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PACK框架下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2018-10-23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框架教学法

崔 革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强调 “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制订针对教师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1].”可见,教育信息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有利于其专业能力的提升,而且对幼儿和幼儿园的发展都会带来深刻的影响.

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TPACK理论框架解读

1.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2018年6月发布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明确提出: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现在能够服务于支持自身学习以及支持未来教学两大目的.据此《能力标准》将师范生应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划分为3个类别9个维度.类别一为基础技术素养,归属为前置能力,包括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态度、必备的软/硬件及平台等的掌握情况、基本的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素养;类别二为技术支持学习,归属为可迁移能力,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交流协作以及研究创新的能力;类别三为技术支持教学,归属为职业技能,包括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备、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掌握或储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不是单一地重视一线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也不是仅强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应用实践,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强调技术对学习和教学全方位的支持,是一个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标准.

1.2 TPACK理论框架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理论强调技术、教学法以及学科知识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根基,TPACK框架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必备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TPACK理论框架涵盖以下元素,如图1所示.

图1 TPACK理论框架

(1)3个核心元素:CK(学科内容知识)、PK(教学法知识)、TK(技术知识);

(2)4个复合元素:PCK(学科、教学法融合的教学内容知识)、TPK(技术、教学法融合的技术教学知识)、TCK(技术、学科内容融合的技术内容知识)和 TPACK(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法融合的技术教学内容知识);

(3)1个境脉元素:Context(情景).

TPACK理论框架各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动态平衡,在技术和教学法的配合下,实现学科知识的教学最优化.

2 TPACK框架下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分析

2017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开始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要求师范类专业要从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出发,实施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依据.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力[2].幼儿教师掌握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已成为幼儿教师准入、培养与考核的重要维度.

随着移动学习、翻转课堂、MOOCs等新型教育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场所已经不再仅限于在课堂与园区,要求幼儿教师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具备合理并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设计,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信息获取、编辑、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等综合能力,强调幼儿教师具备能够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融合应用的能力.因此,需要明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能力标准框架与TPACK理论框架“技术相关”元素的对应关系(见表1)。本文研究了TPACK理论框架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中的适用性,为构建和完善信息技术时代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为师范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实践依据.

表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能力标准框架与TPACK理论框架“技术相关”元素的对应关系

2.1 重视“技术无关”元素的学科知识储备

“技术无关”元素的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以及教学法内容知识(PCK).因为只有掌握学前教学知识内容,并能够依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幼儿已有知识基础而正确选择适用于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法,才能保证实现最基本的教学目的.“技术无关”元素不包含技术知识(TK)元素,《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中也没有涉及,但它们却是幼儿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技术辅助的对象与内容,更是技术辅助教学的前提.

2.2 强化“技术相关”元素的技术能力养成

“技术相关”元素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TK)、技术内容知识(TCK)、技术教学知识(TPK)以及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以上技能元素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从3个类别9个维度所提出的能力要求相对应,其中基础技术素养类别指向技术知识(TK)元素;技术支持教学类别指向技术内容知识(TCK)、技术教学知识(TPK)以及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技术支持学习类别要求学前师范生具备运用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交流协作与研究创新的能力,学习是没有终点的,幼儿教师在从教中需要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成长,从而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TPACK知识框架可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完善自身专业能力,促进学习与发展[3].“技术相关”元素的技能养成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和未来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保证,由此可见,TPACK理论框架中“技术相关”元素是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的必备知识.

2.3 重视起到纽带作用的境脉元素

TPACK框架中的境脉即指教学情境,框架中的其他元素均处于一定的境脉之中,教学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征、学习者特征等因素,不同的境脉下,教学策略将有所不同,将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

3 TPACK框架下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人们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技能.从儿童自身特征出发,儿童的生长环境已被纷繁复杂的信息所包围,这些信息帮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通过这种途径来学习和成长.对于传统的社会环境,儿童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父母、教师及同伴,途径是单向且被动的,而如今电子玩具、家用电器、移动通信设备及各种电子产品使儿童可以双向、可交互地获取信息,但要考虑它们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其中有些影响不会马上呈现,但会随着儿童成长缓慢呈现出来.因此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教师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性,针对儿童实际,掌握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教学应用中的正确途径,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3.1 基础技术素养储备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中基础技术素养是技术支持学习和教学的前置能力,对应TPACK框架中的技术知识(TK),现阶段的“互联网+教育”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各阶段高度融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认识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理念,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需要明确并适应这一教育新常态,积极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具备坚实的技术知识(TK)基础,在学前教育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用软/硬件及平台等新技术构建贴近真实、生动逼真的高效课堂,开发适宜幼儿学习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重构学习过程和体验,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高师院校在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基础技术素养方面,需要关注相关课程内容设置,兼顾理念与态度、数字媒体编辑、教学软件制作、教学系统设计、新型教学方法以及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道德与安全准则.不能以偏代全地只侧重技术而忽视理念或只重实践而轻设计,这都将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储备.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中需要增加能够提升信息素养、技术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类课程,同时注重技术与学前教学内容相结合,结合案例开展教学,以达到实用的目的.

3.2 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整合

合力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知识能力体系,促进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整合.

首先,TPACK理论是将技术、教学法、学科知识等多项知识进行整合的应用理念,多项知识的学习需要专业课程设置加以保证,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独立开设面向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的课程,强化TPACK能力训练,帮助师范生在教学模拟活动中进行技术、教学法与学科知识间的衔接.另外,课程设置顺序、开设时间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例如,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技术内容知识(TCK)、技术教学知识(TPK)、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能力测评,反映出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此类能力提高幅度较低,大四实习后的此类能力提升效果显著,因此对于技术、学科内容、教学法融合的能力提升需要提供面向具体教育实践的训练.

第二,课程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与统一,以实现技术、教学法、学科知识三者的融合性,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实践基础.承担不同课程的教师需要树立全局意识,整合课程内容,设计课程间衔接,建立沟通机制.教学法课程任课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知识内容开展项目设计,按照需求导向教育OBE理念,结合幼儿园一线教学实践设计基于学科知识内容的活动,进行教学法教学;信息技术类课程也应结合学前五大领域涉及的内容、环境、要求等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选择能促进学习活动高效进行的技术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3.3 技术支持学习的能力提升

信息时代,数字化资源比比皆是,有效获取和合理利用是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幼儿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生存在媒介化的环境中,作为幼儿成长的引领者,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能够在“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环境中成长为“人人善学”,具备学会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用技术来支持自主学习.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速度已经大于我们的学习速度,在校期间开设的软/硬件技术在学生离开学校后已经被更新的技术所取代,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过程中,尤其应注重学习技术方法的掌握,掌握学科基础法则,抓住本质.例如,软件的安装方法、操作方法往往都有共性的内容.对学前师范生的考核注重能力评价,切忌背步骤、背流程,应付考试.

TPACK框架中技术知识(TK)、技术内容知识(TCK)、技术教学知识(TPK)以及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构成的“技术相关”元素为实施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保障,学前师范生在掌握自主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后,会自然地尊重不同幼儿的差异,用技术支持学习的方法引领幼儿完成个性化学习,大规模班级授课制磨灭了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也是技术支持学习同时对教学的一种支持.结合幼儿不同特征,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内容次序、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以使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4].

猜你喜欢

师范生框架教学法
框架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WTO框架下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