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猴子岩电站尾水闸室设计中的应用
2018-10-22蔡庆,黄志澎,文伏灵
蔡 庆, 黄 志 澎, 文 伏 灵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1 概 述
水电站设计枢纽布置错综复杂,水工隧洞、交通隧洞纵横交错。各个专业之间交叉较多,容易出现错、漏、碰、缺等现象。BIM设计多用于前期设计阶段,主要表现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整体枢纽布置方案的整体性[1]。
但设计至技施阶段,为清楚表达建筑物结构,现有的设计成果大多以平面、剖面图纸表达,尤其塔体钢筋图,配筋复杂,钢筋图绘制费工费时。且塔体结构多背靠基岩,后边坡与侧向边坡经常存在超欠挖现象。优化回填混凝土体型,实现根据开挖地形实时更新,也将是决定电站建设经济性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CAITA三维设计软件,重点研究施工图阶段水工模型的三维建模及出图方式,为设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最终实现设计方案实时动态调整奠定基础。
2 模型建立
结构模型建立主要依靠CAITA三维建模的基本功能,以点、线、面体分别控制,形成规则的建模体系。
2.1 尾水出口总体模型
猴子岩尾水闸室位于尾水隧洞出口,主要由1#闸室、2#闸室、出口底板、出口护坡以及回填混凝土几大部分组成。建模时要求规范模型树,做到随时可查可改。
2.2 单体闸室结构模型
两座闸室结构形式基本相同,在单个闸室体系中,可将二期混凝土,检修T型梁、通气孔、电缆沟等细部结构建立清晰,在和机电起闸专业对接交叉时,表达直观简单,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图1 猴子岩尾水出口闸室模型
图2 单体尾水闸室模型
2.3 单体闸室钢筋模型
钢筋模型采用由成勘院基于CAITA平台2次开发的HydroRebar程序[2],该程序主要依据《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 5057-2009),对不同结构的配筋要求,如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钢筋等级、钢筋直径、以及钢筋弯起等做了充分考虑,实现钢筋模型建模立体化,可视化。
同结构模型一样,需做好钢筋模型树的整理,对不同高程、不同方向的钢筋按照配筋序号进行整理,最终形成可查可改的动态钢筋模型。
图3 钢筋模型示意图
准确建模后,可在catia界面中直接量取结构工程量以及钢筋工程量,同时可生成钢筋表,供后续出图使用。
3 三维出图
3.1 三维轴测图出图方式
由于现场施工情况还不具备模型交付的外部条件,因此设计成果的表达仍然要依靠图纸。
传统的出图方式主要是依赖平剖面,步骤繁琐,尤其是钢筋图,设计人员容易出现平剖面钢筋无法对应,钢筋表数漏钢筋的情况,往往需反复校审修改,影响设计进度。
CATIA三维出图方式主要依靠已建立的钢筋模型,将已有的闸室结构分为若干部分,并按照不同的钢筋配布方向,直接以清晰简单的轴测图形式表达,利用cad中的ucs局部坐标命令,可清晰的指定文字和尺寸的标注方向。
对比较复杂的断面,可考虑用剖视图进行补充。其余的图签、说明等要素按相关制图标准执行。
图4 三维钢筋轴测图出图方式示意
3.2 钢筋表生成
钢筋表可由CAITA直接生成,只要对字体及表格大小稍作调整,即可形成完整的钢筋表。
4 建筑物优化及调整
由于洞室出口基岩边坡开挖难以准确控制,普遍存在超挖及欠挖现象,因此根据实际开挖地形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优化回填混凝土工程量,也是BIM技术的重大优势。
由图6和图7可见,将实际开挖测量地形导入catia中,形成简单的局部GIS系统,可清楚的反应超欠挖现象,以此为依据,对两闸室之间的回填混凝土体型进行了优化,且有效的增大了闸室顶部的作业面积。最终优化混凝土2 700 m3。
图5 钢筋表示意
图6 闸室出口原设计方案
图7 根据实际开挖地形优化后
5 结 语
水电站枢纽系统结构复杂,开挖过程中超挖现象普遍,因此,在猴子岩尾水闸室设计中,采用BIM正向设计,进行三维出图,直观表达了塔体结构及配筋布置,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结合GIS系统,可根据现场开挖情况动态更新设计方案,优化塔体两侧回填混凝土工程量。通过CATIA平台对猴子岩尾水出口闸室进行三维正向设计,形成了完整的BIM模型设计链条,模型中涵盖了结构尺寸、材料、工程量的重要信息;同时,探索了三维出图的全新方式,为提高设计人员生产效率,实现水工结构动态调整优化,节省了工程投资造价。