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互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18-10-22邓娇
邓娇
摘 要:我国近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实施着教育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也得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在课堂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评价改革,教師如果将动态互评方式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去,那么则能促使教学发生更大的变化,对于促进师生感情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主要对动态互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实施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动态互评;小学数学;应用
动态互评是现代教育发展当中所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去,一方面能够提升评价效果,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核心能力,达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目的。下面将对动态互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通过自评方式强化学生认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这个阶段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因此在进行各项活动的开展当中他们会将自己放在一个主要位置上,对于自己缺少客观的认识,而对他人的评价却比较积极。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当中就需要引导学生首先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提升学生自评能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不足。例如,在统计图的教学当中,教师让学生运用自己学会的方法来进行统计图的绘制,有的学生会说:“我的统计图干净整洁、我的统计图画得漂亮”等等。那么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选择出小组当中最好的统计图拿到讲台上进行班级评比[1],并让绘画的同学自己来讲一讲自己的统计图,并在当中分析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在这样的课堂氛围当中,学生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到统计图绘画当中的技巧和方法,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也是认识自我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自评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通过学生互评提升课堂气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对自我有所认识,也能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进行互相帮助,达到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和交流。互评方式是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的一种方式,这样的方式下学生能够亲自感受到实践带来的乐趣。同时在互评方式下学生也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巩固,是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学习了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黑板上计算325×18,然后再邀请另外一名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计算,并让他们来讲解一下自己的计算过程。当学生计算完成以后再来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2]。教师可以让两个人相互评价,可能学生会说:“他的字写得漂亮,但是最终的结果错了。”可能会说:“他计算得比较慢,但是结果是正确的。”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会得到知识上的进一步巩固,也能让整个课堂氛围得到进一步调动,让学生对自己容易出现的错误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在日后更好地进行避免。此外,在学生互评方式当中,如果学生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么教师也可以让他们将对对方的表现的看法写在纸上,让学生能够得到文笔上的锻炼,这样的动态互评方式对于教学顺利开展来说将产生重要意义,更能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师生互评促进课堂交流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这个阶段是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周边的事物他们开始有着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此加以重视。无论学生的判断和分析是否正确,教师都需要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其得到思想品质上的提升,也让学生能够主动去认识世界,并积极地对数学知识做出表达。如果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图形的相关概念讲述不是很清楚,那么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误区。那么教师在进行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指出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问题,并与教师沟通自己究竟对哪一部分的知识出现了认识上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及时掌握正确的知识,也让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3]。师生互评方式的应用不仅可以在教学当中进行,也可以在课下环节当中实施,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学生随时都能将自己的问题提出。而教师在这个环节当中则需要给予学生更加中肯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优势,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并增进师生感情的目的。
小学数学是教育基础内容,但很多的学生却对此难以产生兴趣,难以融入教学当中去。积极地将动态互评机制应用到教学当中去对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强化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促使学生知识体系得到完善,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基础能力,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贾建刚.浅谈基于“润泽”文化的数学课堂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66-68.
[2]慕绍艳.浅谈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25):214-218.
[3]李淑华.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26):55-60.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