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食管早期多原发肿瘤12例分析

2018-10-23王沧海刘揆亮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原发癌分化腺癌单发

王沧海 吴 静 刘 红 刘揆亮 宿 慧 魏 南

(首都科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病学系,北京 100038)

随着人群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化内镜诊治技术的进步,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明显增多,消化道多原发癌也变得更加常见,早期发现第二原发癌并进行根治性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认识多原发癌的特征十分重要。本文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科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发现12例胃食管多原发肿瘤患者,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本院消化科完成胃镜诊治55 831例,其中胃恶性肿瘤358例,食管癌201例,胃食管早癌68例,胃食管多原发肿瘤12例(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58~76岁)。

1.2 诊断标准

采用Moertel标准[1]:①各病灶在病理学上证明为恶性或高级别瘤变,且非转移或直接浸润所致;②所有病灶均有正常组织相隔离;③以起病的病灶或最大的病灶为主病灶, 其他病灶全部为副病灶。一般肿瘤发生时间间隔≥6个月称为异时性多原发癌,相隔< 6个月为同时性[2]。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12例上消化道多原发肿瘤患者就诊主诉包括上腹胀4例,嗳气2例,反酸1例,纳差2例,上腹痛2例,黑便2例。其中同时性癌9例,异时性癌3例,发病间隔时间分别为19个月、3年、7年。同时期单发胃食管早癌患者68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1例,年龄42~84岁。

2.2 胃镜下表现

同时性癌9例,共19处癌灶,2个癌灶者8例,3个癌灶患者1例,第一病灶12例中9例为进展期癌。第二病灶12例中10例为早癌及高级别瘤变。第一病灶最大直径5cm,最小0.5 cm,平均(2.35±1.31)cm,第二病灶最大直径3 cm,最小0.3 cm,平均(1.42±0.79)cm。详见表1。

表1 单发胃食管早癌与多原发胃食管癌临床特点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features between multifocal gastroesophageal neoplasms and single gastroesophageal neoplasms

3例异时性癌患者中,第1例患者肿瘤诊断间隔19个月:第一原发肿瘤为胃底低分化腺癌,异时原发肿瘤为食管中段重度不典型增生。第2例患者肿瘤诊断间隔3年:第一原发肿瘤为贲门低分化腺癌,异时原发肿瘤为胃体溃疡中分化腺癌。第3例患者肿瘤诊断间隔7年:第一原发肿瘤为胃窦低分化腺癌,异时原发肿瘤为贲门高中分化腺癌。

与同时期68例单发胃食管早癌患者相比,多原发癌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灶位置均以远端胃最多见,单发早癌位于远端胃者30例,多原发癌者,第一病灶和第二病灶位于远端胃均为4例,其次为近端胃和食管。单因素方差分析病灶大小,多原发癌病灶与单发早癌病灶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第一病灶(2.35±1.31)cm显著大于单发早癌病灶(1.57±1.15)cm(P=0.036),第二病灶(1.42±0.79)cm与单发早癌病灶大小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第一病灶、第二病灶及单发病灶的分化程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单发早癌分化程度最高。

2.3 内镜漏诊情况

9例同时性癌的患者,5例正确诊断,其余4例,初次内镜诊断仅发现了进展癌而漏诊早癌2例,其中1例漏诊病变位于食管(图1),1例漏诊病变位于胃底(图2),均于外科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时发现。初次内镜诊断同时发现了两处病灶者2例,但是副病灶初次病理仅提示低级别瘤变,处理主病灶后每2个月复查胃镜并活检副病灶,1例7个月后、1例19个月后病理提示高级别瘤变(图3)。

图1 食管与胃窦同时多原发肿瘤Fig.1 Synchronous cancer at esophagus and gastric antrum

图2 胃窦与胃底同时多原发肿瘤Fig.2 Synchronous cancer at gastric antrum and fundus

A:Main tumor at gastric antrum was low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B:Gastric fundus was high differentiated adenocarcinoma.

2.4 治疗及预后

9例同时性多原发肿瘤患者,主病灶外科手术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3例;副病灶外科手术2例,ESD 6例,1例外院就诊。

3例异时性癌患者第一原发肿瘤均外科根治手术。 1例异时原发肿瘤接受ESD治疗,1例外科手术,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仍存活。另1例第一原发肿瘤胃底低分化腺癌,发现异时原发肿瘤(食管高级别瘤变)时已经全身肿瘤多发转移状态,未处理食管病变,2个月后死亡。

3 讨论

随着内镜检查技术及成像清晰度、放大倍数的提高,越来越多上消化道肿瘤得以早期诊断,并通过ESD 等技术得到早期治疗,最大程度保留原有解剖结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文献[3]报道,多原发癌以消化道肿瘤为第一位,其中又以胃癌居多,肿瘤的产生是由于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原癌基因激活成致癌基因,癌细胞不断增生,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肿瘤患者一旦出现第一肿瘤,发生第二原发癌的风险很高[3],因此医生应该加强对多原发肿瘤的认识,对于已发现一处病灶的患者,更应详细检查,排除其他同时发生的病灶。

图3 胃窦与贲门下方同时多原发肿瘤Fig.3 Synchronous early cancer at gastric antrum and cardia

日本Ribeiro等[4]的研究显示,在553例胃癌患者中发现了19例同时多原发癌,第二病灶多为早期肿瘤,本研究结果与此相似,第二病灶12例中10例为早癌及高级别瘤变,与单发早癌的形态大小无差异,易于漏诊。孙洁等[5]统计食管外原发肿瘤,其中以胃癌最常见(55.2%)。Urabe 等[6]发现36%的异时性多原发食管鳞癌第二病灶出现在首次病灶的同一节段,食管病灶集中出现于中段,胃部以贲门部及上1 /3 胃体常见[7]。首都科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近10年诊断的胃肿瘤患者358例,食管癌患者201例,多原发癌12例,第二病灶位于胃上部1/3及食管的达5例,而且漏诊的2例患者第二病灶均位于胃底。张培趁等[8]曾报道漏诊率可高达30%。本研究显示多原发肿瘤第一病灶大小大于单发早癌(P=0.036),而第二病灶大小与单发早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分析可能是因为多原发性胃食管癌第二病灶多为早癌, 病灶小, 浸润表浅,容易漏诊。若主癌灶与副癌灶相距较近,则即使漏诊,手术仍有可能切除干净, 若相隔较远, 则可能因手术切除范围不足而残留,造成患者二次手术的痛苦。

日本学者[9]随访175 例多原发胃癌患者,发现第一肿瘤术后6个月内随访胃镜,可帮助检出19%的漏诊癌。合理的内镜随访方案是异时多原发癌的最佳预防及治疗方法,严格的内镜随访使得96.6%的第二肿瘤可早期发现,得以内镜下切除,从而其生存期较独立肿瘤发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朱一苗等[10]报道了1例8年间先后胃食管发现5处腺癌、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的患者。此外,李小毅等[11]的统计显示,同时或异时发生胃癌以外恶性肿瘤也不少见,以结直肠癌最多,占 27.43%(31/113),肺癌其次,占 15.04%,因此胃癌治疗时需注意同时合并其他器官原发癌的可能。必要时结合磁共振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12-13]。

卢戈液食管染色及卢戈液联合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进行观察比单独应用白光及NBI 更易检测出食管病变,尤其是食管早癌[14]。配合化学染色(如靛胭脂)、放大内镜、NBI[15]等手段可显著提高早期胃肠肿瘤检出率。因此内镜医师要有发现早癌的强烈欲望,结合现在先进的内镜技术及必要的化学染色方法,提高同时多原发癌的发现率。

猜你喜欢

原发癌分化腺癌单发
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吡咯替尼对SNU-1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及不同类型胃癌组织中钙黏蛋白S100A10表达的影响
保护措施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私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2018年第3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多原发癌46例临床分析
胰腺和直肠同时性双原发癌伴肝转移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益气定眩饮联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单发性气虚血瘀型眩晕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