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笔、墨、纸三者的历史流变及艺术传播
2018-10-22薛雯钱星
薛雯钱星
摘 要:本文借助传统水墨画的发展脉络,着重梳理前人有关笔、墨、纸的已有成果,抓取典型,对三者的起源、发展及当代发展所处境地做出详实的描述和思考,以最终引起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笔、墨、纸的关注。
关键词:笔 墨 纸 中国传统水墨画
一、引言
水墨画不仅是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重要的组成元素。纵观近几年的文献,国内学者对于传统水墨画的研究不在少数,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对水墨画本身的探讨。(2)与西方绘画的差异和融合。(3)新时代下的转型与艺术创新。基于这三类,本文发现它们似乎都缺少对水墨画源头流变的详细论述,大多只是简述其历史、来源。其次,再较近十年有关笔、墨、纸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类:(1)分析笔、墨、纸本身。(2)介绍诸如徽州 “文房四宝”,湖州之笔等典型。但大都比较单一,没有借助一个很好地载体进行论述。
二、笔、墨、纸的发展变化——以传统水墨画为例
本文由“笔、墨、纸”深入,不仅是对材料价值更多地认识与挖掘,同时,“笔、墨、纸”的变化也促进了不同时期水墨画的发展。
1.毛笔促进了水墨画的绘画技法
毛笔作为绘画、书写的工具,在我国的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毛笔主要分为两大类:宣笔和湖笔。首先,两者代表了我国古代毛笔两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制笔流派,且较于其他:历史完备悠久、认可度高、特点区分明显,对水墨画的影响也更为深远。故而选取这两种笔进行重点论述。
宣笔促进了用笔的曲折刚劲。宣笔是宣州毛笔的简称,主要盛于唐代,大发展于宋代,元代以后开始衰落。为了区别比较,本文只选取它们各自最为突出的特点。宣笔中使用最多、最为大众的是宣州的硬毫笔,所以本文所说的宣笔主要指代宣州的硬毫笔,不包含其它。仔细观察王维所做之画,其笔触线条坚硬,笔路刚健雄浑,轮廓确实坚挺,包括北宋时期,董其昌把李成、范宽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称为“硬笔山水画”{1}。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使用的是宣笔。宣笔主要由兔毫制成,而兔毫比狼毫、羊毫等都要有力,弹性更大,因此笔触线条就显得坚硬多变,方折到位。加之长峰更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才促成了这种密实挺劲、虚实多变的绘画效果。亦如北宋郭熙的《早春图》。画中先用粗细变化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有顺序地“乱”扫,借助宣笔的刚劲,便产生了夹杂着丝丝点点白痕飞动的效果。{2}
湖笔促进了披麻皴法的丰富。到了元代,山水画的作者主要是士人,他们大都清闲且寄情于山水。因此,南宋画中刚劲锋利的线条被元代特有的抒情写意取代,这就要求用笔笔锋软硬适中,蓄水量大,湖笔中以长锋羊毫笔为主的软毫笔正好符合了这个要求,得到了广大文人的喜爱,所以下文所说的湖笔是以湖州的长锋羊毫笔为主的软毫笔,不包含其他。首先,湖笔柔软且含墨量大的特点很好地突出了水墨画的笔墨韵味。“元季四大家”之首:黄公望,作有《富春山居图卷》。纵观整幅画作,虽大多都是用干笔或枯笔,却仍能达到枯中见润,饱含水分的效果。这得益于湖笔的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羊毫比较柔软,圆浑厚实且含墨饱满,自然笔墨韵味十足。同样,吴镇的《溪山高隐图》中线条特长,加上羊毫的柔软,使得线条当中阔淡且疏松绵韧,这也促进了吴镇带有湿润感艺术风格的形成。{3}
同时,湖笔的出现,也使得当时绘画与唐宋时期有了明显的区别:画家大都采用枯笔皴擦,但又枯硬中见秀润{4},这也使得披麻皴法得到了丰富,出现了长(大)披麻皴、牛毛皴等。黄公望的长披麻皴,用笔更为灵动舒展,以及王蒙的牛毛皴,多用枯笔、干皴,表现江南山水的苍郁繁茂和湿润感,这也就间接证明了披麻皴法的丰富离不开湖笔毛质较软,蓄墨量大的特点。
2.墨促进了水墨画的绘画风格
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大约是发明笔和书写的同时就有了墨。墨通过加水的多少,会产生:焦、浓、重、淡、清的变化。本文主要将墨分成以下两大类:松烟墨和油烟墨。除了这两个最主要的分类,其实还有漆烟墨等,只是相对次之上述两者。
松烟墨促进了苍茫萧远的绘画风格。大约从东汉至明代,松烟都是制墨的主要原料。纵观唐至五代,水墨画大多是用来描绘一些意境深远,带有苍茫之感的山水画,大有“笔愈减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的特点。如董源的《潇湘图》,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借助松烟墨具有浓墨、质细易墨的特点,通过加水的多少,墨色出现深浅变化,使得画面:近处浓重细腻,远处深远缥缈,层层推远,进而便能突出山石的体积感、空间感和透视感,自然会意境高远、带有苍茫之感。再者由于松烟墨无光泽的特性,更易于表现出物体的特殊质感,为其增添了一份古朴萧远。比如:王维的《雪溪图》,荆浩的《匡庐图》等。
油烟墨促进了光彩生机的绘画风格。由于松烟墨原料:古松大量被砍伐,但用墨需求与日俱增,所以自南宋后,油烟墨开始取代松烟墨的主流地位{5}。鉴于油烟墨只是在明代逐渐兴盛并于清朝处于鼎盛,且宋、元绘画流派众多,很难分清油烟墨所做之画,所以,明清时期是分析油烟墨的最佳时期。同时这时期又是花鸟题材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墨画中花鸟题材的增多与油烟墨黝黑、具有光泽的特性分不开。不同于松烟墨的无光,油烟墨带有光彩,便于表現鸟儿羽翼的顺滑、光亮的质感。其次,古人将发紫、发褐认为偏暖,油烟墨偏暖,使得所画花鸟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感。如明水墨花鸟画家林良的《灌木集禽图》。
3.纸促进了水墨画的笔墨意趣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出现改变了书写、绘画的材料。本文所说的“纸”专指:用毛笔与墨或颜料进行书写与绘画的书画用纸,不包含帛、绢。宋元以后,纸取代绢在书画领域的核心地位。相较生纸其他种类,皮纸和生纸很好地促进了水墨画的发展变化。
皮纸促进了笔墨语言的丰富。皮纸在宋元时期迎来了全面的大发展,它的吸水性远优于绢,对于水墨语言的捕捉更为敏感,且能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水墨语言细节,但元代以后才开始被“元季四大家”、赵孟頫等人大量使用作画。所以,元代是研究皮纸的最佳时期。
以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这幅画作长达两丈,得益于皮纸造纸原料来源的广泛便捷,和材料加工的快捷,所以才开始出现十米至百米以上的大幅长卷。其次,皮纸的吸墨性远比绢更强,无需干透再进行叠加积墨,很好地缩减了创作时间,使得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一气呵成。{6}并且整幅画作由于皮纸的平滑,更利于运笔,加以厚重的笔调,浓郁的笔墨韵味便油然而生。纵观之前,纸面大都较暗淡发黄,或夹杂其他,但皮纸却更为白洁。观察郑思肖的《墨兰图》:黑与白的强烈对比,增强了水墨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些许“留白”也使得水墨画更有张力和生命力。
生纸促进了笔墨效果的大写意。明代是大写意水墨画爆发的时期,十分注重笔墨效果,这就要求纸张具有很强的吸墨性且能体现笔法和墨色变化。对比熟纸,生纸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徐渭的《墨葡萄图》就充分体现了墨、生纸的融合变化。他以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水墨滴在生纸上,逐渐向四周扩散,直至自然浸渗,形成了层次丰富、轮廓界限含蓄,犹如天然生成的墨晕{7}。加上墨中胶的粘性又能使墨痕凝结,一张一弛使得墨色效果流畅又恰如其分。正是生纸这种吸墨性,才使得绘画有了“泼墨淋漓”的视觉效果和笔墨韵味。从某种意义上,离开生纸就谈不上笔墨,而失去了笔墨,水墨文人画就失去了精神内涵。同时,这也促进了落笔大胆,恣意挥洒的泼墨法的发展。此外,由于生纸造价低廉且朴素,文人画家在长期创作的过程中,将文人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赋予了生纸,使其具有了文人般的素雅平和。
结语
基于上文的研究,便能得出:笔、墨、纸三者自身形制的演变,不仅为作家提供了重要的作画、抒情言志的工具,而且也对水墨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绘画风格上,水墨画从唐至五代的苍茫萧远之感,到两宋既有北宋的雄浑刚劲,又有南宋的空灵雅秀,再到后来元代的笔墨韵味、枯中见润,最后逐步演变为更加注重大写意,笔墨韵味和个性意趣的表达。其中明代宫廷画派更是将南北两宋合而用之,形成了院体浙派。至于近现代,水墨画更是将明清的大写意水墨和金石艺术的刚健、西方的鲜艳色彩融会贯通。在绘画技法上,披麻皴贯穿了整个水墨山水皴法的发展史,董源的开创,元四家的丰富:倪瓒的“折带皴”、王蒙的“牛毛皴”等,都使得披麻皴在后来不断演变,呈现出了更多不同的面貌。
相较西方的水彩画,两者在绘画工具、表现技巧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在用笔和用色上却大相径庭。首先,用笔:水彩画无论笔怎么被挤压,仍可继续使用,而水墨画却非常注重用笔,笔锋散而无力的扁笔无法传达画家所要的气韵。其次,用色:水墨的黑白,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着重突出对意象的表达,力求情感的共鸣。但水彩画却以“色相”胜出,丰富为佳。
基于上文的比较,也从另一个角度更加证明了笔、墨、纸三者的独特性,它们三者不仅在水墨画、中国绘画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们也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传统作坊日益受到冲击,市场逐渐萎缩,目前对笔、墨、纸有深刻认知的更是寥寥无几。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国家对非遗问题的关注,各地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笔、墨、纸保护和传承的迫切性,很多地方建立了相关的研习、博物馆,也希望大众能更多与这些生产作坊和传承人交流互动,为我国笔、墨、纸的发展做出贡献。
注释:
{1}刘娜.“前不藉师资,后無复继踵”——略谈北宋山水画[D].西北师范大学,2011.
{2}{3}{4}沈洪利.毛笔与中国山水画[D].西南大学,2006.
{5}王伟.中国传统制墨工艺研究——以松烟墨、油烟墨工艺发展研究为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6}于军伟.从纸本特质谈山水画的人文关怀[D].中国美术学院,2014.
{7}纪秋娟,李俊.随“意”的中国画[J].金田,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