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肾绞痛的临床观察
2018-10-23
663599西畴县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文山)
肾绞痛多由肾或输尿管内较小结石移动引起输尿管痉挛所致,偶由血块引起,患者多有一侧突发剧烈腹痛、排尿困难、大汗淋漓、辗转不安、恶心、呕吐等症状,是急诊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要求医生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且安全的镇痛治疗。本文采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肾绞痛患者179例,具有较为显著的镇痛作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急性肾绞痛患者515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突发剧烈单侧腰腹痛,疼痛始于背、腰或肋腹部,沿输尿管向下腹部、大腿内侧、外阴等处放射,可伴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并行急诊B超检查证实有肾或输尿管结石。A组179例,男117例,女62例;年龄19~61岁,平均33.8岁。B组172例,男123例,女49例;年龄20~63岁,平均30.3岁。C组164例,男109例,女55例;年龄17~60岁,平均34.5岁。3组患者性别、肾绞痛严重程度、年龄及肾绞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方法:A组患者给予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1支肌注进行治疗。B组患者给予盐酸哌替啶注射液100 mg肌注进行治疗。C组患者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1 mg+盐酸异丙嗪注射液25 mg肌注。嘱3组患者均多饮水,放松心情,未再给予特殊治疗。在治疗后的20 min、40 min以及1 h记录所有患者的镇痛治疗效果、起效时间以及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按VRS法,0级:无疼痛;1级(轻度疼痛):有疼痛但能够忍受,不影响其正常生活及睡眠;2级(中度疼痛):感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需用止痛剂,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絮乱或被动体位。疼痛评估由患者本人进行,0级为显效,1级为有效,2级、3级为无效。
结 果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肾绞痛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托品+异丙嗪,与哌替啶的治疗效果不分上下,但其起效的时间相对更短,发生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治疗安全性更高,见表1~3。
讨 论
急性肾绞痛最常见的原因是肾、输尿管小结石及凝血块对输尿管的刺激导致输尿管平滑肌痉挛而引起,另外肾血管阻力降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导致尿量明显增多,使肾绞痛加重。临床上在病情确诊后直接使用镇痛药,达到迅速缓解疼痛的目的,目前治疗肾绞痛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①抗胆碱药:阿托品为竞争性M受体阻断药,对多种其他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均具有一定的松弛作用,尤其对于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松弛作用显得更加的明显[1]。异丙嗪属吩噻嗪类衍生物,虽不属于镇痛药,但临床可用于麻醉和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包括镇静、催眠、镇痛、止吐。两药合用其不良反应明显,临床镇痛效果差。②人工合成的麻醉性镇痛药:哌替啶为苯基哌啶衍生物,对绝大多数急性痛和慢性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但其易引发不良反应,如头昏、恶心、呕吐等较为常见,老年人更有呼吸抑制、体位性低血压等严重不良反应,兼有成瘾性问题,故限制了在临床的应用[2]。③新型的复方强力镇痛药: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其中双氯芬酸钠为邻氨基甲酸类衍生物的非甾体类强效抗炎镇痛药,其可抑制环氧化酶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转化,进而导致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减少。另外,其还可以降低白细胞间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浓度,而间接抑制白三烯的合成。有研究单独运用双氯芬酸钠栓治疗急肾绞痛,疗效与哌替啶相仿[3]。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用于局部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可使局部痛觉等感觉暂时消失的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强而持久,穿透力强及适用范围较大的特点,血药浓度较低时,出现镇痛和嗜睡、痛阈提高。两者配伍,起镇痛协同作用。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作为一种强效的新型止痛剂,在肾绞痛发作时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等疼痛递质的生物合成而达到镇痛作用和提高机体的痛觉阈值。具有重复使用不改变药代动力学,无药物蓄积现象,肌内注射镇痛起效快、强度大、弥散力强等特点,已成为2005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尿石症指南中首推的镇痛药,其对肾绞痛临床疗效国外已经得到肯定。本研究结果显示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注射液治疗肾绞痛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托品+异丙嗪,与哌替啶相当,但起效更快,不良反应更少,更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表1 3组患者疗效比较[n(%)]
表2 3组患者起效时间比较[n(%)]
表3 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