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8-10-22郭兴辉
郭兴辉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教学自然也需要不斷地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来促进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就此谈谈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习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处在人生的个性萌芽与思维启蒙阶段,其心智固然不成熟,但如果我们教师方法得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教师的一段有感召力的话语,一个精彩的小故事,一个富有个性的手势动作,或者一个不同寻常的讲解方式都会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对平行四边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平行四边形是对边相互平行的四边形的一种,这时一部分学生首先联想到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对边也相互平行,也是属于平行四边形的一种。另一部分学生则想到若是只有一对边平行,那么这个四边形又属于什么呢,其面积计算有没有规律。这时教师不深入讲解,而是让学生将自己对平行四边形的看法大胆地说出来,这样引发了学生对此问题的兴趣,在课堂上会更加积极地思考。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特征,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发挥其自身优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学会结合教学内容,找到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服务,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贴近生活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工具,它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可以说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有学好的信心,而且还要让其对数学课堂有更好的学习兴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知识传导方式上多下工夫,丰富教学形式,使课堂氛围生动起来。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以丰富的色彩或生动的视频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还可以找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受到数学的现实用途,从而主动思考。
三、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
根据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问的探究心理,以旧引新,及时把新问题呈现在他们的面前,使他们把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究当做一种自我需要,产生强烈的自觉性和渴望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操作平台,让学生“做数学”。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圆片、铁丝圈、直尺、彩带等材料,测量圆周长。当学生探讨出不同的测量方法后,教师演示(拿着一个一端系有小球的绳子,手执另一端并不停地甩动形式成圆的轨迹),设疑:你们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然后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接着让学生把圆的周长与直径比一比,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小组合作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过实践探索,学生不难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由此可见,学生借助学具自主操作,亲自去经历、去实践获得的圆的周长公式,比教师直接灌输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不仅使学生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启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起了学生对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四、激励评价,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教学方式的改进与丰富是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养成更好的学习心态与学习方法,但要让学生获得长足进步,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有关。教师除注重教学方法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掌握与激励评价,全面分析学生在数学理论认识与应用熟练程度各个方面的值得肯定之处与需要指导纠正的地方。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或是运用评语等手段将自己的分析客观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晰了解,消除畏惧心理,形成想学、乐学、会学的积极态度。
总之,小学数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丰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建立激励评价机制,消除学生畏惧数学的学习心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轻松和谐的双边活动中,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更能加强数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奠定基础,这才是我们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承印,闫君.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行为的研究[J].基础教育,2010(1).
[2]曹一鸣,贺晨.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主体类型研究:基于LPS项目课堂录像资料[J].数学教育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