共时性的系统描写,一般不作历时的分析和描写。如,学习语音,不涉及现代汉语语音从上古、中古到现代的發展演变情况;学习词汇,一般也不涉及词义的发展演变;学习语法,不关注语言现象、语法格式的古今发展对比情况,这些内容一般留在后续的“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以及一些选修课程中学习。然而,完全没有历时的讨论会使得共时平面的一些表现,尤其是方言方面的情况无法得到解释。如,陕北方言中的“解(不下)”“(大)街”声母分别读为[x][k],通过与中古音相比较,很容易就能发现这是一个方言总保留“不分尖团”的残留,也可结合其他方言,如粤方言去把握这一知识点。
此外,在现代汉语课程的评价上要突破以往单一的、以考试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体系的多样化。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采用笔试、口试以及实践应用能力测试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对学生汉语素养进行综合性的测试。
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应用性
要想提高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在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辅以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将以往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教师讲授与学生參与的良性互动,以提高学生课内学习、课外实践的兴趣与积极性。在课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使其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将“单向传递——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转变为“双向反馈——互动联系”的自由、宽松的课堂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其带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促使学生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可以在教授相关部分内容后,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课时,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更多实践课时的设立,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在学习现代汉语“绪论”部分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母语方言与普通话进行比较,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方言的状况与特征。在学习“词汇的发展演变”时,把握学生容易接受的网络新词的特点,吸引学生兴趣,可安排学生课下搜索时下流行的词语,如“囧”“控”等,从该词的使用条件、环境,尤其是词义的发展演变方面撰写研究报告。
第二,使用多媒体等新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过程。如,在教授学生练习普通话元音、辅音发音时应在采用示范教学法的同时,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直观观察到发音时各发音部位的状况,同时配合音频、发音部位示意图等,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更为便捷地进行答疑、讨论与个性化的辅导。
产教融合改革实现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过程中强调以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为手段,构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理论知识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产教融合是使学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尤其是行业需要相衔接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努力贯彻产教融合的理念。
第一,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现代汉语从性质上看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最基础的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文字、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但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尤其是对非师范类的播音主持、法律、文秘、新闻等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让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能更好地、规范地使用汉语,这就要求在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语言运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设计上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每一部分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必要的实践性环节。如,在学习了“文字的规范化”之后,可要求学生到附近的街区进行调查,搜集各种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如错别字、繁简体使用不规范等。
第二,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是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需求相契合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建设外聘教师队伍,积极引进行业高水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专任教师到行业机构内接受培训、挂职锻炼。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可以在教授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同时,紧密结合行业的现状与需求,做到教学与实践重点突出。
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需要不断开发、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在实践教学基地具体地检验、巩固所学语言理论知识,并不断提高其语言实践运用能力。
结语
应用型大学的建设在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要求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突出区域特色。在具体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应强调地域特色,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最根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应将方言中与普通话有区别的语言项目作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重点,如掌握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对应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运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巢宗祺:《两种能力的课程分化——关于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2期。
[2]李如龙:《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语文建设》1998年第5期。
[3]《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基于海内外十余所高校的调查分析》,《光明日报》,2011年1月11日。
[4]刘顺:《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现代语文》2005年第11期。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