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文化认同力构建路径分析

2018-10-22苏艳丽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高职院校

苏艳丽

摘 要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文化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勇于担当并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在文化内涵上着力耕耘。基于文化认同力视角,意在观照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精神联结,提出从凝练办学理念、培育大师名流、突显文化个性、创新教育模式、培植教育品牌、优化信息配置等六个方面提升高职文化吸引力、辐射力、融合力、创造力,以期助推高职院校的开放式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化认同力;文化个性;开放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1-0067-04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文化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要素,也是最为内在、持久而深刻的力量。但是文化恰恰也是高职院校相对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文化历史积淀不够深厚,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都有待进一步发育完善。二是高职教育虽已被明确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处于大专层次,仍未走出职业教育体系的“断头桥之痛”[1]。职教界期盼已久的中高职衔接、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乃至研究生)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仍然在路上[2]。高职的办学层次客观上影响了其资源配置力,比如对优质师资、优质生源的吸引力等,从而也影响了高职文化的发展。三是高职教育虽然具有开放办学、产教融合的天然属性,但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比,社会对于高职的认可度、美誉度还不太高。目前,对高职文化的研究较多地侧重于如何在校园内部进行文化的生发、培育、凝练、内化和践行,而对于如何增强高职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有机连结,如何与外部资源形成深度合作,如何提升高职的外向辐射力并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策源地,相关的研究和思考还比较少。对高职院校的文化认同力及其构建路径进行思考,将有助于高职院校走出文化焦虑,培养文化自信,增强文化魅力,推动内涵发展,并提升其文化输出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文化与文化认同力

美国学者欧文斯认为,“学校是一个文化的存在,在长期的分工协作、相互联系与作用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一种代表组织成员特征的价值观、信仰系统、准则和思维方式,表现为学校成员在此地的做事方式,这种价值及其表征的行为的总和就是学校文化。”[3]大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涵盖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层面,但其核心是独特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高职院校的文化,具有教育与职业的双重属性,既要彰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要肩负办学兴业的责任使命;既要体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普遍性功能,又要突显务实、崇技、开放、合作等职教特色。综上,本文认为,所谓高职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师生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以及基于价值理念衍生的办学特色、运行制度、行为方式、物质文化等等,它既有高等教育追求真知、培育人才、文化创新等共性,也兼具职业教育经世致用、重能尚技、敦本务实、开放合作等特征。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高职院校紧随时代脉动,助力产业勃兴,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突显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由于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办学层次局限、历史积淀不足等原因,职业教育尚未赢得社会的普遍尊重。对于我国大多数考生而言,职业院校并非首选,往往是成績不甚理想不得已而为之。这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所拥有的战略地位、完备体系和广泛认同相比是有差距的。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通畅技术技能型人才向上深造流动的渠道,同时也要在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上着力,增强社会对高职的文化认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介入高职的发展。

文化认同本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情感上趋同的过程[4]。在文化多样性成为潮流和趋势的今天,文化认同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热点领域[5]。文化认同甚至被赋予军事、经济等“硬实力”无法比拟的力量。文化认同被视为“人们对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它的最高境界是使人们对一定文化价值观成为自己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6]。依据主体的不同,研究者又将文化认同细分为国家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社会文化认同、群体文化认同等,但其核心都是对基本价值的认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选取了“高职院校文化认同力”视角,意在聚焦社会公众与高职文化之间的精神连结,以及如何开辟渠道,提升社会公众对高职文化的认知水平、认可程度与介入意愿,努力促进二者间的交融互动。

二、高职院校文化认同力构建路径思考

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仅靠政府和官员是不够的,更为关键的是社会基础和社会评价,要让公众认识到高职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公众力量的认可与介入,是办好高职教育的源头活水。因此,高职院校要集中智慧、广开渠道、敞开大门、化用资源,加强文化认同力建设,实现开放式的协同创新。

(一)凝练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凝练了一所学校的价值追求,是挈领学校各项事业的顶层设计,是影响学子一生发展的精神内核,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是社会公众认知、理解高职院校的关键所在。办学理念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理想、格局、胸襟、视野和情怀。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的鲜明特征在于其发展总是与强大的时代动能密切相关。清末船政、商部、农业、纺织、邮传等实业学堂的兴办,旨在富国强民,抵御外侮,实现实业与教育救国之梦;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勃兴,意在助力产业腾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天然带有教育报国、技术兴国的爱国情怀,这也是高职院校最为可贵的精神品质。因此,在任何时代、任何形势之下,职业院校都要主动来到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乃至人类进步的星空之下,在办学理念中充分体现自身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要让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体会到高职特有的爱国情怀、教育情怀。高职院校要努力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宏观战略计划同频共振、积极作为,从而赢得人心、赢得尊重,才会拥有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二)培育大师名流

所谓大师,是指那些凭借精神财富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人,凭借理性良知为社会生活提供广泛指导意义的人,凭借人品学识照亮心灵、垂范后人的人。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由于类型、定位的原因,可能一时很难拥有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这一类学术型人才,但这不意味着高职院不需要大师,也不意味着高职院校不能产生大师。高职院校的大师应是实践应用大师、技术创新大师、工艺设计大师、工程管理大师等。他们身上应该集中体现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匠精神,即把爱与责任置于功利目标之上,对待事业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工作态度勤勉坚定、庄敬自强。大师的存在能够激励师生仰贤自省,特别是对于历史文化积淀尚浅的高职院校而言,大师是榜样、是激励、是鞭策,同时也是提醒,提醒我们不要逞一时之荣,不要陷入“定于一尊之弊”,而是要潜心追求经得起时光淘洗的恒久价值。

(三)突显文化个性

文化个性的培育和彰显是成就优秀大学的关键。大学的文化个性是理念与实践相交汇的产物,大学的文化个性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文化倾向与文化选择。如耶鲁以培养国家领袖为荣,斯坦福被誉为创业者的摇篮,麻省理工以前瞻性技术闻名,哈佛的公共管理有口皆碑。越是一流的大学,就越是拥有高辨识度的个性特征。“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文化个性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7]。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需要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院校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两个维度来进行文化个性的培育,要有意识地从文化个性的角度来丰富和发展大学文化内涵。近年,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有了个性化发展的文化自觉,呈现出千帆竞发的良好态势。有的侧重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的瞄准国家和地方支柱产业输送人才,有的专注于生活美的开掘,有的致力于成为金融界的“黄埔军校”“行长摇篮”……长此以往,这些高职院校对于文化个性的耕耘必将在师生的思维方式、校风学风、文化制度等方面有所沉淀,从而散发独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因此,高职院校要竭力避免淹没个性的趋同,要用心研探文化个性的生成机制、沉淀机制、优化机制,增强文化魅力,促进内涵发展。

(四)创新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显著性差异所在。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即健全“学校主体、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开放联动平台,生产、教学、创新研发、应用服务立体推进,整合优化教育运行功能,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机制,使人才培养、科学研发、应用服务等高校功能达到效益最大化。这一模式很能体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开放合作的特色,在高职院校中颇具代表性。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化用资源、联动开放、紧接地气和协同创新。因此,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本身就是争取社会认同的策略与行动。过去二三十年间,高职院校探索出订单班、冠名班、厂中校、校中厂、课证一体、校企合办专业或学院等多种融合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努力站上企业行业发展的制高点,成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策源地,以技术和人才引领企业行业的发展,从更高的层次上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五)培植教育品牌

品牌本是市场营销学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品牌所蕴含的其他价值亦被发掘、凝练,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外延也得以不断拓展。如品牌所蕴含的情感性价值、信誉保障作用、资本价值、文化载体价值等。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品牌建设是追求品质、夯实内涵的重要载体。学校的教育品牌建设几乎可以涵盖大学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实训室建设、示范专业、特色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等。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志愿者之校、书院制试点、精品课程开发、示范专业建设、深职创客街等品牌建设已深深嵌入学校的创新实践之中。如志愿者之校建设丰富和深化了大学文化内涵,加强了学校、学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精神关联,体现了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大职业教育观。在深圳国际马拉松赛等经典赛事活动中,深职志愿者已成为一道风景。学子通过志愿服务,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由此可见,教育品牌不仅意味着区别于他者的独特性、辨识度,更是集合了理念、情感、知识、技术、模式、管理、服务等诸多要素,为提升大学精神、凝聚各界共识带来了丰富契机。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各自优势和办学理念,着力发掘培育教育品牌,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不同层次的品牌群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六)优化信息配置

高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流、物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其中,信息流是所有事项的决策与实施的基本保障。在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吸纳、集聚、分析、整合、应用、扩散信息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开放式创新体系中,优化信息资源配置的能力更是举足轻重。信息的及时有效利用能够丰富思维、优化决策、加速合作、提高效益。在数字化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要满足于内部教学、科研和管理,同时要秉持协同理念,在校内外全面确立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机制。一方面,要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所提出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建设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协同配置平台,使来自政校行企的政策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工艺信息、产品信息、融资信息等资源实现充分的交融汇聚。高职院校要围绕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所产生的信息需求,充分调动校内外各级各类主体的资源与积极性,对传统的信息配置模式进行优化。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大力提升信息捕捉、遴选、分析、整合与服务的能力,提高信息应用的效率与质量。如多维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减少信息资源的闲置浪费。在新闻传播领域,要充分用好校内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既要重视事实传播,也要重视价值传播,同时要努力提升高职院校的议题设置能力,使学校成为高端人才、前沿理念、最新技术、最新成果的集散平台。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学校发起主办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集聚全国成员单位的智慧对高职文化育人进行理念探索,明确提出“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发起主办深圳大学生创新创业交流会,成立“深圳国际大学生创客联盟”,运用网站、微信、QQ和主题APP等多种线上平台共享信息资源;借助第三方专业公司,连续多年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探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展现了基于大数据校正方向的理性精神。这些举措体现了对信息资源的多维拓展和深化运用,体现了协同配置、合作共赢的理念,也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

三、结语

高职院校肩负着立德树人、办学兴业的崇高使命,其落脚点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办社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高职院校的文化认同力建设,其最终目标是要增强知识、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诸要素的集聚和配置能力,坚持走开放式创新之路,努力构建协同联动、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师生个体以及社会公众之间形成丰富的精神连结。高职院校的文化认同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凝练办学理念、培育大师名流、突显文化个性、创新教育模式、培植教育品牌、优化信息配置等六个着力点为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认同力的有效途径。随着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完善,需要不断创新路径与模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高职文化内涵。高职院校不仅要完成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色,而且要有勇气通过文化内涵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成为先进理念的思考者、先进技术的引领者和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成为与学术型高校并辔而驰的一种教育范式。

参 考 文 献

[1]刘洪一.构建立交桥 驶上快车道[N].光明日报,2015-01-06(15).

[2]潘勇.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3(12):4-6.

[3]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28,151.

[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5]董莉.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1):68-75.

[6]吴灿新.文化认同与和谐社会建设[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49-53.

[7]王冀生.文化个性与大学评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3):1-5.

猜你喜欢

开放式创新高职院校
开放式创新与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企业风险投资(CVC)对于开放式创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结盟能力与开放式创新模式耦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