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低段音乐课堂回归音乐本真
2018-10-22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陈小炎
文 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陈小炎
课程改革以来,音乐教师为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不足,在追求学科综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过度追求人文、地理、历史等综合内容的融合,片面追求形式的多样化,缺失了音乐教学所特有的音乐性,迷失了音乐教学的方向,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得到培养。什么样的音乐课是有内涵的、能有效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笔者经过多年的思考,初步尝试了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与低段音乐教学相融合,在轻松快乐、循序渐进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应用奥尔夫理念,让学生轻松自然体验音乐节奏要素
第一阶段,从词到句的生活语言节奏训练
奥尔夫提到,学习说话就是学习节奏,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乐句,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表达。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还比较弱,我们的节奏训练可以从单个字开始,逐渐扩展到几个词,再到一句话。同时,低年级孩子的生活经验较少,语言训练可以从简单常见的问好开始,逐渐扩展到更多的内容。
师生初次见面,可引导学生用语言问好,介绍自己名字、爱好特长,组织孩子们从字词开始,手拍两个四分音符××节奏边说:“嗨—”“你好” “hallo”甚至方言等;孩子们依次做过字词的语言节奏游戏,再换成语言节奏短句练习,带学生拍着节拍××××说语言短句,即音乐节奏短句。如:我呀 名叫×× ×|, 我最 喜欢/擅长 玩/做 ××|,通过不断更换语言节奏的内容,逐渐增加节奏短句的长度。孩子们做简单到复杂的生活语言节奏游戏,从已有经验开始,毫无障碍进入了音乐节奏世界。
第二阶段,将生活语言节奏的经验应用到歌曲节奏学习中
有了生活语言节奏的基础,学生就可以对音乐节奏的内在感觉自然迁移到新歌曲的学习中。
如在 《我今天上学啰》的歌曲学习中,歌词描述了学生上学情景,歌词朗朗上口,与旋律节奏一一对应。歌曲基本由四分和八分节奏组成,我们可以先把歌词设计为语言节奏游戏,再过渡到歌曲的学习。如:教师用鼓击节拍××带学生按节奏读第一二句歌词:今天学校|开学 啰|我要 上学|罗 —|穿 上 |新衣 裳|背上 新书 |包 ×∣。熟练后,引导学生自主判断找出所读的节奏句,哪些地方是一拍一个音,哪些地方是一拍两个音。当学生能准确找出区别后,出示节奏谱: × ×|×× ×|×× ××|× ×∣,教学生认读四分节奏与八分节奏,即一拍一个音是四分节奏×读作 ta;一拍两个音是八分节奏××读作 ti ti。到歌唱环节可以让孩子们用节奏谱更换歌词进行歌唱,他们歌唱着所学的节奏,感觉很有趣,进而对节奏留下了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们进行语言节奏练习时,教师可以使用手鼓为他们轻轻击着二拍,使孩子们同时感受稳定的拍子。孩子们在语言节奏游戏中,循序渐进地体验不同的节奏,增强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第三阶段,用步态动作表现所学节奏
学会歌曲后,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用动作参与歌曲的表现,奥尔夫理念强调,动作的设计与音乐要素相关联比按照歌词含义的律动更能提升孩子的音乐能力。因此设计简单有趣的剪刀舞动作,带领孩子把左右脚交叉成剪刀样,按前前后后后的顺序跳着节奏×× ×× ×为歌曲伴奏,孩子们乐在其中,既巩固了所学节奏也协调了身体动作。
第四阶段,用打击乐替换动作节奏,感受多声节奏音效
孩子们参与了这些节奏活动,对节奏比较熟练了,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打击乐替代脚步的节奏,一组学生用鼓演奏四分节奏,另一组学生用木鱼演奏八分节奏,在合作学习中感受了多声节奏音效。
第五阶段,即兴创作节奏短句
在学生能力所及的前提下,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即兴组合四分与八分节奏,创作两小节节奏短句做歌曲前奏, 如×× ××|× ×|, 两小节节奏短句做歌曲结尾。如:××|×××|。在音乐课堂的学习从开端到结束均由各种节奏活动贯穿其中,学生轻松掌握了四分与八分节奏。
以上五个阶段,学生经历了用语言进入节奏学习,用声势练习节奏,用打击乐器运用节奏,在即兴创编节奏短句提升能力的全过程。孩子们在参与一个个难度递增的节奏训练活动时,自主灵动、积极思考。
二、利用图谱符号谱和声势,让音的高低强弱可视化
声音本身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在奥尔夫理念下提倡运用各种图形谱将音乐要素可视化(如闪电形、波浪形、电波形等),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分辨声音的高低。同时,奥尔夫认为动作与音乐是有关系的,他强调音乐与动作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图谱和声势,让音的高低强弱可视化,帮助低段学生直观地理解音乐。
1.用图谱符号谱使音高低的走向可视化
学习音的高低 《3、5短曲》,首先可以出示起伏弯曲的线条或其他图,试用某个音把声音图 “走”出来。
如图:
然后,播放大自然某些高低的声音,孩子自创图形谱把所听的声音画出来,并指挥全班用模拟音来表达。孩子对高低音有了初步的探索,教师便可以出示3、5两个音,组成 《3、5短曲》旋律的音阶图,学生自然会明白,直线表示保持唱一个高度的延长音。
最后,教师用3、5两个音砖摆出音列 (如下图),敲击演奏歌曲旋律。孩子们就可同时听见和看见旋律高低的走向。
孩子们通过看得见的声音图谱,歌唱时能敏锐细致地做出正确反应,看到中弯曲有弧度的线条,他们会唱出圆滑的高低起伏变化的声音,看到有折角的音阶线的一段直线,他们会保持唱该音。
2.用声势、体态动作表达音乐的强弱变化
我们在音乐课堂中往往会看到孩子们听到一些速度变得更快的音乐作品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挥舞着小拳头跟着晃动。可见孩子们是能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高低,走向,速度,节奏,音量,音色以及音乐情绪、风格、结构的。笔者教学中融合奥尔夫体系声势律动帮助孩子体验通过肢体动作来达到对音乐要素的理解。
如在教学 《感知音乐的力度》可以用律动体验力度,认知力度记号 “F、P”,听辨强弱力度声音效果的不同,在歌曲中用强弱两种力度表现歌曲。首先师与生做相反力度游戏,感知强弱力度。教师用强(F) 力度击鼓演奏××××, 学生用相反的力度拍腿回答。教师再用弱(P)力度击鼓,生用强力度拍手回答。学生身体参与了强弱对比力度的体验,教师再引入听小溪与瀑布的声音,从听觉对比感受力度强F和弱P,边听边用大小两种动作把声音做出来。有了感官的体验才出示力度记号卡,认知力度记号F,P。此时学生在歌曲中出现F或P记号时,是可以准确地用这两种力度歌唱的。
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音乐
音乐的学习不能只是单一的一个音乐要素,每一个作品都有多种要素组成,孩子们掌握了单一音乐要素后,需要通过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奥尔夫原本音乐教育理念的教学特点也提出每一个作品应从一个简单的种子发展成一株丰满的大树。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音乐要素,教学过程可以综合语言、声势、打击乐、音条乐器、即兴进行音乐造型,使学生所学的音乐要素内化成学生的音乐素养。例如教学 《咏鹅》,为了帮助孩子们感受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能用适当的节奏朗诵古诗,唱出故事的韵律美,意境美。可以用上述学习要素的方法逐渐叠加,丰满这首作品。以节奏语气活动引趣,让学生用不同节奏朗读古诗 《咏鹅》,大家猜表现鹅什么形态,再让学生用不同语气读古诗,猜一猜表达鹅什么心情,接着引导孩子们在稳定的拍律中用合适的音色与节奏吟诵出古诗意境美,韵律美。此时学习有韵味歌唱古诗已做好了铺垫,孩子们能够做到优美地歌唱。熟练歌唱后,把学生分成两组,做相隔两小节的歌唱卡农。渗透多声乐感的培养。为了提高孩子表现音乐的能力,此时可逐一加入声势,节奏乐,音条乐多个声部的伴奏,丰富孩子对歌曲的表现力。伴奏声部进入的次序如下:
第一步学做声势:跺脚—拍腿---拍手---拍腿,为朗诵古诗伴奏。
第二步,叠加一架低音木琴始终敲出固定音型:1 5|5 5|,体验和声,丰富歌曲。
第三步启发学生自主创编舞蹈动作。选出学生创编动作,选出孩子们自编表现鹅走路,鹅扬声高歌,鹅戏水,鹅拨水四个动作来表演古诗四个乐句。
第四步,学生分两组创编,一组编前奏用嗓音表现鹅到池塘之前的情景。另一组创编尾奏,用打击乐器表现群鹅回家的情景,最后集体把 《咏鹅》这首歌曲做成一个有嗓音造型,动作,卡农歌唱,声势,打击乐器,音条乐器参与演奏的音乐小品。设计结构如下:
前奏:部分孩子嗓音造型+竖笛吹旋律,全班动作表演古诗,木琴伴奏+全班两部卡农歌唱,木琴伴奏+尾奏:打击乐节奏造型
综上所述,融合奥尔夫理念的音乐课堂,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更多机会主动参与和经历,不同程度地感受、体验、探索和体会音乐的各种要素和音乐魅力。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们徜徉于富有音乐性的游戏活动里,彼此合作完成音乐作品,他们有更多机会享受合作带来的快乐。这样的课堂,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音乐要素,使音乐课回归音乐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