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演唱分析

2018-10-22刘佳

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演唱分析

刘佳

摘 要: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是一部根据古诗词来创作的声乐作品,作品是为女高音和钢琴伴奏而创作的,用四季来表现当时女子对于情爱的想望、渴望、思恋和怨怼。通过对作品内容背景的了解,分析了演唱该作品的音乐处理。

关键词: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 金湘 演唱分析

20世纪初西方音乐逐渐传入到中国,涌现出众多借鉴西方创作手法,融入中国元素来谱写中国声乐作品的作曲家。他们多以中国古诗词为基础谱曲,例如:萧友梅、青主、黄自、赵元任、罗忠镕等人,都创作了众多以古诗词为基础的艺术歌曲。这种借用西方创作手法,配以中国古典诗词,融入中国音乐元素艺术形式的诞生,将中国声乐作品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古诗词类艺术歌曲多分为古体诗词和新体诗词两类,由于古体与新体诗词的格律、韵味有所不同,作曲家采用的音乐创作格局也是有差异。

一、 古诗词《子夜四时歌》的历史背景

诗词《子夜四时歌》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多是魏、晋、南朝的乐府民歌,属于清商曲辞。这些乐府民歌多是女子表达情愫所唱的情歌,简单易懂,语言平实质朴,坦率真挚,情感清新婉约,细致缠绵。诗词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是值得吟背的佳作。《子夜四时歌》共由南朝七十五首民歌组成,其中包括有春歌、夏歌各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中的春、夏、秋、冬分别取自春歌第十首、夏歌第八首、秋歌第十七首、冬歌第一首。

二、 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的创作背景

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是我国已故著名作曲家金湘先生的作品。金湘,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的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作曲家。其一生创作的作品体裁广泛、风格各异,有音乐剧、交响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大合唱及影视歌曲等。其代表作有:歌剧《原野》、《楚霸王》、音诗《曹雪芹》、艺术歌曲《雨中岚山》以及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这部声乐套曲是金湘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女高音和钢琴伴奏而创作的。他继承了中国民族调式的特点,保留了中国元素并附以西洋调式调性布局和和声织体,作品整体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有着创新性的一部佳作。

三、 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的曲式结构

这部套曲运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加以西洋调式常用的全音阶,创新性的使用了不完全雅乐音阶及同主音交替调式。和声织体上,采用了纯五度为根音的和弦配置及大小三度、大小二度为根音的音阶进行,和声对位创新的采取了反向进行,并使用非三度和弦的平行进行等等。金湘先生不仅保留了中国元素的色彩,加以创新性的谱曲手法,使作品个性鲜明、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能充分契合原诗表达的意境和情感,钢琴和演唱的配合与衔接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四、 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的演唱分析

套曲主要由“引”、“春”、“和”、“夏”、“秋”、“冬”、“送”七个部分组成,其中“引”、“和”、“送”三个部分是金湘先生为钢琴伴奏来创作的,伴奏织体丰富,很多创新性的和声配置都运用在钢琴伴奏这三个段落中,音乐具有表现力和鲜明的个性,为衔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起到了很好的衔接衬托作用,运用钢琴伴奏来很好的烘托出了原诗虚无缥缈、婉转缠绵的情感。由女高音演唱的四个季节,音乐清新脱俗,演唱部分与伴奏的配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仿佛两个线条般交相呼应、此起彼伏。

“春”引用了原诗“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诗词本身表达的是春天的园林中鲜花争相绽放,娇媚多姿,鸟儿也都唱着歌。微风吹来春风拂面,吹动了美丽的衣裳。这首诗看似是写景的,但实际是表达了少女的春心萌动的一种情绪。“鸟”字暗喻人,表达了少女见如此美景却没有一个心上人能陪伴,表达了一种春心萌动,期盼爱情的情愫。在演唱“春”歌時,在“引”的部分已经很好地烘托了全曲开场时的意境,所以这首歌我认为音色上应采用明快、轻巧、灵动的声音,应注意与伴奏的配合,每一句钢伴部分的衔接,通过装饰音的使用,衬托出了春林、春鸟、春风所体现的春的气息,也表达了年轻少女青春懵懂的心绪。全曲采用行板速度,在“春鸟意多哀”这一句转入小快板速度,符合原诗以鸟喻人,表现一种无心上人陪伴的失落焦急感,推动了歌曲情绪发展。歌曲以中强的力度进入,较舒缓。“吹我罗裳开”用了强的标记,在吹字上表达一种对爱情的期盼和渴望。在咬字上,需注意几个点,“春”字在这段中反复出现的最多,这也是原诗所要利用“春”字的反复强调来点题,赞美春天的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意境。这个春字的咬字要注意不要漏气,咬字在腔体位置能碰响的最佳音色上,以便于后续的换字动作能更好地完成。“吹”字这个动词的咬字也要讲究,反复了几次“吹我...”这个多次的吹字处理,是作曲家想借着反复强调来表达少女的一种企盼的心情。全曲的重复乐段部分,是情感一个抒发拓展的部分,比第一部分情感更加展开,情绪更加激动,采用大线条流动的声音将全曲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将歌曲的情感和表达做了更进一步的深化。

“夏”引用的原诗是“朝等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所表达的是炎热的夏天每天早上就早早的登上凉亭,傍晚太阳下山后在兰池里休息,借着月光在池塘里采荷花,每天都能采摘到很多的莲子。诗本身表达的是一种江南水乡夏日劳作的场景,实际表达的是女子在炎热的夏季早早在凉亭中凝望池塘,盼着夕阳快落下后可以去池塘中划船采莲,并且也有划船来采莲的男子,能隔岸对歌,劳作的同时也能收获爱情,心中实在是快哉。“夏”之前有钢琴演奏的“和”的部分,很好地将情绪转换到了欢快的小快板中,为快乐劳作收获爱情的情绪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夏”歌部分速度标记是小快板且有生气的,这个速度的处理完全符合诗歌的情感需要,表达了一种急切、欣喜的快乐情绪。曲子以中强的力度开始,在第一段“夜夜得莲子”处出现了一个中弱的处理,第二部分重复乐段在“乘月采芙蓉”处做了一个同样的处理。我认为是作曲家在这一句中表达了少女娇羞的一种情绪,做了一个力度的变化处理。此歌应采用高头声位置,速度比较明快,所以音色应清澈无杂质、情感真挚而奔放。伴奏部分又采用了很多的装饰音来表现一种劳作中快乐的情绪,和少女的欣喜感,很好烘托出了情绪。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有很多三连音的音型,我认为作曲家是运用三连音来贴合诗词吟诵的格律韵味,用三连音的处理更能加强诗意。演唱的咬字需要注意“朝”字,此字在歌的第一个字,并且在换声区内,应注意咬字的位置和宽度。在三连音的部分,所对应的字需要拼读的充分些,不要过早的归韵。此歌的重复乐段是与第一部分紧跟进入的,是一个情感抒发的扩展,并且应情感逐渐激动的表现少女内心的一种喜悦之情。

“秋”引用原诗“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表面看诗歌表现的是秋天来临,秋风吹入罗帐随风摆动,望着天空的明月,思念其身在他乡的亲人的感情。这里主要表现的是秋日萧瑟、凄凉,树叶枯黄,一阵秋风吹入女子的房中,带来了一丝的悲凉。窗帘与帷帐在风中轻摆摇曳,让女子想到了自己的爱人还远在他方。顿时心感悲情与思念,抬头望着明月,希望是彼此在同一片月色下,将所有的感情赋予月光中,希望送到远方爱人的身旁。此歌与之前的“夏”歌情绪意境都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伴奏一直用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表现秋风的吹动,烘托出一种秋日的凄凉、萧瑟感。歌曲采用自由的小行板的速度,这种自由的速度也很符合诗词的意境,更能体现出秋风落叶飞扬的无力感,也是对情景的深化处理。力度上第一段是中弱的速度起的,有种缥缈而远去的失落感,重复乐段的力度处理则截然不同,表现的更激动且强烈,采用了中强更活跃的力度标记,所以这部分的演唱与第一部分是一个对比,情感更深入才正确。此曲适合才用柔和、浓厚、且具有抒情性的音色,来表现秋天的感觉,也更适合拓展深化情感和情绪。咬字方面这首歌都是大线条的乐句,需要注意拼读的连贯性和换字位置的统一性,音乐中有几处保持音的处理,注意换字时声音位置的统一。歌曲一开始的“秋”字不要咬字太实,不易配合声音的位置。音乐的大线条处理要求我们咬字应拼读开,并晚归韵,归韵过早会影响声音听觉上的连贯流畅感,影响整体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一句在歌曲中反复出现多次,需注意强弱对比的表达,最终以减弱到极弱的处理中结束,表现思念随月光远去,飞到爱人身旁的美好愿景。

“冬”引用原诗“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似松柏,君情复何似”意思是深潭中的水结冰有三尺之厚,洁白的雪覆盖了千里,我的心就像松柏一样,那你又是什么样呢?这是一首从女性角度来写的诗歌,比喻两人的感情如冰雪般深厚,如冰冻三尺,千里雪霜一般无二。通过情感的铺垫来表达后两句女子如松柏般坚贞、经过冰雪依然屹立不倒,形容自己感情至深至真,至死不渝。而后一句的问话中隐含了一些内容,似忧心爱人移情别恋,有种怨怼和责问的语气在里面。这首歌是四季的最后一首,用冬日来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心有疑虑的一种患得患失的情绪。这首歌适合用有张力和表现力的音色来演唱,音色适合浑厚圆润的。曲子在伴奏规整的四分音符中開始,前奏制造出冰天雪地、晶莹剔透的美感,低音处暗含低沉的吟唱感。作品行板速度,前奏缓缓的弹起。但演唱前速度转到广板并伴以快板。用以表达天寒地冻,心有踌躇的一种心境。在力度上全曲以中强进入,到重复的乐段属于情感宣泄和迸发最激昂的部分,力度推至强,表达女子心中对情感忠贞的坚持,随后一个弱音的处理表现了对爱人移情别恋的失落、无助和苦楚。全曲在弱—中弱—最弱中结束,表现的是一种哀怨、怨怼、伤心。全曲节奏规整在咬字上没有太多的难点,个别中低音区的有几处音域跳动大且低的音,咬字需注意小而集中,借助胸声说出的感觉会更好。“冬”歌后是“送”,有种空灵、幽远、缥缈的美感,将套曲的整体情绪推至远处,逐渐消失。

结语

声乐套曲《子夜四时歌》是一部近年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领域中,有鲜明特色,符合中国古典韵味又清新脱俗的一部作品。对其创作手法和演唱分析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近些年,古诗词类作品创作出的佳作逐渐在减少,更多的是结合时代气息与时俱进的创作歌曲。像这种结合中国文化、蕴含底蕴的作品应多多益善,这种诗与乐的完美契合,可以说是水乳交融、互相衬托,熠熠生辉,是声乐演唱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金湘艺术歌曲集[M].台湾乐韻出版社,1996.

[2]黄向南,金湘.子夜四时歌[J].和声研究,2014(12).

[3]徐明哲,浅析《子夜四时歌》的艺术特色与演唱风格[J].体育艺术,2015(3).

[4]孙悦湄,范晓峰.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史(第1版)[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猜你喜欢

演唱分析
基于主题唱段及演唱形象分析的路径研究
浅析咏叹调《别说我》的艺术特点
唐尼采蒂歌剧《爱的甘醇》中《偷撒一滴泪》咏叹调的演唱技巧分析
艺术歌曲《我的江河水》演唱分析
浅谈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夜后咏叹调》的演唱分析和人物塑造
高山流水 颂知音
声乐套曲《冬之旅》第十一首《春梦》歌曲演唱分析
浅析亨德尔声乐作品《让我痛哭吧》的艺术构思
歌剧费加罗婚礼《你再不要去做情郎》演唱分析
歌剧选段《木兰花》演唱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