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DCA 循环法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持续改进
——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

2018-10-23于桂花张士军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毕业办学

于桂花 张士军

(温州商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持续改进思想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基础较为薄弱,无论是学校场地、教学设备、运行资金等硬件资源,还是诸如师资力量、教学管理、课程资源等软件资源,以及学生基础和综合素质水平等个体特征,都与老牌高校有相当大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或达到质的飞跃,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新建院校必须有意识地设定成长路径,制定阶段性目标,设计有效落实措施,实现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提升,才能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1 基于PDCA 循环法的院校主体持续改进思想

PDCA 循环法最早是由被人们尊称为 “统计质量控制(SQC)之父”的休哈特所构想,后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再度挖掘,又称“戴明环”或“质量环”,现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PDCA 循环法由 PLAN (计划)、DO (实施)、CHECK (核查)、ACTION(处理)四个环节构成:PLAN 为目标和计划的制定;DO 为对目标和计划的具体执行;CHECK为总结执行结果,并与原目标进行比对,明确差距;ACTION 为改进措施,然后进入下轮循环[2]。PDCA循环法所倡导的这种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质量持续改进模式与成长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持续提升路径高度契合,改变了以往院校主体办学质量仅停留在一次静态平面上的思维局限,能够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参考模式。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对地方产业创新驱动意义重大。以服务地方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地方新建高校的使命担当和存在要义,更是学校综合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因此,从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视域出发,将持续改进思想的PDCA 循环法运用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探索人才培养质量螺旋式成长路径,提升院校主体声誉和服务地方能力,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1.2 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估的院校主体持续改进思想

院校主体综合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人才培养质量,而培养的人才质量到底如何,“谁说了算”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单凭院校主体进行自身评说难免有主观臆断嫌疑,而第三方评估是一种更为客观的方式。院校主体的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是关键。第三方评估具有学校内部评价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第三方评估机构拥有专业技术、专业评价人才和工具,可大大提高评价的科学化,有利于增强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其次,第三方评估有助于保障评价过程的独立、公正、公开,具有客观公正性;再次,第三方评估与被评方无隶属和利益关系,因而能做出独立性判断,可以避免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做结论时有失偏颇和避重就轻。引入第三方评估已成为全球主流教育国家的共识,同时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引入第三方评估是测评院校主体办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螺旋式提升进程和高效运行的保证。

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持续改进理论模型

PDCA 循环是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如图1 所示)[3]。该循环作为质量持续改进的基本方法,适用于整个单位和单位内部处、所、科、室。对于高校来说,不但适用于高校整体本身,也适用于内部教辅部门、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系所等细分单位。各级细分单位根据主体单位制定的目标计划,在主体单位大循环之下设计细分单位的PDCA 小循环,层层循环,形成大环套小环,小环里面又套更小的环。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和依据,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和保证,各级部门的小环都围绕着主体单位的总目标朝着同一方向转动,使上、下各项工作有机联系,彼此协同,互相促进。PDCA 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取得一部分成果,达成一部分目标,质量与水平就上一个层次,然后提出新目标,再进行第二次PDCA 循环,质量再提高,在闭合反复循环中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升[4]。

图1 PDCA 循环图

按照PDCA 循环思想,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持续改进模型可分为宏观循环和微观循环。其中宏观循环又可称为外部循环,主要体现为外部环境与培养目标的循环互动;微观循环又可称为内部循环,主要体现为院校主体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循环互动,包括诸如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互动循环,毕业要求与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课程体系的互动循环,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课程教学的互动循环。正如上述PDCA 循环法的持续改进思想一样,基于院校主体的持续改进模型也是按照宏观大循环嵌套微观小循环,下级小循环推动上级大循环,层层循环,推动整体质量螺旋式上升(详见图2)。

图2 基于院校主体的质量持续改进模型

3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院校主体办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运行逻辑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改进、三个符合”,即以持续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为主线,持续改进培养目标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持续改进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相符合,持续改进教学活动与毕业要求相符合。基于院校主体的持续改进进程包括外部循环和内部循环。外部循环为培养目标的确定或改进,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动态持续的评估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据以判断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而实现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内部循环主要由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组成,由校内评价完成。遵循外部循环引导内部循环,内部循环服务外部循环的原则。

3.1 持续改进与外部循环

外部循环相当于PDCA 循环中的计划(Plan)环节,首次循环的任务是确定阶段质量发展目标,它是PDCA 闭合循环的起点,也是院校质量管理的核心,决定了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基于“产出”的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即培养目标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来确定。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综合考虑“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行业和企业需要、全球发展趋势”,在遵循“学校特色、办学定位和当前学校软硬条件”基础上,以满足“学生期望、家长期望和校友期望”等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为落脚点。因此,外部环境和外部期望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5]。培养目标确定以后,据此制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要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并细化为能评价毕业要求的具体可测度指标点,作为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进行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比对标准。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真实评估,包括但不限于诸如“工作落实情况、升学率、创业率、就业岗位、适应情况、薪酬水平、职业发展情况、专业相关度、毕业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雇主满意度、毕业生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等。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预先规定应达到的量化标准,第三方评估机构采用问卷、访谈等科学的测评技术和手段,对毕业生各考核指标的真实水平与目标水平比对,若采集的真实指标水平达到目标水平,证明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相符合,则该轮循环达到预期的持续改进阶段任务目标,随之提高培养目标等级和毕业生考核指标标准 (目标水平),进入下一轮循环。若经评估真实指标水平没有达到目标水平,说明毕业要求没有达成,则要进入内部循环查找原因,改进教学活动微循环。

3.2 持续改进与内部循环

内部循环又包括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两个层面,内部循环以毕业要求为中心,以达成毕业要求这一任务来配置师资队伍、支撑条件和课程体系,即毕业要求必须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通过动态、持续评估毕业要求的符合度和达成度,据此调整相应的师资队伍、支撑条件和课程体系[6]。即若毕业要求的考核指标点通过了第三方评估机构的 “合格评估”,则可制定新的循环,根据下一轮新循环制定更高水平的培养目标、更高水平的毕业要求,以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改善支撑条件和优化课程体系,力求再次达成和实现更高水平的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如此循环达到持续改进办学质量的目的。若毕业要求的考核点没有通过第三方合格评估,说明师资队伍、支撑条件和课程体系存在问题或设计不科学,此时应在保持原有培养目标质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分析具体原因并重新调整师资队伍、支撑条件和课程体系,直至毕业要求考核通过第三方合格评估。

课程体系也是内部小循环的核心,课程体系是否达标,也需要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课程教学的配合。若课程体系达到预期标准,则该轮微循环结束,若课程体系没有达到预期标准,则要调整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课程教学,直至课程体系达标,该轮内部微循环得以完成。比如,课程教学涉及课程大纲、教学资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课程教学是否符合课程体系的预设标准,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校内评价,校内评价包括过程表现评价、成绩考核评价、能力评价、学生感受评价、同行评价、质量监控机构评价等[7]。根据校内评价结果观察是否满足课程体系的预设标准,若满足标准则该轮微循环结束,若不满足标准则要重新调整课程教学,直至满足课程体系的预设标准。同理,用是否满足课程体系的预设标准来评价师资队伍与其他支撑条件,以便决定是否需要调整。

因此,校内循环的持续改进就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有效的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通过对每一个常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与进程式校内评价,来持续改进教学活动,进而满足毕业要求的考核标准,以达成培养目标,实现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由此可见,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的持续改进是为提高课程体系的达成度,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的持续改进也是为了提高毕业要求的达成度,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合格评价[8]。因此,内部循环过程中校内评价结果应作用于外部循环中,保证外部循环和内部循环的有机联动,即要持续改进教学活动以符合毕业要求,持续改进毕业要求以符合培养目标,持续改进培养目标以符合利益相关者需求,最终提高院校主体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构建办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保障体系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保障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落实要靠任课教师,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励、职称评定政策等来引导,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培训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保障与支持,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工程实践。学生是教育改革的主体,高校还应制定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弹性学分制度、学分互认制度和创新学分奖励制度等,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个性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图3 教学质量监控与质量保障体系

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与独立评估和教育认证相配套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以保证办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贯彻执行,全面提高高校办学质量。为此,需要建立内部反馈与外部反馈有机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其中内部反馈包括常态化的网上评价反馈机制、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意见信箱、短信平台、广泛座谈和交流反馈、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听课制度等[9]。外部反馈包括建立往届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体系、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渠道等,涵盖了学生、学校领导、教务处、院系、教师、用人单位等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静态、动态要素。评价的内容主要有日常教学质量,如课堂纪律、教学能力、授课水平、教学档案的规范性、教学投入、课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实践教学、教学大纲执行的准确性、成绩评定和学习成果的有效性等。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毕业办学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我们今天毕业了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