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诊断小儿下尿路功能障碍中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的应用价值
2018-10-23
224001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膀胱尿道压力检测对于诊断下尿路障碍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随着B超检测技术的发展,逐渐应用于儿童下尿路障碍诊断[1-3]。目前B超影响对于小儿尿失禁,可疑膀胱出口梗阻、神经源性膀胱输尿管回流,以及相关的肾积水,慢性和复发性尿路诊断与鉴别具有较高价值,同时应用膀胱尿道压力检测能够评估药物和手术治疗的疗效。尿动力学检查是评估下尿路功能的重要标准,其可以对下尿路功能进行准确地反映,且可以将尿路症状以图标形式和数字形式表示[4-5]。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即在记录尿动力学参数的同时开展X线或B超检查,以图像展现出尿路动态变化情况,由于B超具备的非侵入性特点,使得超声尿动力学检查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6-7]。本文主要分析在儿童尿路功能障碍中应用超声尿动力学检查的价值,旨在为今后临床该疾病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因尿路功能障碍而发生排尿障碍患儿32例,对其进行病例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个月~11岁。膀胱压力容积、尿道压以及压力流率/肌电图联合测定为主要检查项目。
操作方法:检查前叮嘱患儿憋尿,随后取集尿器嘱患儿将尿液自然排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将双腔测压管经患儿的尿道向膀胱内放置,取直肠测压管和肛塞电极经患儿的肛门放置。将残余的尿量抽取出,使用温度37℃左右的生理盐水进行灌注操作,在患儿出现强烈尿意后,叮嘱其将尿液自然排入至集尿器当中,对排尿曲线至尿末进行绘制。对膀胱顺应性以及充盈期末逼尿肌压进行详细的记录。随后将双腔测压管以2 nz1/min的灌注速度与1 nun/min的拉杆速度拉出患儿的尿道,期间对尿道压力改变数据进行连续记录。
结 果
经分析并结合患者的主诉,本次研究中收治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32例中,脊柱裂12例,儿童遗尿6例,肾积水4例,尿失禁5例。儿童尿动力学试验结果,见表1。
表1 32例患儿尿动力学检查结果(n)
讨 论
在对排尿功能障碍患儿尿动力学检查时大多情况均能发现异常;尿流率下降以及尿流曲线发生改变为其主要表现。充盈期膀胱感觉、基础压、顺应性、稳定性以及排尿期逼尿肌收缩性发现有所异常,同时尿道压力也能发现异常。本文依据膀胱功能障碍的相关临床诊断,开展尿动力学检测措施,对其具体膀胱尿道功能特征进行了解[8]。
神经性膀胱为脊柱裂患儿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9],尿失禁或者慢性尿潴留为其主要临床表现。逼尿肌反射亢进或者逼尿肌无反射为主要的尿动力学表现,患儿的膀胱顺应性下降,逼尿肌括约肌出现协同失调的情况[10]。因脊柱裂损伤有不同的受损程度,且脊髓平面的高低不同,使得尿动力学有多样性结果出现。膀胱高压和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即为膀胱的顺应性降低、逼尿肌压力明显提升且逼尿肌同括约肌存在不协调的情况。此外,脊柱裂患儿的尿动力学表现可伴随其年龄出现变化。将尿动力学检查实施于脊柱裂患儿当中,可以检测并评估患儿的下尿路功能,有利于临床针对患儿的病情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其临床症状进行有效改善,且可以避免对上尿路的损害。
尿失禁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即为遗尿,夜遗尿至在睡眠时间段出现尿失禁情况。膀胱容量小以及膀胱感觉减退等均与遗尿的发生有关,夜间的尿量多而又无法清醒自行排尿为导致夜遗尿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遗尿患儿6例的尿动力学表现表明,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患儿4例,最大尿道闭合压增高患儿2例。逼尿肌无反射为肾积水患儿尿动力学的主要表现,本次研究中,尿道狭窄患儿2例,其尿动力学检查发现有尿道压增高情况存在,神经源性患儿2例,其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顺应性下降,尿道压分布正常。患儿的中枢神经发育不良、支配膀胱的神经受损是导致小儿逼尿肌无抑制收缩的主要诱因,尿急和尿失禁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总之,排尿功能障碍患儿的下尿路功能有多样化的表现存在,为其开展尿动力学检查有利于患儿下尿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应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方法对排尿功能障碍的儿童患者进行评估,能够提供更多的尿道功能与形态信息,显著提高下尿路功能障碍的诊断准确性,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