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力培养的策略
2018-10-22黄稳
黄稳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改变只教授知识、传授技能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以核心素养视野下思维力的培养为论题,谈谈找准思维力培养与数学知识和数学目标的连接点,在关键处设计活动、创设情境、注重说理等,将思维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始终,希望对同行有所启迪。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情境;说理;实践
思维是数学的主要特点,思维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发展的总体要求所决定的。而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较多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思维是数学的灵魂,离开思维谈数学学习,数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为此,提出探讨思维力的培养的问题,具有实际意义,也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利用难度稍大的问题,培养变式思维
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基础题的掌握基本还可以,但不乏马虎的因素,对于难度稍大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可谓“简单的马虎,难的不会”,整体上数学水平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落后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力,教学中,不妨利用难度稍大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四年级《平均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难度较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变式思维能力,改变思维定势,发展变式思维。如,敬老院有四位老寿星,平均年龄是83岁,又来了一位老寿星,平均年龄就变成了85岁,问新来的这位老寿星是多少岁?
这个问题,多数学生会根据5位老寿星的平均年龄,算出5个人总的岁数,再减去原来4位寿星的总岁数,就得出新来的寿星的岁数,于是算式就浮出水面85×5-83×4=425-332=93(岁)。这样的思考过程,可谓滴水不漏,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有点笨拙,完全可以采用更为简单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以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打开思维之窗,学生听过思考和讨论,不难想象出来了一个新寿星,平均年龄是85岁,较之于原来4人的平均年龄83岁,平均年龄增加了2岁,也就是说,四个人的年龄的总和增长了2×4=8岁,这8岁是新来的老寿星给的,所以,新来的老寿星的年龄是85+8=93(岁)。
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见识一些变式题、一题多解题、智力题、难度较大的问题、奥数题或者脑筋急转弯问题等,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提升和发展。现在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弱,思维发展缓慢,不能说与平时不接触难题没有关系。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让学生见识一些难题,也培养克服困难、敢于挑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二、增加实践环节,培养且行且思的习惯
数学是实践性学科,在生活中产生,运用于生活和实践,是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的。并且,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对什么都探个究竟。为此,不论是数学学科特点,还是孩子们的身心特点,都决定了数学教学中,融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对于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少给以灌输,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探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能力、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笔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如衣服上的百分数:面料100%涤棉,里布100%涤纶;王子啤酒的酒精度是3.2%;氧气占空气的20%;我国领土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7.1%;电视的收视率等,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寻找了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含义,从而初步了解和认识百分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做个调查报告,调查班级四个大组的学生对“动漫世界”栏目影片期待收视的情况,调查后,将调查结果填写在表格里,并计算出百分数,体会百分数的真正含义。
实践活动的增加,让学生通过调查、填表、分析数据、算出结果等,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从而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并在运用中强化知识,实现“学以致用”。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学生对形象的事物、感性的材料和经验感兴趣。为此,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表象”,由形象过渡到抽象,然后初步形成概念、形成知识结构。
如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同样一个故事——师徒四人分西瓜的故事,不同的讲述者,讲述的方法不同,效果截然不同。如在课堂之初,教师讲述:师徒四人,走到西瓜地,买了个大西瓜,猴子说,师傅和沙师弟分别吃四分之一,八戒吃三分之一,我吃六分之一。八戒听了很不高兴“凭什么我吃得最少,我要吃六分之一,猴哥吃三分之一就行了。”……这个故事,如果事先对分数的认识没有预习,在课之初这样讲述,别说八戒不理解猴哥的用心良苦,就连学生也难以理解到底谁多谁少。而如果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借助于多媒体,真正“分西瓜”,将一个西瓜平均分为四等分,其中两个是师傅和沙师弟的,让学生明确1/4的含义,两块合在一起,正好是西瓜的一半,于是112大于1/4通过切西瓜而清晰看出,这样,1/3和1/6的大小也清晰可见,八戒的“不行,凭什么我最少”笑声溢满课堂。
故事的讲述,分西瓜的情境等,二者巧妙结合,为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比较分子相同、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增强了直观印象,从直觉感知,发展为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讨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开展贴近生活的各种活动,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提供机会、创建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驰骋。
参考文献:
[1]杨勇.打破小学数学思维定势,激發学生主动思维[J].读书文摘,2016(31).
[2]刘必涛.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决策与信息(中旬刊),2016(12).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