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8-10-22袁玲玲
袁玲玲
摘要:新形势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创新能力。而作为基础阶段的教育课程,小学美术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两个层面分析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其次分别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肯定学生的绘画作品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小学美术;重要性;策略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要求注重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和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无法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依然采用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讲台下模仿的传统教学手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以往的美术教学仅仅要求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体现教师的中心地位,而忽略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新的美术教学理念,重视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需要扮好引路人的角色。此外,在新的美术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求,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有助于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掌握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首先,应该摒弃以往将教师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参与者,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独立的创作和学习。此外,针对学生创作的积极性教学应当给予肯定和支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还应当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鉴赏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很久。这就容易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无法专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使培养创新能力成为一纸空谈。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着手。美术教师可以采用划分参与小组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讨,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吸引学生全部精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美术教师还应当转变传统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起到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热情和兴趣的作用。其次,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必须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在教学中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和引导学生回答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样的美术教学方式也日益普及。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占据了重要地位。美术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时间不长,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不相关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太适用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小学生容易被其他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正好能够解决当前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地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美术教学中,运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作欲望。此外,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以更加简单直观的形式呈现,克服了以往美术教学中教学模式的不足。但在多媒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将多媒体教学的不足降到最低,而将其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三)肯定学生的绘画作品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们非常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所创作的绘画作品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按照科学、合理的评价原则,适当指出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所存在的错误之处,并鼓励学生进行及时的改正,从而能够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绘画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改正自己的错误取得进步。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简单的、没有任何情感的评价,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会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性思维的开发产生不利的影响,还会限制学生的积极进取,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肯定学生的绘画作品等教学方式,有利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昊.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戏剧之家,2017(23).
[2]范文艳.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J]_中国校外教育,2017(2).
[3]张楚.优化美术教学尽显童真童趣[J].美术教育研究,2017(4).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